曹鼐转过头去,看向张辅和井源,只见两人的眼神中写满了担忧。
他们的眉头紧紧皱在一起,显然对即将到来的变化充满疑虑。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沉重的氛围。
这时,一直默不作声的天顺帝忽然开口道:
“既然先生认为现在时机最为适宜,那就听先生的!”
他不仅没有任何担心的神色,反而流露出一股跃跃欲试的气息,仿佛这将是一场令人激动的新冒险。
李承影点点头,但心中也明白,改革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
“不过,”他沉思了一会儿接着说,“我们不能贸然行事。
现在进行全面改革肯定会引起巨大的阻力,因此我建议先挑选两支忠诚可靠的队伍来进行试验,逐步推行新制,这样可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他的话音落下后,原本紧绷的气氛逐渐缓和。
听到这里,张辅等人总算松了一口气,紧锁的眉头终于稍稍舒展了一些。
他们知道李承影向来不是鲁莽之辈,既然他提出了如此谨慎周全的方案,那么或许这条变革之路真的能走通。
“那先生,您计划什么时候开始行动呢?”
年轻的太子天顺帝迫不及待地问道,双眼闪烁着好奇与期待。
面对这份热切的目光,李承影笑了笑回答:
“一切准备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
我们会尽快选好参与试点的部队,并安排相应训练。
一旦条件成熟,立刻付诸实施。
当然,在此期间还需要大家鼎力支持啊。”
他们是真怕李承影一激动,就真的大动干戈干起来。
这不仅是出于对他个性的了解,更是因为这位年轻将领在朝中的赫赫战功早已让人刮目相看。
要知道,在这片充满文臣雅士的土地上,武将的存在就像是一股清新的旋风——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简单粗暴许多,却又格外有效。
天顺帝眼见自己提议被否决,却仍旧不减心头那份激动之情,“先生准备从哪支队伍开始呢?要不,就让我身边的禁军做第一波吧。”
说话间,他的脸上泛起了孩童般的好奇与期待,那种纯真几乎能让人为之动容。
但在李承影看来,这样的安排未免有些轻率了。
“不行,那太显眼。”
他凝视着面前这位皇帝的眼睛说道:
“还记得咱们之前讨论过的策略吗?”
仿佛是在等待答案似的停顿了一下,只见对面人点点头表示明白。
“闷声发大财。”
没错,正是这三个字。
既然选择了低调行事,那么便不能有任何张扬之举,尤其是在这个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地方。
“我们要保持隐秘性,”他说,“就先在京城里随便挑一支不起眼的小队吧。”
此言既出,空气中仿佛能听见针掉地上的声音。
每个人都清楚,选择意味着责任,而责任背后则藏着无尽的可能性。
然而,还没等旁观者做出反应,王贵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坚定光芒:
“如果先生同意的话,我觉得锦衣卫是个不错的选择。
请放心,绝对没有任何关于训练的信息会被泄露出去!”
对于这位长期致力于增强情报机构实力的人来说,能够得到加强战斗力的机会简直如同天降甘霖般珍贵。
不过,很明显他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
面对这样热情但方向略有偏差的态度,李承影不由得微微皱眉:
“我要培养的是正规军!而非特务部队!”
话语虽平实却蕴含着不容忽视的力量感,令人不由自主地收起轻慢之心。
显然,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代表正义与秩序的扞卫者,后者则往往徘徊于法律边缘甚至游走在黑暗之中。
而这恰恰是李将军无法妥协之处。
“那先生看左哨军如何?”
秦盛开口说道,语气中带着不安。
秦盛是三大营中五军营左哨军的主将,这支军队虽成立较晚,却也历经了不少风霜雨雪,但因为人员组成复杂,从各地拼凑而成,战力始终在五军营中排名垫底,如同一块尚未磨砺好的顽石。
这些年来,由于其战力不彰,左哨军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常常被人遗忘在角落里,他们单独驻扎于京城西山脚下的营地之中,仿佛被隔离在外的一群异乡人,每当有重要的军事任务或庆祝活动时,总是鲜少有人想起这里还存在着这样一支部队。
但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将士们之间的团结互助之情更加深厚了。
听闻此言,“陛下觉得呢?”
李承影并未直接给出意见,而是目光转向坐在上位、正微微皱眉思考着的天顺帝,用温和而充满期待的声音问道,想要借此机会试探一下这位年轻君主的眼光与判断能力。
面对老师的提问,天顺帝并未立刻答复,只是陷入了片刻沉思之后缓缓开口道:
“若是单凭纸面上的实力对比,恐怕无人能说得出好话。
可既然先生都认为可以考虑,那就表明定然有着我等所不知之优势所在。”
这番言论展现出了他非同寻常的见识和敏锐洞察力,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一振,意识到眼前这位虽然年纪轻轻,但对于国家大事却有着超出常人的清晰见解。
“毕竟,据本王所知,尽管表面看似脆弱,但实际上它内部隐藏着不少未被发掘出来的潜在力量,比如高昂的士气与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
听罢天顺帝的回答,李承影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做出决定:
“既然如此,那就选择左哨军作为我们的突破口吧。”
他的眼中闪过坚定之色,显然对接下来要做的这件事充满了信心。
随后,待所有事情尘埃落定后,李承影迅速从袖口中掏出一份早就准备好了的计划书递给了秦盛。
“你回去之后,按照计划书上所列步骤先行动起来。
记住,基础功一定要打扎实,不可求快而不稳。
至于这边的事情一旦处理完毕,我自然会亲自过去视察指导。”
语毕,又郑重其事地补充道:
“相信只要上下齐心,任何困难都不是问题。
更何况你们本来就是一群拥有着无限可能的好汉,缺少的只不过是一个合适的舞台罢了。”
这一番鼓励的话语无疑给了秦盛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李承影忙得如同陀螺一般,每天从黎明忙碌到深夜。
振兴宗族的大业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千头万绪的事务让他几乎无暇喘息。
而最迫在眉睫的,还有与那位声名显赫、才智过人的陈循之间即将举行的公开辩论。
这不仅仅是一场口头上的较量,更是对智慧、学识和人格全方位的考验,李承影为此已筹备许久,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无瑕。
此外,在闲暇之时——尽管实际上他几乎没有所谓的“闲暇”——他还承担起辅佐皇位继承人朱见深的责任,教导这位未来的君主治理国家之道,使其不仅具备帝王之术,更拥有仁慈宽厚的心胸。
更为重要的是,李承影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振兴宗族即将展开的宏伟蓝图中。
这不仅仅涉及到物质层面的重建与发展,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领域的重构。
他梦想着建立一所书院,不仅教授经典文学知识,更要弘扬儒家思想精华,培养出既有学问又有品德的新一代青年。
这所书院将会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重要桥梁,引领人们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前程。
这些任务中的任意一项,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臣也会感到棘手难解,更何况是需要同时兼顾如此多领域的工作呢?在座的九位贤达人士皆是各有所长之人,但当他们面对李承影那庞大复杂的规划时,不禁心生敬畏:
若仅凭一己之力去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简直如同白日做梦般遥不可及。
并非说这些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李承影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普通人看来,都显得异常困难且不可思议。
他能够将废墟变作黄金之地,让那些看似毫无价值的东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他对整个制度体系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甚至不惜与天下读书人为敌,也要坚持自己认定正确的道路前行。
所有这些举动,无一不是惊天动地之举,足以载入史册。
然而,让人最感到震撼的是,李承影不仅拥有超凡脱俗的想法,更有着实现这些想法的实际行动力。
自打那天从远方归来后,他就立刻投身于自己的计划之中。
无论是面对多么复杂艰难的局面,总能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决心与勇气去面对一切未知与挑战,向着心中所描绘的美好愿景一步步迈进。
天顺帝作为唯独知晓李承影全盘计划的人,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复杂和风险。
他知道每一步棋走错都可能带来致命后果,一旦不慎便可能导致整个局面崩溃,万劫不复。
因此,他总是默默地做好了随时接盘、扛起重任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