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乱爆发前期,其实已经有不少人跟李隆基汇报过,其中包括张九龄、杨国忠、哥舒翰、高力士等人都曾上报安禄山有谋反之心,或说安禄山兼任三地节度使,手中权势过重】
【但奈何彼时的李隆基对安禄山过于宠信,认为这不过是党争间的攻讦罢了,或者说他根本不认为,这个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如猫狗般的小丑,有背叛他的胆子】
【而隐藏在这之后,更深层的原因就有很多了】
【以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为首的权利争夺,官员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增加、藩镇割据】
【府兵制的崩溃让募兵制成为主流,导致了地方军事实力与中央军事力量的失衡】
【士族开始逐渐把持地位,垄断庶族的上升渠道】
【日益增大的贫富差距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底层民众对自身现状不满的情绪逐渐积累,从而造成了各地出现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也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提供的社会土壤】
.....
无数人惊愕的抬起来头,这开元不是盛世吗?
怎么里面还隐藏了那么问题在?
好家伙,这么一看简直是五毒俱全了。
每一个国家在走向衰落的时候,几 乎都将上面这些原因给包含了进去。
但问题是,那是处于最顶峰时刻的大唐啊!
怎么也这样?
宋神宗时期。
王安石看着那后人嘴中道出的种种问题,暗自叹了一口气。
虽然有些问题不尽相同,但此刻的宋朝在他看来,也是千疮百孔,就像是一艘破了许多洞的大船,随时都有颠覆的风险。
这一刻王安石再次坚定了内心的方法!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这法一定要变!
【但不论如何说,天宝年间的李隆基疏怠政事,都是其中无法被掩饰的一个重要原因】
【朝堂之上,不是没有聪明人看到这些问题出现,但已经失去了雄心壮志的李隆基的不作为,才坐视了这些问题逐渐扩大】
【而安禄山的造反,则是压垮这个前所未有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像是被推倒了的多米诺骨牌,战火以山崩之势,席卷了整个整个大唐】
【真的让人很难想象,那个少年英姿勃发,用神龙之变坐上皇位,任用贤相、励精图治、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一代雄主李隆基,究竟是怎么变成天宝年间的那个弱智的】
【唐玄宗真是应了他的名字,玄之又玄,一个玄字道进了一生】
天宝年间。
李隆基人傻了!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了什么!
这繁华到极致的大唐,竟然会在他的手中败亡?
这怎么可能?!
安禄山明明是朕的好儿子,他那么懂事,那么贴心,怎么会做出背叛朕的事情出来。
可是现在安禄山造反的每一个细节都摆在了他的眼前,由不得他不信!
安禄山,狗杂种!
李隆基感觉自己的脸像被人给扇肿了一般,烫的厉害!
至于天幕说他在天宝年间疏怠政务,这能怪他吗?
他辛勤了大半辈子,现在享受享受怎么了?
朝堂之上,一众群臣人都傻了,特别是那杨国忠,更是吓的脸色煞白。
“陛下,赶紧下旨去捉拿那安禄山吧!”高力士在一边提醒道。
“是了,要赶紧捉拿这畜生!”
李隆基回过神来,不等他下令,立刻就有人来汇报。
“陛下,安禄山已经造反了!”
李隆基闻言顿时身体一软,瘫坐在了龙椅之上。
......
“唐玄宗!”
“好一个唐玄宗啊!”
李世民嘴角露出一抹冰冷至极的笑容。
“李林甫、杨国忠这般奸臣,有何面目立于那朝堂之上,还有那李隆基算个什么皇帝,竟然放任他们这般人如此胡作非为,简直是不当人子!”
那天宝年间朝堂上的混乱,看的魏征、房玄龄等人两眼一黑,血压噌噌不断往上涨。
魏征更是不顾尊卑直接破口大骂了起来。
骂着骂着枪口陡然一转,看向了李世民。
“看前半生,这李隆基英明神武,简直颇有陛下您的风采,到老了竟然也跟那汉武帝一般昏聩不堪。”
“这李隆基的事迹当作为您的警示,您定要以此为戒,不能学这李隆基一般,不然后人的嘴您也是清楚的!”
李世民也不在意,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要是说别的他可能不是很在意,但后人那张嘴啊,他是真的怕。
一个玄武门之变就能被他们念叨这么久,再来点别的他不是炸了。
大秦。
嬴政看完整个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因后果后,似乎对于这天下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这盛世大唐的后面,竟然潜藏着如此巨大的危机。
那一个个问题简直是触目惊心!
就连那盛世大唐背后都隐藏了如此巨大的旋涡,那他的大秦呢?
这个看似强大帝国下面,是不是也隐藏着无数危机呢?
有的,肯定有的。
他很久以前便心知肚明,只是想不到当这些危机一起爆发出来时,竟然会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
竟然可以颠覆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
大唐都如此,他的大秦二世而亡似乎也不是那么奇怪的事情。
虽是如此,但嬴政心中却觉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从天幕口中他已经得知,这李世民所接手的贞观一朝,在册人口也不过一千六百万人,至多也不会超过三千万人。
而此刻他手中的大秦,人口数量大概在两千两百万人左右,加上隐户那差不多也是将近三千万人。
没道理这李世民能治理的那么好,他们会差这么多。
首先观念一定要改变,从那贞观开元年间的情况来看,那繁华热闹的场景,肯定离不开商户的努力。
想要让大秦这淌水流动起来,首先就给这天下的百姓们松松绑才行。
要是能看到这大唐和宋朝的一些执政措施就好了。
为了追上这后世朝代的发展水平,嬴政丝毫不介意去抄一下后世的作业!
西汉。
刘彻嗤笑了一声看着群臣。
“这天宝年间的李隆基,真可谓是昏招迭出啊。”
“朕都有些怀疑了,那前半生做下的那好大功绩是不是单纯就是运气好,选中了几个好丞相,又或者说是因为大唐的底子太好了,才让他成就了那般盛世。”
“换做是朕,那安禄山自造反那日起,不消十日,他的脑袋就挂在了长安城的城门楼上面了。”
天幕下,唐朝后面的朝堂之上,看着唐玄宗三个字,表情均有一些怪异。
不少人的脸上甚至露出了痛恨的表情!
如果不是这唐玄宗,这盛唐又岂会直转而下,像是耗尽了李氏一族的气运,李唐一朝之后的国君也都不堪大用。
自安史之乱后,那盛唐再也不复以往的荣光。
这后人也只能通过那一个个诗人,从他们的字里行间之中去追寻,缅怀那盛唐的光景。
史家的不幸,却是诗家的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