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起飞时间间隔较长,十五架飞机在空中组成三个整齐的\"V\"字形编队,在领航机的带领下向目标岛飞去。
这些双翼机的巡航速度仅有20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不足五百公里,实际作战半径更是被压缩到两百公里以内,若是遭遇敌机拦截,这个数字还要大打折扣。
三十公里的距离,第一编队仅用十分钟就飞抵目标岛上空。
邓文山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飞机的身影,\"速度也太慢了,好在现在各国连像样的防空炮都没有,倒也不必太过担心。\"
很快第一编队调整好身形,降低高度依次投下炸弹,然后在空中盘旋一圈开始返航。
当第一编队飞抵航母上空时,第三编队的最后一架飞机才刚刚离舰升空,甲板尚未清空,五架返航的飞机只得在航母周围盘旋待命。
林振海望着空中盘旋待降的机群,眉头紧锁:\"看来以后作战时,必须预留至少五十公里的安全距离才行。\"
甲板上的地勤人员立即忙碌起来,他们迅速清理跑道,准备迎接飞机降落。
同时林振海下令再次调整航母航向,迎风行驶,以增加飞机着舰时的空气阻力,帮助飞机减速。
一切准备完毕后,甲板上的信号员才开始不停地挥动旗帜为飞行员指示降落条件、飞机高度等,引导飞行员对准降落跑道。
此时甲板上已经横向布置了几根阻拦索,飞机像片落叶般飘向甲板,起落架接触甲板的瞬间,尾钩精准地勾住了其中一道阻拦索。
液压制动器立即启动,飞机在甲板上滑行了五十余米才完全停住。地勤人员立即冲上前去,解除尾钩,将飞机合力推到了甲板前部的停机区。
另一边,等全部飞机都轰炸完后,邓文山立即派出一艘快艇载着观测组登岛评估效果。
小岛上,预先用石灰画出的直径两百米的巨大白圈内,弹坑散布各处,观察员很快便带回详细的弹着点分布图。
\"报告司令,本次训练共投弹三十枚。其中12枚直接命中目标区域,15枚落在半径五百米范围内,另有3枚未能找到落点,推测已落入海中。\"
邓文山接过报告,显然对这个成绩很不满意,“这个命中率也太低了!这可是直径两百米的大圆。”
“这还低?”萨镇冰忍不住插话:\"老朽在海上征战三十余年,舰炮射击能有3%的命中率就算神射手了。\"
邓尼茨也连连点头:“训练月余就有如此成绩实属难得!”
邓文山看着他们激动的样子,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了\"后世标准\"的思维定式。毕竟这是1921年,没有精确瞄准设备,没有雷达导航,飞行员全凭肉眼和经验投弹,这个成绩的确说得过去。
\"看来实战中必须采用饱和式轰炸才行!\"邓文山暗自思忖。
士兵们这段时间训练的确辛苦,邓文山也不能凉了战士们的心,大手一挥:“返航!我要见见我们的英雄飞行员们!”
这批飞行员除了萨镇冰从保定航校和南苑航空学校带来的十几名科班生外,其余大多是许文渊根据名单,派人从广州\"请来\"的。
他们大多是广州国府航空队的成员,有的是在回宿舍路上突然被人用麻袋套头,有的是外出聚餐时被一锅端。
其中有个叫陈永年的,是广州国府航空队的王牌飞行员,曾经在浪漫国留学,获得过多个飞行勋章,是在珠江边的一家茶楼被\"请\"来的。
当时他正在吃早茶,突然眼前一黑,等醒来时已在开往杭州的列车上。负责押送的军官回忆:\"陈队长绝食三天,我们轮流守着,生怕这位王牌飞行员有个闪失。\"
然而当陈永年亲眼看到航母和舰载机时,他眼睛都直了,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我看到航母那一刻,我就知道这辈子跟定邓司令了。\"
在汉斯帝国专家团的严格训练下,陈永年很快便适应了这些舰载机。
汉斯的教官赞叹道:\"陈的飞行天赋,放在欧洲也是一流水平!\"因此,陈永年很快被提拔为曙光号飞行大队的队长。
除此之外,林淮还三天两头给他们上政治课,从\"航空救国\"讲到\"民族复兴\",让这些原本抵触的人渐渐有了归属感。
当启新号巡洋舰缓缓驶入军港时,曙光号上的年轻飞行员们已经在列队等候。
\"报告司令!曙光号航空大队集合完毕,应到32人,实到32人!\"
邓文山满意地扫视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面孔,目光最终落在陈永年身上。
“不错,这么短的时间能有如此效果,真是难为你们了。”
\"司令!我们不辛苦,只求早日为国效力!\"
(pS:感谢“星尘书虫”打赏的催更符,因为要上班,今天尽量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