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皇帝诗之五
君臣和韵间的盛世颂歌与时代镜像——《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赏析
润色鸿业寄贤才(李显),
叨居右弼愧盐梅(李峤)。
运筹帷幄荷时来(宗楚客),
职掌图籍滥蓬莱(刘宪)。
两司谬忝谢钟裴(崔湜),
礼乐铨管效涓埃(郑愔)。
陈师振旅清九垓(赵彦昭),
欣承顾问侍天杯(李适)。
衔恩献寿柏梁台(苏颋),
黄缣青简奉康哉(卢藏用)。
鲰生侍从忝王枚(李乂),
右掖司言实不才(马怀素)。
宗伯秩礼天地开(薛稷),
帝歌难续仰昭回(宋之问)。
微臣捧日变寒灰(陆景初),
远惭班左愧游陪(上官婕妤)。
《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是唐中宗李显诞辰之际,于内殿宴请群臣时君臣共创的诗作。在景龙三年(709 年)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这首诗以独特的联句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政治文化内涵,成为唐代宫廷文化的生动注脚,映射出时代的风貌与君臣的情怀。
开篇定调:倚重贤才,寄望鸿业
唐中宗李显起句“润色鸿业寄贤才”,短短七字,尽显帝王的胸怀与格局。“润色鸿业”,将国家的繁荣昌盛、宏大事业形象化,仿佛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而“寄贤才”三字,则点明了实现这一宏图伟业的关键所在——贤能之才。这不仅是对群臣的高度期许,更奠定了全诗君臣和谐、共襄盛举的颂扬基调,彰显出皇帝对国家发展的战略眼光以及对人才的重视,拉开了这场宫廷诗会的序幕,也为后续群臣的回应定下了积极向上的主调。
臣子自谦:感恩皇恩,忠诚履职
“叨居右弼愧盐梅(李峤)”,李峤身为朝中重臣,以“叨居右弼”自谦,将自己比作调味的盐梅,认为难以完美调和国家这盘大棋局,言辞间满是谦逊与对自身职责的深刻自省,同时也饱含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
宗楚客的“运筹帷幄荷时来”,以“运筹帷幄”展现自己在国家大事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荷时来”则巧妙地将这份功绩归结于顺应天时,既突显了自身的担当,又不露痕迹地表达了对皇帝统治顺应天命的尊崇,尽显忠诚。
刘宪一句“职掌图籍滥蓬莱”,“职掌图籍”虽掌管着重要的文化典籍事务,却自谦为“滥蓬莱”,认为自己在这一关键岗位上有愧于皇家的信任与赋予的荣耀,以谦逊之态展现对职责的敬畏和对皇恩的铭记。
群臣颂德:彰显国力,描绘盛世
崔湜“两司谬忝谢钟裴”,以“两司”表明自己的职位,提及前辈钟裴,表达敬意的同时,自感难以企及前辈的功绩,身居高位却深感愧疚,侧面烘托出唐代人才辈出的景象以及官场对前辈的敬重之风。
郑愔“礼乐铨管效涓埃”,在礼乐制度的管理工作中,将自己的贡献比作微不足道的“涓埃”,体现了他的谦逊,也反映出唐代对礼乐文化的重视,以小见大,展现国家文化建设的繁荣。
赵彦昭“陈师振旅清九垓”,气势磅礴地描绘出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军队整齐有序、威武雄壮,“清九垓”寓意着国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护着天下的安宁,彰显出大唐盛世的国威与赫赫武功。
李适“欣承顾问侍天杯”,传达出对皇帝给予顾问机会的欣喜与感激,能侍奉皇帝左右,共饮天杯,这份荣幸溢于言表,生动展现出君臣之间的融洽关系和臣子对君主的衷心拥戴。
联句颂圣:文治武功,盛景昭彰
苏颋“衔恩献寿柏梁台”,正值皇帝诞辰,“衔恩献寿”饱含对皇帝的感恩戴德,“柏梁台”作为皇家宴饮赋诗之地,更增添了这一盛事的隆重氛围,将君臣之间的融洽与对皇帝的尊崇推向高潮。
卢藏用“黄缣青简奉康哉”,“黄缣青简”象征着国家丰富的文化典籍,寓意文化昌盛,“奉康哉”则直白地表达了对国家太平、百姓安康的赞美,从文化层面展现出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体现了唐代的文治之功。
李乂“鲰生侍从忝王枚”,以“鲰生”自称,极为谦逊,表达虽侍奉皇帝左右,却自感难以与古代贤才王褒、枚乘相比,尽显谦卑与对皇帝的敬重。
马怀素“右掖司言实不才”,以“右掖司言”表明自己的言官职责,却坦诚自己能力不足,体现出臣子对自身职责的审慎态度和对皇帝的忠诚,希望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不负皇恩。
总结升华:歌颂皇恩,尊崇帝王
薛稷“宗伯秩礼天地开”,对国家礼仪制度给予高度赞美,“宗伯秩礼”体现了礼仪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天地开”寓意着礼仪的规范使国家秩序井然,彰显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文化底蕴。
宋之问“帝歌难续仰昭回”,以“帝歌难续”表达对皇帝圣德的敬仰,认为皇帝的圣明与功绩难以用言语续写,只能仰望如星辰般光辉的帝德,尽显对皇帝的尊崇。
陆景初“微臣捧日变寒灰”,“微臣捧日”将自己比作捧日之人,表达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即便自己力量微薄如寒灰,也愿为国家、为皇帝奉献一切,忠诚之心可鉴。
上官婕妤“远惭班左愧游陪”,以“远惭班左”表达对历史上着名文人班固、左思的敬意,自感与他们相比差距甚远,虽侍奉皇帝,但仍觉愧疚,展现出女性的温婉谦逊与对皇帝的恭敬。
艺术特色与历史背景:独特形式下的时代映射
从艺术形式上看,柏梁体联句在唐代宫廷诗歌中别具一格。这种由皇帝起句,群臣依次接续,每人一句共同构成完整诗歌的形式,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独特方式,更是皇帝与群臣互动交流的文化盛宴,充分展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体现出君臣之间在文化层面的紧密联系与共同追求。
从历史背景而言,景龙三年(709 年),唐中宗李显虽推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举措,试图重振朝纲,但内宫局势依旧复杂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群臣通过这首联句诗,一方面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希望能在皇帝的领导下共创国家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借此抒发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以诗歌为载体,传递出渴望稳定、繁荣的心声,成为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政治生态与社会心理的生动写照。
总结
《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作为唐代宫廷联句诗的经典之作,通过皇帝与群臣的共同创作,全方位地展现了唐代中宗时期的文治武功、国家繁荣以及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中群臣的自谦、颂圣,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皇帝的忠诚与尊崇,更反映出唐代宫廷文化独特的魅力。同时,结合其创作的历史背景,这首诗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社会万象,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让后世得以透过文字,触摸到唐代宫廷生活的脉搏,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