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昭容诗四
圣驾临寺韵悠长,诗笔颂世意万千——上官婉儿《驾幸三会寺应制》赏析
驾幸三会寺应制
景龙二年十月三日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一作君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在唐代诗歌的灿烂星空中,上官婉儿以其卓越才情与细腻笔触,留下了众多闪耀篇章,《驾幸三会寺应制》便是其中的璀璨佳作。这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十月三日,彼时圣驾幸临三会寺,上官婉儿以诗记之,将这一皇家盛事生动展现,字里行间尽显深厚文化底蕴与高超艺术水准 。
首联:点明时地,镌刻历史印记
“景龙二年十月三日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诗的开篇,上官婉儿以简洁而精准的语言,点明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景龙二年十月三日,这一特定的时间节点,将诗歌置于历史的坐标之上,赋予其独特的时代意义。三会寺作为释子谈经说法之处,本就充满了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悠悠梵音仿佛仍在空气中回荡。而大臣们在寺中刻字留念,更为这座古老的寺院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气息。这些刻字,是岁月的见证,也是臣子们对这段特殊经历的铭记,它们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为诗歌拉开了一幅古朴而庄重的序幕 。
颔联:古迹含情,圣心尊崇佛典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颔联中,“故台”与“残简”两个意象,宛如两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寺院悠久历史的大门。旧时的讲经台,虽历经风雨,却依然留存着往昔的痕迹,遗老们对它的记忆,是岁月的沉淀,也是寺院兴衰的见证。而“残简”则是佛教文化传承的珍贵载体,尽管残缺不全,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唐中宗对这些残存经文简牍表现出的求知若渴与崇敬之心,不仅体现了他个人对佛教文化的重视,更彰显了皇家对宗教信仰的尊崇态度。这种对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的关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 。
颈联:帝王胸怀,祈愿家国昌盛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此联将视角聚焦于唐中宗。皇帝驻跸三会寺中,心怀千古,思绪穿越时空,仿佛与历史上的贤君圣主对话,汲取着治国理政的智慧。他敞开胸怀,放眼九州大地,眼中满是对国家未来的展望。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皇帝的宏大抱负与广阔胸怀,更暗示了皇家对佛教圣地的尊崇,期望借助佛教的力量,庇佑国家安定、百姓富足。在这宏大的场景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帝王的雄才大略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歌的意境也因此变得更加开阔深远 。
尾联:山川形胜,彰显皇家气象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尾联以自然景观的描写收尾,为全诗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卷。四面的山峰环绕着寺院,犹如天然的屏障,它们巍峨耸立,气势磅礴,给人以坚实可靠之感。两条河流奔腾不息,夹着城市潺潺流淌,河水波光粼粼,为画面增添了灵动之美。这一山水相依的地理形势,既展现了山川的险要与壮丽,又巧妙地暗示了皇家的气派和国家的稳固。仿佛这山川都在为皇家的威严而臣服,彰显着大唐的繁荣昌盛 。
末联:君臣和乐,颂歌太平盛世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末联生动地描绘了皇帝与群臣在寺中的活动场景。皇帝的亲笔题字,笔力刚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众人纷纷瞻仰,心中满是敬仰之情。天子的酒杯与群臣相互敬酒,欢声笑语回荡在寺院之中,一派和谐繁荣的景象。最后两句,上官婉儿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由衷赞美和对皇帝功绩的歌颂。她希望能够长久地记录下这伟大的时刻,让后世之人也能感受到大唐的辉煌与荣耀。这不仅是对当下盛世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
上官婉儿的《驾幸三会寺应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从开篇的点明时地,到中间对历史遗迹、帝王胸怀和山川形势的描绘,再到末联对君臣活动和太平盛世的歌颂,每一句都精心雕琢,环环相扣。诗歌不仅展现了皇家的威仪和对佛教的崇敬,更体现了上官婉儿对国家繁荣的期盼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它是上官婉儿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也是唐代宫廷文化与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让后人透过文字,领略到那个时代的辉煌与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