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祀昊天乐章之二
太和
恭临宝位,肃奉瑶图。
恒思解网,每轸泣辜。
德惭巢燧,化劣唐虞。
期我良弼,式赞嘉谟 。
《太和》是唐代中宗李显所作的一首意义深远的诗歌,这首诗承载着他登基之后的诸多思考与愿景,以庄重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全方位地展现了他的政治理念以及对贤才的极度渴求,在中国古代诗歌长河中熠熠生辉。
逐联赏析
第一联:“恭临宝位,肃奉瑶图”
诗篇开篇,便将中宗李显登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极为庄重的笔触呈现。“恭临宝位”,一个“恭”字,尽显他对皇位的敬重,这不仅仅是权力的交接,更是一份沉甸甸责任的背负。登上皇位,意味着他要肩负起整个国家的命运,对天下苍生负责,这份敬重背后是深深的使命感。而“肃奉瑶图”,则将其统治与天命紧密相连。在古代,“瑶图”常被视作天命的象征,李显强调自己是恭敬地奉行着上天所赋予的使命,遵循着天命的安排来治理国家,这一表述无疑彰显了其统治的正当性与神圣性,也为他的治国理念奠定了一个顺应天道的基础,表明他的一切施政都将以顺应天命为准则,力求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他心中“太和”——国家安定、和谐的政治理想。
第二联:“恒思解网,每轸泣辜”
此联充分体现了李显对百姓的关怀之情。“恒思解网”,这里运用了商汤解网的典故,商汤看到猎人四面张网捕兽,便解开三面,只留一面,其仁心惠及万物。李显以此为喻,表达出自己希望解除严苛法令的强烈愿望,他深知过于严苛的法令会让百姓生活受到束缚,难以休养生息,所以渴望给予百姓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每轸泣辜”则是说他常常为无辜受冤的人感到痛心疾首。这表明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视,时刻关注着百姓的疾苦,不愿看到任何一个人蒙冤受屈。这种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反映出他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他明白只有让百姓生活幸福,国家才能真正稳定繁荣。
第三联:“德惭巢燧,化劣唐虞”
在这一联中,李显以一种极为谦逊的态度表达了对古代圣王的敬仰以及对自身不足的深刻认识。“德惭巢燧”,巢燧指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他们是远古时期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贤。李显认为自己的品德修养与他们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这种对自身的严格审视,体现了他的自省精神。“化劣唐虞”,唐虞即唐尧和虞舜,他们被视为古代圣明君主的典范,其统治时期社会和谐、百姓安乐。李显坦言自己在教化治理国家方面的能力比不上唐虞时期的圣君,这种谦虚并非故作姿态,而是源于他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他清楚地知道要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古代圣王的经验,也更加凸显了他对贤才的渴盼,希望能借助贤才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
第四联:“期我良弼,式赞嘉谟”
最后一联直截了当地抒发了李显对贤才的强烈期盼。“期我良弼”,他迫切地期望能有贤能卓越的辅佐之臣来到身边,这些人才就如同他治理国家的左膀右臂,是实现国家繁荣的关键力量。“式赞嘉谟”则表明他期待这些贤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积极提出各种精妙的谋略和有益的建议,与他共同谋划国家大事,制定出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共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这一联展现出李显求贤若渴的心态,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
整体赏析
《太和》这首诗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犹如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窥探到唐代的政治文化风貌以及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从历史背景的维度审视,在唐代,皇帝被普遍认为是天命所归,其统治的合法性与天命紧密交织。李显在诗中着重强调“肃奉瑶图”,这绝非偶然之举,而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为稳固自身统治、获取民众认可所做出的必要声明。他借助对天命的尊崇,向天下宣告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同时也表明将依据天命来行使权力,治理国家。此外,唐代是一个高度重视人才的时代,社会各领域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统治者们深刻认识到贤才对于国家治理的关键作用,李显在诗中对良弼的殷切期盼,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反映出唐代统治者积极招揽人才、致力于国家建设的共同追求。
从诗歌艺术的视角剖析,《太和》具有鲜明的唐代诗歌典型风格。它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每一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诗中巧妙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像“巢燧”“唐虞”“解网”等,这些意象和典故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使诗歌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自身德行的反思和对贤才的期盼,诗歌生动地展现了李显作为一位君主的内心世界和治国理念,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以及对百姓的责任感。
《太和》不仅是唐代政治文化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和诗歌艺术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为后人深入了解那个辉煌时代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和艺术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