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的部队一直驻扎在府谷县城,当他得知钱守庸将县境内的土地划拨给自己时,起初还有些疑虑。但稍一思忖,他便意识到这是个绝佳契机。部队无需辗转迁移,士兵和家属们即刻就能开展屯垦,不仅能方便解决粮草难题,还便于兼顾防务,想到这儿,他不禁心中一喜。
很快,朝廷任命的府谷县新县令到任。这位名叫周威的县令,来自江南富庶之地苏州的一个富商家庭,自幼饱读诗书,才情出众,刚刚高中进士,年纪轻轻便胸怀壮志,一心想要在仕途上大展拳脚,为百姓谋福祉。
周威怀揣着满腔的热忱与抱负,快马加鞭赶到府谷县。当他踏入县城,只见城内大多是李明的随军家属,还有一些军士正协助家属们修砌房子。军士们有的搬运着砖石,有的和着泥浆,家属们则在一旁递着工具,不时叮嘱几句,一片忙碌景象。
周威径直来到县衙,看到几个大头兵堵在门口,顿时眉头一皱,趾高气扬地喝道:“你们几个是怎么回事?见到本县县令竟然如此无礼,还不速速让开!” 说着,他将官凭告身猛地一亮,“睁开你们的狗眼看看,这是朝廷任命本县为府谷县令的凭证!”
然而,这几个大头兵目不识丁,根本看不懂官凭上写了些什么。其中一个满脸横肉的士兵不但没让开,反而瞪着眼睛,粗声粗气地回怼道:“啥县令不县令的,我们只听李将军的。没有将军的命令,谁也别想进去!”
周威心中怒火中烧,但想到当下局面,又不便发作。他强压怒火,耐着性子好言解释,可这些士兵依旧不为所动。无奈之下,周威只好向周边的士兵打听李明的下落,得知李明正在城外忙着安置随军家属和招募流民。
周威马不停蹄地赶到城外,只见城外虽人员分布并不密集,但到处都有人在忙碌。大部分士兵被派到田地里,帮着流民丈量土地、分配土地,同时维持治安。他们穿梭在田间,有的拉着绳子丈量,有的用木桩标记地界,还不时有士兵在四周巡逻,确保秩序井然。流民们则在一旁满怀期待地看着,偶尔也搭把手。
周威快步走到李明面前,李明正忙得满头大汗,周威也顾不上寒暄,开门见山地说道:“李将军,我乃新任县令周威,如今这县衙被你的人霸占,我连门都进不去,这是何意?”
李明赶忙放下手中的绳子,笑着说道:“原来是周县令,实在对不住,兄弟们不懂事。之前巡抚大人已跟我打过招呼了,说会有新县令来,让我全力配合。您放心,往后在府谷县,只要是我李明能帮上忙的,绝不含糊。”
周威脸色依旧阴沉,冷哼一声道:“李将军,今日之事我暂且记下。希望往后你能管好你的部下,莫要再出这般无礼之事。否则,本县定不会轻饶。”
李明依旧赔笑着,点头哈腰道:“周县令息怒,定不会再有此类事情发生。”
周威带着自己的师爷陈安以及两个随从返回县衙。此前李明虽住在县衙,但因军队事务繁忙,县衙多被用作临时办公和物资存放之处。士兵们进进出出搬运物资,且近期又忙于安置流民等事,无暇仔细打理。
此刻,周威一进县衙,只见地上散落着一些废弃的文件纸张,角落里还堆着几个之前装物资的麻袋,桌椅摆放得杂乱无章。虽说李明已吩咐打扫,但仓促之间,仍显得颇为凌乱。
周威吩咐仆人先将行李布置好,把杂乱的物件归置整齐。待一切稍作安顿,周威便与陈安在县衙书房商议下一步行动。陈安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大人,您看如今这架势,县城里头都是军队家属和军士,城外都是忙着垦荒的流民,咱们恐怕连一个衙役都招不到,这往后的工作可怎么开展呀?”
周威思索片刻后,神色凝重地说道:“陈师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咱们还得去找李明将军商议此事。” 周威满脸愁容,叹道,“本以为当了这县令,不靠家里也能有所作为,没想到第一步就如此艰难。” 无奈之下,周威只好放下读书人的傲气,决定前往李明大营寻求帮助。
来到李明大营,周威求见李明,李明热情地将他们迎了进来,问道:“周县令前来,所为何事?”
周威赶忙说道:“李将军,实不相瞒,如今城内难见百姓,这县令之职实在难以开展工作。我寻思着,您招募的这些流民,能否交由我来管理?天下百姓本就归皇帝统管,您负责领军打仗,我负责治理百姓,各司其职,岂不更好?”
李明闻言,面露难色,说道:“周县令,实有难处啊。这些流民是我向巡抚大人再三恳求,才获批得以招募安置的。我承诺他们只需缴纳一成半的赋税,另外再交三成作为军粮,剩下的全归他们自己所有。可若是交由大人管理,朝廷最少得收三成税,再加上底下官差衙役的盘剥,他们必定不愿,恐怕又得重新沦为流民。”
周威不死心,继续劝说道:“李将军,我定会约束下属,绝不让百姓受盘剥之苦。还望将军能将流民交予我管理,如此方能让这府谷县走上正轨。”
李明也坚持己见,两人你来我往,据理力争了几个回合。
这时,李明又提出一个条件:“周县令,城内的房屋我都已分给随军家属安置了,所以家属们都得住在城内,流民只能安置在城外。”周威思索一番,城内确实已无多余空间安置流民,便点头同意了。
李明紧接着又说:“这些百姓的赋税,还是按一成半收,你就按这个额度往上交,至于火耗、提斗之类的额外征收,一个都不许有。另外,我从军队里挑百八十个士兵给你当衙役。”
周威一听,明白这县衙实际上要被李明控制了,连忙争辩道:“李将军,还是让我从流民里挑选衙役吧,我也好熟悉熟悉情况。”
李明却坚决不同意,振振有词地说道:“周县令,我部队里的人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纪律性强、执行力高,专业素养远非流民可比。此外,这些士兵充当衙役期间所需的工食银都由我来承担,无需县衙出一分钱。但你要是从流民里选,支付他们工食银的钱从哪来?到头来还不是得从百姓身上搜刮,那岂不是苦了这些本就艰难的流民?”
周威心中虽有不甘,但手中确实没有别的筹码,权衡再三,最终只能无奈妥协。
周威和师爷陈安回到县衙,坐在书房里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办。陈安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大人,为今之计,也实在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不过,咱们可以把这看似不利的局面转化为对咱们有利的情况。您可以给知府大人写封奏报,就说咱们刚到任,见此地民生凋敝,百姓十室九空,便立刻着手招募流民,组织丈量土地、分配土地,百姓们对此欢心鼓舞。如此一来,不就把这些功劳归到咱们头上了吗?”
周威一听,眼睛顿时一亮,连忙说道:“陈师爷此计甚妙!” 说罢,立刻吩咐人拿来纸和笔,与陈安你一言我一语地琢磨起奏报该如何撰写。
两人一番思索,随后周威提笔蘸墨,在纸上洋洋洒洒地写道:
上知府大人书
知府大人钧鉴:
卑职周威,幸蒙圣恩,忝任府谷县令。抵任伊始,目睹府谷之状,实觉痛心疾首。县域之内,民生凋敝,十室九空,田园荒芜,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言。
卑职深知责任重大,不敢稍有懈怠,遂殚精竭虑,谋复兴之策。当下之急,在于招募流民,以复农桑。卑职不辞辛劳,亲赴四方,晓以大义,动之以情,幸得众多流民响应。随即组织人力,悉心丈量土地,公平分配与流民,使其各有所耕,各有所依。期间,百姓感怀圣恩,皆踊跃从之,一时之间,县内气象稍振。
然诸事初创,困难重重,诸多物资奇缺。目下种子、粮草、钱财等,皆匮乏至极,垦荒播种之事,因之受阻。若无外力相助,恐前功尽弃,复兴之途,倍加艰难。
伏望大人垂怜府谷百姓之苦,念及卑职治理之艰,拨冗斡旋,酌情赐予种子、粮草若干,钱粮些许。如此,则府谷幸甚,百姓幸甚!卑职亦定当倍加勤勉,不负大人所望,恪尽职守,以图早日复兴府谷,上报圣恩,下抚百姓。
专此奉闻,恭请钧安。
卑职周威叩上
崇祯三年七月三日
写完之后,周威吹干墨迹,仔细检查一遍,满意地点点头,对陈安说道:“陈师爷,速速安排人将这奏报给知府大人送去。”话刚出口,两人却同时愣住了,这才想起李明派的衙役还未到位,县衙里连个能跑腿送件的人手都没有。
无奈之下,周威只好吩咐自家的一个机灵家仆,让他骑上快马,务必将奏报尽快、稳妥地送到知府大人手中。家仆领命,飞身上马,扬尘而去。
待周威一行人离开后,李明与谭师爷相视而笑。谭师爷笑着恭喜李明:“将军,如此一来,从此以后这府谷县,便是将军您说了算啦。”李明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得意:“这府谷县如今才算是被咱们彻底掌控住了,只有这县衙掌握在自己手中,后方安顿诸事才能顺遂。谭师爷您往后还需多多谋划,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