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园位于燕王府的主院,在王府的中轴线上,气派非凡,是专为王府中的最尊贵主子所设的。原本,按照规矩,这座主院应当是由身份最高的沈太妃居住的。然而,因先燕王妃在生产时血崩,一尸两命死于此院,沈太妃觉得此地不吉,便移居到较为僻静的碧山居。
燕王和先燕王妃情深意长,夫妻十分恩爱,先燕王妃去世后,燕王心中悲痛难忍,怕再次触景伤情,便下令封锁了落霞园,只留少数宫女婆子负责打扫和维护,务必保持院子内一草一木、每一物件都如同王妃在世时的样子。
于是,这座华美而独特的园林便这样被封存了多年,直到今日,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傍晚,青谣在白嬷嬷的带领下,带着红菱、吴嬷嬷一行人,从翠薇院搬出,经过曲折回廊,穿过了一个花园,绕过一座抄手游廊,最后走到了一座月洞门前,终于来到落霞园。
踏入落霞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花香,与翠薇院的荒凉冷寂截然不同,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与翠薇院的简朴冷清不同,落霞园的主院显得繁华富贵,建筑风格典雅别致。正房、厢房、游廊巧妙结合,每一处都精心设计,园中奇花异草遍布,游廊两侧的鸟笼内鸟语悠扬,花香扑鼻,处处彰显着富贵与精致。
几名身着红绿衣衫的丫鬟正倚在廊下说笑,见青谣走近,顿时收敛了笑容,忙不迭起身齐齐福身行礼,口中恭敬道:“见过王妃!”
自从青谣嫁入燕王府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庄重的礼节,青谣停下脚步,淡然开口:“你们是这院里的人吗?”
一个丫鬟含笑答道:“回王妃,奴婢们原是在太妃院侍候的,因太妃娘娘命我们过来帮忙添置屋里所需物品,所以特意到这儿来。如今屋子已经布置妥当,王妃若是觉得有什么不妥或缺少的,奴婢们立刻再为您添置。”
这个丫鬟的态度恭敬,衣着考究,看得出她在太妃身边地位不低,平时一定是得宠的下人。青谣心下稍微有些忐忑,手头的银钱并不多,前些日子她把十两银子都交给吴嬷嬷去雇人找她母亲的下落,剩下的三四两银子也显得微不足道。若真要打赏,恐怕也难以入她眼。
青谣心中闪过这一念,面上却依旧淡定,点了点头:“有劳各位费心了,不必多礼。” 说罢,带着吴嬷嬷和红菱等人继续往屋里走。
正房共有五间,进入堂屋后,眼前一片富丽堂皇。屋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正中央是一张大紫檀雕螭案,上面摆放着一尊青绿古铜鼎,旁边是金蜼彝和玻璃盆。地面上排列着十六张楠木交椅,精致而典雅。屋内还悬挂着一副对联,乌木的框架上镶着精致的银字:“座中锦绣光华灿,堂上珠帘瑞气浮。”
屋子东侧是休息的卧房,白嬷嬷引着青谣进了东边的房间。房内一派典雅舒适,临窗的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床头靠背是大红金钱蟒,枕头用的是石青色的金钱蟒引枕,褥子则是秋香色的金钱蟒大条褥。两边的小几上分别放着文王鼎、香盒等精致物品,几旁的汝窑美人觚里插着时令花卉,茗碗和痰盒也整齐放置。
地面上四张椅子上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摆着四副脚踏,椅旁还有高几,几上同样放着茗碗、瓶花等物。整屋陈设考究,雅致而不失大气。
青谣四下打量了一遍,并未有什么不满,点了点头,道:“这里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我十分满意。白嬷嬷伺候了我许久,想必也累了,不如先回去歇息片刻吧。”
白嬷嬷的笑着答应:“这是奴婢应该做到,王妃满意便是奴婢最大的福分了。不过,如今王妃身体已然大好,若是搬回主院了,不知是否要去太妃娘娘那儿请安?”
当初燕王特意将她安置在翠薇院,宣称是她身子虚弱需要静养。如今既然已经搬入了主院,自然意味着她的‘病’也痊愈了。
青谣心中并不愿意去见那位高高在上的沈太妃,但她又清楚,既然已经身处燕王府,这种家族中的大礼是逃不过去的,她没有反抗的余地。面对眼前的局面,她只能收敛起心中的不满,装作乖巧顺从的模样,轻声说道:“理应如此,嬷嬷请前头带路吧。”
青梅和秋菊闻言,心中一阵激动,便急忙凑到青谣身边,想要陪着她一起去。青谣略微一笑,并没有阻止她们,反而让她们随自己一起走,在白嬷嬷的带领下,朝着太妃所住的碧山居走去。
燕王府的建筑分为东西中三路,东路是太妃的碧山居,修建在一个大花园里,四周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乃是为太妃老人养老怡情的好地方。瑶光公主和她的一儿一女常年居住在那里,环境幽静,格外安逸。
西路是燕王子嗣们的居所,燕王膝下共有三位千金和两位公子,其中长女和次女为先燕王妃所出,谢侧妃有一子一女,沈侧妃有一幼子。
按照府中惯例,孩子们自出生后便交由乳母悉心抚养,不直接由生母照看。因此,西路的宅邸成为了这些小主子的生活场所。这里庭院深深,布置雅致,既有花木掩映,又有专人服侍,虽不及主院的奢华,却处处透着细致周到。
落霞园自然位于中路,是燕王府最为中心的所在。至于燕王的侧妃、庶妃和通房们,他们则住在中路东北角的一座大园子里,燕王向来对女色不甚上心,妾侍的数量并不多,尽管这座园子广阔无比,居住的妾室却寥寥无几,显得十分空旷。
进入碧山居,青谣的心情顿时变得凝重起来,她再也没有心思去欣赏眼前的美景。沈太妃在宫中住了几十年,尊贵且严苛,青谣知道自己若在这里失态,必定会被指责为不知礼节、无风度。她收敛了目光,低眉顺眼地随白嬷嬷走向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