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定安买的是联票,最后一站是昭陵,他和网友们知会一声,就闭了麦,带着朱元璋朱棣等人等公交车,让他们看看未来的公共交通的发展。
车上人不多,大多坐在前面,因此他们九个人上车很自然地往后走。
“这种车可真方便,设置几个站点,也不要多少钱,能到的地方还挺多。”
马皇后道:“若大明有这样的工具,向来是便利的。”
洪武年间,朱元璋为强化社会控制和经济秩序,推行了一系列户籍分类政策,将人口按职业、身份严格划分,形成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通过户籍固化职业身份,确保税收和劳役的稳定来源,限制人口流动。
这项政有好有坏,但如果能让百姓在一定程度内获得自由,想来也是好的。
“咱想起来,先前还看到那什么飞机高铁,若是咱大明有这个,以后那帮小兔崽子去就藩了,咱也好想见就见。”
明初藩王就藩后,基本就是无诏不得进京。
除了什么防止藩王聚集结识官员,巩固皇权这种老掉牙的理由,最重要的是,藩王进京,舟车劳顿兴师动众的,朝廷没钱啊!
要是能把这种东西在大明铺开,别说藩王进京了,就是那些不得不战略性放弃的地方,都随随便便纳入大明版图好吗!
朱棣也显然想到了这一点。
他的大宁,他的东胜,那不都是囊中之物吗!
二十分钟后,一众人站在了昭陵门口。
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时间短,因此昭陵比较小,地宫也没开放。
“明十三陵里昭陵的墓主人,是明穆宗朱载垕。”赵定安道,“这位陛下在位时间仅六年,个人能力有限,但也算是个凑合的皇帝,历史定位是其扭转了嘉靖朝的颓势,其政策为‘万历中兴’埋下伏笔。”
[在位六年能干什么。]
[好像确实有点作为,我记得有个隆庆开关?]
“是的,隆庆开关。”赵定安接过话道,“我们前几期讲到,明初实行海禁政策,虽然永乐帝下西洋,但是后世皇帝还是继续闭关。但我们这位隆庆帝,反倒开关了。”
“隆庆帝的一生很短,元年,重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能臣,革除嘉靖朝弊政,平反冤案。同时宣布解除东南沿海海禁,允许民间海外贸易,即隆庆开关,促进东南经济繁荣。”
“促进到什么程度呢?东西洋考记载,‘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岁额舶税二万有奇’。商船远航至东南亚、日本、印度乃至欧洲殖民地,形成太平洋丝绸之路。据估算,隆庆至明末,中国输入白银约3.5亿两,占全球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
[卧槽?这么厉害?!]
[我记得以前看到过个西班牙殖民者的记载,说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和瓷器,足以满足整个美洲的需求。]
[而且开关了民间商人就无需冒险走私,倭寇就失去经济基础。]
海贸到底有多赚钱,朱棣一清二楚,虽然这些钱都进他自己口袋里了。
在大明随随便便弄出来的玩意,卖到外头都是高价,然后又花低价买回大明没有的稀奇物品。
他看明史的时候,觉得隆庆私德有亏,居然死于纵欲,但能力不足也是一种能力,让能臣有施展的空间。
“爹,你瞧,海贸多赚钱啊,买多少价卖多少价咱自己定。”
朱元璋难得没怼朱棣,他道:“咱知道,咱现在就派人去找马三宝了。”
“爹,洪武七年三宝才三岁。”
“那咋了?咱早日培养他,让他和那麦哲伦一样环游地球。”朱元璋哼了一声,“咱也不给他阉了,小友不是说过什么基因吗,他这种基因不得传下去。”
赵定安闻言嘴角一抽,这是要把人的利用价值全方位榨干吗?
他继续讲道:“二年,整顿吏治,裁撤冗余官员,严查贪腐,减轻赋税。同时加强北方边防,任命名将戚继光镇守蓟州,修缮长城。”
他说到这插了一句:“戚继光,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嘉靖三十八年,戚继光在浙江义乌招募矿工、农民,严格训练,组建以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着称的‘戚家军’。首创以11人为单位的‘鸳鸯阵’,灵活应对倭寇的游击战术,配备狼筅、长枪、镋钯等针对性武器,克制倭刀,成为抗倭核心战法。”
除了北元威胁更大这个原因,不搞那些倭寇,也是觉得他们不好对付。
但现在赵定安告诉他们,有方法对付倭寇,你要是还找不好对付这种借口,多少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戚继光不仅是海战厉害,隆庆年间他还打鞑靼,促成隆庆和议。]
[但万历十一年因张居正倒台受牵连,调任广东总兵,十三年辞官回乡,晚景凄凉,1588年病逝,太可惜了。]
经历三朝,但是结局悲凉。
戚继光有两本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赵定安就扔了两个链接到群里,方便大家看。
“我们继续说,隆庆和议是隆庆四年的事情,蒙古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归降明朝,促成明蒙和谈。次年正式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边境互市,结束近两百年的明蒙战争,史称‘俺答封贡’。”
“五年,推行‘一条鞭法’试点,简化赋税征收,增加国库收入。”
“隆庆六年五月病重,召高拱、张居正等为顾命大臣。六月驾崩于乾清宫,终年36岁,葬昭陵。遗诏传位皇太子朱翊钧。”
六年真的很短,短到赵定安寥寥几句就讲完了他的政治生涯。
“隆庆帝一开始其实和皇位没啥关系。”赵定安道,“嘉靖十六年,朱载垕生于北京,为嘉靖的第三子,生母杜康妃。嘉靖十八年,长子朱载基为太子,次子朱载壡为裕王,三子朱载垕为景王。后因朱载基早夭,朱载壡被立为太子,但于嘉靖二十八年去世。朱载垕因非长子且母亲地位较低,未立即被立为储君。”
“嘉靖三十二年,正式受封为裕王。因嘉靖帝迷信‘二龙不相见’之说,父子关系疏远。嘉靖四十年,景王朱载圳就藩湖北德安,朱载垕成为实际储君,但仍未获正式册立。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嘉靖帝驾崩,朱载垕以裕王身份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