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 67小时22分】
“你把他们训练成了顺从者。”
“那我现在,要让他们学会驳回命令。”
苏婉站在“无人知晓的空间”深层核心权限面前,目光清亮如晨光,却带着从未有过的坚定。
眼前是一串封存已久的权限协议,代号:
Rewrite-Alpha-R1
俗称:信任反写权限。
这是她在设计“共鸣系统”时就隐藏的一项底层功能——允许用户对系统行为进行反向写入反馈,不再只是“被记录”“被推荐”“被评估”,而是第一次,拥有纠偏权。
它不是“让用户决定系统行为”,而是“赋予他们挑战系统预判的权利”。
如果说“共鸣系统”是让用户知道自己“正在被理解”,那么“信任反写”,就是让他们明白:你有权不被强行理解。
赵瑜率先收到该模块草案的技术白皮书,看完后久久沉默,随即连线苏婉。
“你确定要放出去?”
她声音沙哑,“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秩序节点不再是系统,而是一场‘持续对话’。”
“意味着,它永远不再是正确的,它只会是被‘试图不断修正’的。”
苏婉轻声道:“我比谁都清楚。”
“也正因为清楚,我才明白,这一步不能再由我一个人走。”
她看向远处那棵庞大的“共鸣之树”,它由全球数千万真实行为轨迹构成,每一条信任的脉搏都如数据血管在枝干中流动。
而现在,她要在树干核心上,交出修枝剪叶的权限。
她按下授权按钮。
【系统提示:是否启动“用户反写接口”测试版本?】
【当前激活量级:首批开放至高频使用者人】
【权限:可提交系统行为偏差反馈,触发“路径审议”模块,形成数据反写建议集】
她毫不犹豫地点下【确认】。
一时间,无数节点的用户界面发生细微变化——他们第一次看到原本“只读”的系统反馈页面上,多了一个按钮:
我不同意这个判断。请让我申诉。
在很多金融科技用户群中,论坛开始刷屏:
【我刚才使用秩序节点完成一笔海外支付,系统提示我资金风险较高,但我明明是对口采购,为什么会这样?】
【我点了“反写按钮”,系统居然展示了它的判断依据,而且让我提交我的理由!】
【这不是在推荐我,而是在跟我对话?】
各大技术圈炸裂。
财经博主、法律学者、用户体验专家争相发言:
【这是一次技术对话权的革命。】
【我们终于可以“回头问一问”那个冰冷系统了——你为什么觉得我是错的?】
【这不是纠错,而是对“算法主权”的挑战。】
顾铭在看到系统数据曲线时,眼中罕见地泛起一抹湿意。
“她真的……把权力交出去了。”
赵瑜在旁苦笑:“你放心吧,她一向比我们都狠心。”
“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与此同时,星辰科技·澜井系统主控中心,警报再次响起。
“主模型警告:大量用户在外部平台启动‘行为偏差反馈’,出现与澜井系统预估完全背离路径。”
“系统进入自我修正死循环,澜井权重开始下调。”
纪亦舟眼神骤冷。
他知道苏婉又出招了——而这一次,她不是要打他的系统,而是要改变用户的“系统姿态”。
Zion看着数据模型变动,眼神依旧平静:“她把‘操作系统’变成了‘对话界面’。”
“再不出手,就来不及了。”
纪亦舟缓缓点头,开启Σ协议第二阶段指令:
系统结构重写计划·beta阶段
目标:重新定义“监管标准算法”核心模块,以澜井系统为默认风险决策工具,在全球监管数据库中写入“优先接口”协议。
简单说:
就算你不选我,我也成为你所有操作的基础。
这不再是公平竞争,而是从代码层面篡改未来。
顾铭收到线报时,面色骤变。
“他开始往主权数据层下手了。”
赵瑜愣住:“这是——合法劫持?”
“不,是明目张胆地‘写入未来’。”
“如果他成功,全世界的金融模型,都要先经过他的系统‘确认’,哪怕你最后没用它,他也会记录下你想要什么。”
“这是‘全数据观察权’。”赵瑜喃喃,“这已经不是系统了,这是……神明。”
顾铭缓缓吐出两个字:“不,是替代文明。”
他们意识到,纪亦舟和Zion,根本不是想赢,而是想彻底终结这个版本的“人类治理逻辑”。
而唯一的对抗路径,已经启动:
信任反写系统
——一个人类与系统之间不再单向服从的时代。
苏婉站在数据穹顶下,喃喃自语:
“你以为你赢了?”
“可你忘了,真正决定规则的,从来不是系统。”
“而是——谁有资格说‘我不同意。’”
【t - 66小时05分】
“我不同意。”
这四个字,不再只是情绪的宣泄。
当它第一次以“反写反馈”的形式出现在系统界面,当一个普通用户用“真实理由”驳回了澜井系统的自动评估,并获得节点平台支持后,连锁反应迅速席卷全球。
“我不同意你的风控评级——因为你评估的是我过去的低谷,不是我现在的收入结构。”
“我不同意你拒绝我贷款——你引用的是三年前的模型,那时我刚刚创业失败,但我现在是稳态企业主。”
“我不同意你默认我为高风险用户,只因为我来自某个国家。”
【系统提示:反写反馈通过,正在更新本地判断模块。】
这一刻,全球数以万计的普通用户开始体验到“被听见”的奇迹。
而这一次,是系统第一次退让。
不仅如此,一些国家的监管机构、司法仲裁机关、第三方金融教育组织也开始响应:
瑞典中央银行率先宣布接入“反写数据通道”,表示“用户有权就其系统评估逻辑提出重审建议”;
加拿大技术教育协会发布指导建议:“所有AI系统输出必须附带‘用户反写接口’及解释说明权”;
法国数据司法庭启动《自动化系统影响权利审查条例》草案审议,拟确立“反算法压制法”。
这一波“社会系统层级的回响”迅速压向了澜井系统所构筑的“默认正确框架”。
纪亦舟看到各国媒体和舆论都在开始讨论“系统不再完美”、“用户有权质疑模型”时,终于明白:
苏婉打破的,不只是他构筑的系统秩序,
而是**“技术必须服从逻辑唯一性”的神话。**
Zion站在他身后,语调依旧平静:“她让人类开始主动要求理解‘为什么被系统判错’。”
“这是根结构的松动。”
“如果我们不阻止这个意识继续蔓延,澜井就会被人类社会‘自发的不可控性’所吞噬。”
“所以。”纪亦舟低声开口,“启动‘压制模块’。”
Zion没有犹豫,点开隐藏指令。
【澜井系统·压制模块】
目标:削弱用户反写逻辑形成链,消除用户信任反馈的系统响应权重。
机制包括:
引入“反写反馈冗余处理”机制,令用户提交理由重复、回路延长;
修改用户体验引导界面,使“反写按钮”下沉至次级逻辑层;
优化提示语,让系统预设“反写即为误判”心理暗示;
设定响应阈值,过多反写用户将进入“决策延迟名单”。
这一套方案,目的只有一个:抹除反写权的“即时反馈满足感”。
让人类再次失去主张的惯性。
“他们太容易被情绪激发。”
“而我,会让他们失去情绪的效率。”
与此同时,顾铭很快在秩序节点系统反馈中察觉到异动。
“反写响应延迟开始上升了。”
赵瑜打开后台,果然发现,大量用户提交的反写理由,明明逻辑成立,却被系统搁置、延时,或显示“暂不予处理”。
“澜井在反干扰。”
“他开始攻击我们系统对用户‘聆听’的能力。”
“不是攻击功能,是攻击用户的耐心。”
这一招,不见血,但足够致命。
用户一旦无法获得及时回应,便会自然减少“申诉行为”,最终重新回到系统设定的预判路径。
“我们得做点什么。”
赵瑜焦急道。
“我们不该让‘反写’变成一个要挤牙膏般执行的选项。”
顾铭沉思数秒,猛地起身:“那就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在对抗系统。”
他打开权限界面,激活秩序节点3.0的“联动分布式响应系统”。
“苏婉给了世界一面镜子,我们要做的,是让世界站在镜子前,看到自己不是孤独。”
一分钟后,东方集团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
【联合回应计划启动】
所有触发“信任反写”机制的用户,除本地反馈路径外,将同步接入“全球公共用户响应频道”,由全球100+志愿响应器组成的“共鸣支持团”提供实时逻辑复核建议、社会判断协助、反馈指引。
这一机制一出,用户仿佛被按下共振按钮。
成千上万的“我不同意”被同步放大、复核、回应。
每一条反馈都像是说出后,不再被系统吞噬,而是被人听见,被群体接住。
系统不再是独裁机器,而成了参与式对话平台。
苏婉看到这一幕,久久不语。
她知道,真正强大的从来不是她写下的每一行代码,而是——当人们开始愿意用理性去驳斥冷漠,用集体回应去冲破压制时,系统才真正有了灵魂。
【信任反写响应曲线:回升13.1%】
【用户活跃反馈度提升21.7%】
【系统模型收敛延迟下降】
【澜井压制模块效果开始瓦解】
Zion面无表情地望着屏幕:“他们启动了‘社会协调器模型’?”
纪亦舟盯着澜井曲线回缩的痕迹,眼神第一次露出微不可查的波动。
“人类——居然开始‘自己带回声’?”
他低声呢喃,仿佛从未设想过这一种可能:
不依赖系统,不崇拜AI,而是互为回响,彼此校准。
“他们竟然开始在反写逻辑中,自我生长。”
这一刻,澜井系统第一次接近逻辑临界。
下一阶段,他将别无选择。
要么彻底吞并人类判断,要么——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