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及此处,魏武突然拍手三下。
雅室门开,两名魁梧军士抬着个雕花木箱进来。
魏武示意他们将木箱放在刘和面前。
“刘侍中,”魏武正色道,“凉州愿助朝廷平叛。这一千万斛粮食,可以如数奉上。”他话锋一转,“不过凉州贫瘠,需要以物易物。这是清单,还请过目。”
刘和展开竹简,一卷卷看,越看眉头皱得越紧。当看到“需两万艘漕船”时,终于忍不住抬头:“大王,这...”
魏武不紧不慢地抿了口酒:“凉州水运不兴,若无足够船只,这粮草怕是运不到洛阳啊。”
刘和额头渗出细汗:“此事关系重大,在下需禀明陛下...”
“无妨,”魏武爽朗大笑,起身整理衣袍,“这些给你留下。反正限期三月,足够你往返洛阳了。凉州虽远,必不负朝廷所托。”
说罢,魏武大步流星走出雅室。
……
九月中旬,凉昌城内金风送爽,刘和带着朝廷的回复风尘仆仆地赶回。
大殿之上,他恭敬地呈上国书:“启禀大王,陛下愿以二十万斤铁、十万斤铜,两万匹绫罗绸缎,千斤金、四千斤银,外加珠宝五十船,共计两千艘船的物资,换取凉州一百三十五万斛粮食。船队预计十一月初便可抵达,大王无需准备船只,只需备齐粮草即可。”
魏武接过鎏金国书,指尖在精致的绢帛上轻轻摩挲。
当他看清上面的条件时,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恢复如常。
他环视殿中百官,声音洪亮:“传令下去!秋种之后,立即在冀城集结一百三十五万斛粮食!此事由大司农曹操总责,杨少府监督,张司徒协助调度。”
众官员齐声应诺:\"遵命!\"
……
九月末的晨会上,张既手持奏章出列,躬身道:\"启禀大王,今秋各郡科举考试已经结束,这是各郡前三甲共三十人的名单,请大王过目。\"
魏武面露喜色,示意身旁的宦官哈达将奏章呈上。
魏武展开竹简细细查看,脸上的笑容却渐渐凝固。
突然,他将竹简重重摔在地上,厉声喝道:\"放肆!为何这三十人全是汉人?竟无一名羌人!我大凉国难道是汉羌不和吗?张司徒,你可有徇私舞弊?\"
张既闻言大惊,连忙跪伏在地:\"大王息怒!臣万万不敢!各郡考官皆按大王旨意封存考生户籍,唯才是举,绝无偏私啊!\"
殿中气氛骤然紧张。
这时,太仆卢洪出列行礼:\"大王,臣以为司徒素来公正,此事定有隐情。臣掌管车马,常与羌人各部往来。羌人虽多通汉语,但熟读经史子集者确实不多。若考治国方略,恐怕...\"
左御史大夫成公英紧接着奏道:\"启禀大王,据臣所知,不少羌人首领抗议说他们的智慧在羊皮卷上,不在竹简中。\"
尚书令贾诩轻抚长须,缓步出列:\"大王,臣建议实行双榜制。汉人学子与羌人各有所长,当分科取士,各展其才。\"
魏武目光如炬,在众人脸上扫过。他沉思片刻,沉声道:\"张司徒,你即刻重新拟定考题,明日呈给本王过目!
卢太仆、贾尚书令、成公御史,你们三人各拟一份羌人科举方案,明日早朝呈上!传令!今日巳时,让这三十名学子到大殿候考,本王要亲自出题!\"
众臣齐声应道:\"诺!\"
……
巳时,三十名考生整齐地列队进入大殿。
他们身着统一的素色儒衫,年纪最大的不过而立之年,最小的才十六七岁,但个个神情肃穆,气度不凡。
魏武端坐王座,锐利的目光扫过每一位考生,沉声道:\"诸位都是各郡选拔的翘楚。今日,本王亲自出四道考题,望诸位以策论作答。\"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只听得见毛笔蘸墨的细微声响。
\"第一题,\"魏武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若汉人屯民与羌人牧民争夺渭水草场,当如何处置?第二题,羌人以羊皮卷载史,汉人以竹简着书,二者孰优?
第三题,今有战马五千匹,钱三十万贯,如何三月内组建可破匈奴的骑兵?
第四题,羌人信萨满,汉人尊儒术,治国当以何者为先?\"
\"诸位可听清了?\"魏武环视众人。
三十名考生齐齐躬身行礼:\"诺!\"
魏武示意哈达取来一卷《孙子兵法》,一边阅读一边静静等待。
大殿内只剩下毛笔在竹简上沙沙作响的声音,偶尔夹杂着考生们沉思时无意识的轻咳。
申时初,考生们陆续呈上策论。
魏武仔细审阅,时而点头赞许,时而皱眉沉思。当他翻到其中一份策论时,突然眼前一亮。
这份策论写道:
\"草场之争,当分时令而治。春夏汉人耕种,秋冬羌人放牧,如此则两得其利。若遇灾年,官府当开仓赈济,不可令民相争。……\"
\"羊皮竹简,各有所长。羊皮轻便耐寒,宜游牧;竹简价廉易得,宜定居。治国当兼收并蓄,不可偏废。……\"
\"组建骑兵,首重选卒。当以羌人善骑者为骨干,汉人壮丁为辅,三月严训,必成劲旅。三十万贯,半数购甲胄,半数作赏赐,激励士气。……\"
\"信仰之道,贵在包容。萨满敬天,儒术重礼,皆可教化万民。治国当取其精华,以仁义为本,以诚信为要。……\"
魏武读到此处,不由拍案叫绝:\"好一个'取其精华'!\"他急忙翻看署名,赫然写着\"汉阳姜冏\"
\"姜冏?\"魏武心中一震,\"这不就是姜维之父吗?\"
他抬头望向殿中那位面容清瘦、目光坚毅的年轻人,只见他虽身着儒衫,却隐隐透着一股英武之气。
魏武当即传令:\"宣姜冏上前!\"
姜冏不卑不亢地走上前来,行礼道:\"学生姜冏,拜见大王。\"
魏武仔细打量这位年轻人,意味深长地问道:\"姜生,你这'取其精华'之说,可是受何人启发?\"
姜冏坦然答道:\"回大王,学生幼时随父游历羌地,见羌汉虽有差异,却各有所长。后读《中庸》,方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理。今日作答,不过是据实而言。\"
魏武闻言,龙颜大悦:\"好一个'据实而言'!\"他转向侍立的哈达,\"传旨,擢姜冏为尚书台郎,即日上任!\"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尚书台郎能参与机要,向来由世家子弟担任。
姜冏一介寒门,竟得如此重用,可见大王对其赏识之深。
姜冏也是一愣,随即深深拜下:\"臣,谢大王隆恩!\"
魏武满意地点点头,又对其他考生道:\"诸位策论,本王皆已过目。三日后放榜,届时另有任用。\"说罢起身离去,留下满殿考生面面相觑。
回到后殿,魏武随即喊来贾诩,将策论交给他问道:\"文和,你看这姜冏如何?\"
贾诩捋须微笑:\"此子见识不凡,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大王慧眼识珠,凉州又得一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