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泽的战略方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内部被他恶趣味的细分为三个协议。
与帝国对巴伐利亚州颁布的制裁法令分庭抗礼。(定位二卷40章)
协议一:驻军弗赖辛,正面战场碰撞,坦克现世震慑敌军,屯兵莫斯堡。
协议二:北伐因戈尔施塔特市,挺进雷根斯堡,切断敌人后勤补给,形成战略合围。
协议三:攻破莫斯堡,彻底摧毁皇帝的南下平叛大军。
……
……
随着希德勒率领的第2集团军急速行军,向北挺进。
雷根斯堡的守军根本没想到,会在这里遭遇陆泽兵团的进攻。
在耗时一天一夜的血与火对拼之下。
希德勒以耗费一个半师团,接近两万人的代价下。
终于是拿下了雷根斯堡,这座只有一个步兵旅驻守的重点军事城镇。
歼敌4200人,俘虏400人。
城市总人口12万,已经除去了因为战乱逃走,亦或者战死的人口统计。
当这个消息重新传回陆泽集团军的时候…
古德里安与鲍尔的主力军团正在死战,大受鼓舞。
将这个消息传递利用扩音器,在战场上循环播放。
沉重打击了帝国平叛大军的士气。
在战场之上,尤其是由陆泽所领导指挥的战争。
所有人的死亡都被他统计成了一串串数字。
实施每一个战略计划的损耗,他都了然于心。
每分每秒,都有数十人因为他的战略计划而死去。
可陆泽已经成熟太多了。
如有必要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也一定会提枪上阵,奋勇杀敌。
为了战争的最终胜利,所有人义无反顾,愿为元帅充当马前卒。
一般冷兵器时期,军队阵亡率超过10%,作战体系就会崩溃。
能在阵亡率20%还能保持纪律性,已经称得上是精锐之师。
而达到30%阵亡率还能作战,甚至可以在青史留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兵团。
但是。
希德勒攻占雷根斯堡,战死率足足达到了50%!
这是什么概念?
每两个人就有一个人会战死,还不算伤兵跟逃兵,可以说是把一支集团军的骨干全部打光了。
而剩下的士兵,将会沐浴在战火之下,成为更加精锐的战场老兵。
陆泽根据希德勒英勇的行为,跳过了颁奖的繁琐程序。
直接授予第2集团军——希德勒所亲率的党卫军为“骷髅师”。
以此嘉奖对方在战时做出的巨大贡献。
可没人想得到。
这在外部难以言喻的精锐军团,竟然只是临时组建的一支农民军!
完完全全是凭借着人数优势,彻底打出了属于精锐的气质。
极高的战死率,骇人听闻的急速行军,以信仰作为驱动,完成了这一壮举。
真正地成为了陆泽手中的一支王牌军。
另一边。
隆美尔率领突击团进入城镇。
开始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突击团凭借着优秀的小队战术,将局部战场划分为多块战略辖区。
占据着易守难攻的城市遗骸。
利用居民楼坍塌的废墟,作为阵地推进的临时障碍物。
隆美尔将所有的小队,围绕着坦克营做出战术布置。
以坦克的重火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内难啃的临时碉堡。
将敌后战场的优势无限扩大。
直至下午4:32分。
终于是彻底将莫斯堡城镇的西南部占领。
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才过去一个白天,艾尔哈德的军团就已经阵亡了快四万余人!
而后勤的军械库、装备营,食物补给站…损失的不计其数。
初步估计约莫达到了50%!
这个数字直接让艾尔哈德震惊。
他们的军队占据着城镇的中心。
目前城市内修筑的防御工事都被拔除了大半。
将剩余的部队布置在北部5英里处的郊外。
那里的炮兵师阵地已经来不及转移。
被乔治率领的飞行编队悉数摧毁。
剩下的也只能待在碉堡内苟活,终日惶恐不安。
西部的作战部队,也在一个小时后被古德里安的正面第1集团军击溃。
溃兵大部分逃到了周围的荒山野岭内。
在周围荒芜的地形下,只怕是活不过几天,就会丧命成为豺狼的果腹。
夜,7:03分。
鲍尔的第3集团军从西北方发起进攻。
趁他病,要他命!
鲍尔时刻谨记着陆泽给他的忠告。
并以此作为心中的核心观点。
此时。
艾尔哈德的大部分军队都处于疲惫状态。
尤其是战事不利,导致的士气低下。
绝大部分的士兵已经生出了极强的拒战心理。
甚至有了当逃兵的打算。
目前艾尔哈德方面军总计30余万人,加上后勤团队共40余万人。
其中战死七八万,溃逃两万!
这对帝国的精锐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甚至连威廉皇帝都在委员会议上,表达出了他对艾尔哈德的不满。
不过所谓用人不疑,就算现在撤职对方的方面军元帅职位,也于事无补。
于是秘密发布调令,派出东线的兴登堡率领的117、118师紧急班师回朝。
急忙前往巴伐利亚州北方的边域,加筑防线,铸造一道铜墙铁壁,开始考虑失败的后续影响。
这就是作为上位者的深谋远虑。
他们从不会盲目期待胜利。
而是在利益得失之间,取得最大的中间值,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及时止损。
艾尔哈德在委员会中显然也有眼线,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整整一晚都没有睡着,双目血丝。
其麾下的参谋集团,甚至听见元帅在房间内暴怒无比的嘶吼。
下令枪毙了几个指挥不利的师团长…
命令宪兵队时刻紧盯会叛逃的士兵。
有任何风吹草动,只怕他们手中的枪会率先朝着友军开火。
一时间人心惶惶。
属于陆泽的军队势如破竹,以莫斯堡展开了极为缜密的攻占计划。
而艾尔哈德,已经开始考虑其他的后手,战意乏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