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此毫不知情的林晚,正捧着糖罐子去了村长家。
“村长爷爷?爷爷?奶奶?你们在家吗?”
大伯娘打开门:“你咋来了?有啥事儿啊?”
大伯娘的语气明显好了很多,虽然依旧有些不耐烦,但起码不翻白眼了。
看来上次送还的五斤大米,还是有点用的。
林晚抱着糖罐子挤进来,笑呵呵地说:“我给你们送了点东西来,大伯娘你找个东西来装一下吧。”
大伯娘看了一眼林晚,语气又好了很多:“那你等会,我进去拿个碗。”
大伯娘转身进了灶房。
听到动静的村长爷爷和奶奶从房里走出来。
方柴虽然说欣慰,但嘴上却还是在埋怨:“你这孩子,怎么又送东西来?你前几天送来的那五斤大米,我们都没舍得吃,就想着啥时候把东西给你送回去呢!”
但林晚知道,要送早就送回来了,现在没送回来,估摸着就是其他人不准。
林晚笑着摇摇头:“这有什么舍不得的,粮食种出来就是给人吃的,再说了,那五斤米是我还给爷爷你的。”
大伯娘端着海碗,从灶房里走出来:“就是就是,爹,你就别老想着这回事了,她也不是白白给我们的,这不是一来一回的交换吗。”
方柴瞪了大伯娘一眼:“就你多嘴!”
方柴又对林晚说:“我们真不要,你自己家里还困难,快拿回去吧!”
大伯娘不干了,从前林晚一家从这里拿了多少东西回去?现在林晚不过送了点东西回来,爹就心不甘情不愿的?
大伯娘:“林晚啊,别听爷爷的,你这孩子有孝心,偶尔送点东西回来给爷爷吃,有什么不对的?”
“瞧着也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爹,人孩子好不容易送过来,给你你就收着呗!”大伯娘估摸着这罐子里装的,也就是酱辣椒腌酸菜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也不贵,但好歹能表示个心意,起码吃了这么多年的亏,大伯娘这心里总算能顺畅一点了。
林晚但笑不语,掀开罐子,对准海碗,倒了半罐子出来。
林晚也顾不上大伯娘的惊讶,把盖子重新盖好之后,就说:“爷爷奶奶,大伯娘,那我就先走了。”
方柴没能留住林晚,等她走了之后,才发现海碗里的是亮油油的东西:“这!这难道是油?”
方柴一拍大腿:“这孩子,怎么每回送的东西,都是这种金贵玩意儿呢?”
大伯娘原本以为就是酱辣椒腌酸菜之类的,她是真没想到,林晚这么舍得,直接送了半罐子油过来。
但大伯娘把海碗放在鼻子下闻了闻,又有些不确定了:“爹,这好像不是油,闻着这气味倒是有点像……”
方柴用手指去挑了一点,尝了尝,然后又是大呼败家:“这败家孩子!这哪里是油!这是糖啊!”
大伯娘和奶奶也分别用手指尝了一点:“这还真是糖,虽然没有那么稠,也没那么甜,但也是很难得的东西了,这比油还贵啊!”
方柴板着一张脸:“那五斤米就算了,就当是林晚还给我们的,但是这碗糖浆必须得还回去。”
“爹!”大伯娘舍不得,这碗糖浆虽然不算浓稠,但是一次挖半勺,化开了泡成水喝,能喝好久呢。
大伯瘸腿,一开始娶不上媳妇,大伯娘又是二嫁过来的,生孩子生得晚,只生了一个儿子三个闺女,三个闺女都还没嫁人,儿子这头娶上的媳妇又快要生了。
都是女人家,这坐月子、生孩子、来月事,要是能泡上一杯糖水喝,精神气都要好上不少。
方柴还是板着脸不说话。
大伯娘又看向婆婆:“娘,屋子里那个都快生了,您二老就算自己不想喝,也得为屋子里那个想想啊。”
方柴还是坚持要把东西送回去:“大不了我出钱,去买几块糖回来,林晚那孩子不懂事,不会持家,但是咱们自己做长辈的,不能由着她胡来!”
奶奶叹了口气,知道这老头子犟得很:“你就听你爹的,给送回去吧。”
大伯娘咬咬牙:“行!那我送回去。”
但是林晚没在家,方文锦也坚决不要这被退回来的半罐子糖浆。
大伯娘虽说白跑一趟,但心里却很开心:“爹娘,人家都不肯要,还是算了吧。”
方柴没同意:“这样,等中午,我再去送一次。”
林晚这会儿确实没有回家,而是在二伯二伯娘家里:“我特意给你们送过来的,以前也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你们就收下吧。”
二伯还是不收:“实在不行,你给你爷爷奶奶送过去,我们不要。”
二伯娘也说:“你要是真想送什么,就送点黄瓜酸菜啥的,你一上来就送这种东西,我们哪里好意思要。”
林晚强硬道:“爷爷奶奶也送了的,这一份是给你们的。”
林晚赶紧溜出门:“这个花不了多少钱,我们家现在有了赚钱的门道,不缺这些东西。”
二伯和二伯娘一寻思,还是去了一趟方柴家里:“……爹,就是这么回事,林晚也给你们送了?”
方柴唉声叹气:“可不是,这孩子也是愁人,就算找到了赚钱的门道,也不是这么个花法啊!”
二伯宽慰说:“爹,你也别愁眉苦脸了,想来他们是真的赚了点钱,才买得起糖浆。”
二伯又说:“这东西要不咱们就干脆留下。”
不等方柴急眼,二伯接着说:“说到底也是孩子的一份心意,再说这年头赚钱不好赚,以后她碰上啥难事了,说不定咱们还得帮忙。”
“咱们把东西退回去,以后要是遇上啥事,林晚这死心眼的孩子,搞不好都不好意思和我们说。”
在二伯的劝说下,方柴总算是勉强答应了。
今天方二河他们去的早,回来的早,收获也非常喜人。
他们昨天出去打响了名头,今天比昨天来买糖的人还多。
中午刚过,方三猛他们就陆续回来了。
方三猛先汇报:“今天比昨天来买糖的人多了不少,比起铜钱,大家也愿意用家里闲置的粮食来换,尤其是红薯这种卖不上价的。”
主要还是这两个村子都是大村庄,祖祖辈辈都扎根在这里,田地多,良田也多,积蓄自然就更加丰厚。
大饼村落脚的地方,却是荒地,开垦难,产量也少,在石山镇上,更没有啥说的上的关系,想去做小工,都很难排上他们。
方三猛接着说:“我这里的四十块糖全都卖出去了,按照大嫂要求的,全部换成了粮食,5斤麦子,20斤红薯,还有5斤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