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一日,狮峰之巅的云雾格外清透。陆九渊立于“老龙井”泉眼旁,见新砌的青石栏上爬满青苔,石缝间渗出的水线已化作潺潺细流,顺着凿刻的龙形渠沟蜿蜒而下,在晨光里折射出七彩虹光。三日前以龙鳞残片激活的地脉,此刻正以泉眼为心,向十八棵母树所在的茶田输送灵韵——那些曾如枯槁老人的茶树,枝桠间已鼓起米粒大的芽苞,在晨露里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该采茶了。”李师傅拄着雕花木杖走来,苍老的手掌抚过最粗壮的母树主干,树皮上深褐色的裂纹里竟渗出晶莹树汁,“自打乾隆爷赐名后,这树已有十年未发新梢。”他转头望向陆九渊,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身后沈青禾与柳如是已挎着竹编茶篓,素色裙裾拂过沾着夜露的茶垄。三人皆着青布衫,腕间系着红棉绳——此乃古法采茶的“守贞结”,寓意不伤芽芯,不折茶骨。
卯初刻,采茶讲究“提手采”,三指轻捏芽尖,如拈星摘露。沈青禾指尖灵巧,每片新芽皆留一芽一叶初展,嫩柄上的绒毛在阳光下清晰可见;柳如是则偏重于韵律,茶篓里的鲜叶摆成北斗状,暗合《茶经》里“天有九星,茶分九品”之说。陆九渊负责采最顶端的“独芽”,指尖触到母树芽尖时,竟有细微的震颤传入掌心,恍若老树在低声诉说。待三篓茶青收齐,东方既白,泉眼处的水雾已凝成薄薄的虹,横跨茶田,如仙桥接凡世。
炒茶灶设在老茶寮内,三口铁锅并列,灶下燃着狮峰松木与百年桑木混合的炭火。陆九渊居中,沈青禾执“翻茶扇”立于左,柳如是握“控火钳”守于右。李师傅亲自掌水,陶壶里盛的是新汲的龙井泉水,“头锅温锅,二锅炒青,三锅辉干”,每道工序皆需三人默契如一人。当陆九渊手掌按上铁锅,掌心烫疤与锅气相激,竟腾起淡金烟雾,在灶前聚成游龙虚影——此乃“火魂显形”,老茶农说,唯有赤诚守艺者方能得见。
“翻!”陆九渊低喝一声,沈青禾手中竹扇如蝶振翅,将锅中茶青轻轻扬起,青叶在半空舒展时,竟可见叶脉间流转的金芒;柳如是同时拨弄炭火,桑木的甜香混着松烟,给茶青裹上一层山野气韵。炒至半炷香时,陆九渊忽然伸手入锅,以掌心温度逼出青气,指尖掠过芽尖,竟在叶背留下淡淡龙鳞纹——这是灵脉融入的印记。李师傅在旁老泪纵横,他记起父亲曾说,真正的炒青大师,能让茶香里藏着山水魂魄。
申时初,三锅茶毕。陆九渊取来“乾隆御制”瓷盏,以七十二度泉水温杯,悬壶高冲时,三道水注竟在盏中凝成“品”字。茶汤初显嫩荷色,转瞬化作琥珀光,雾气升腾间,茶烟竟在空中聚成苏轼诗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小楷,每笔皆带茶香,飘至茶商王有财面前时,他忽然扑通跪下——那字迹里藏着他幼年看父亲炒茶的画面:灶火映着父亲汗湿的后背,掌心的烫疤在月光下泛着光。
“机器能复制形,却偷不走光阴。”陆九渊捧起茶盏,茶汤入口时,众人皆觉有清泉漫过舌底,继而涌上狮峰的松涛、龙井的云雾、掌心的温度。十八棵母树的新芽,此刻在盏中舒展如飞天,叶缘金圈闪烁,正是传说中的“金边玉叶”。茶商们望着茶汤中浮沉的诗句,忽然想起被弃置的祖上传家宝——那柄包浆温润的炒茶竹耙,此刻正躺在仓库角落,等着主人重拾。
酉时,新立的“手工炒青传习碑”被抬至龙井泉旁。碑额刻着柳如是手绘的《炒青图》,图中三人炒茶的身影与游龙虚影相合;碑身刻着陆九渊手书的《炒茶心诀》,末句“手泽润茶骨,心火传千年”尤为醒目。当第一缕夕照落在碑上,母树茶田忽然泛起金光,那些新抽的茶芽竟在风中轻轻摇曳,似在向古老的技艺致敬。李师傅用新茶泡了“开碑茶”,茶汤递到王有财手中时,这位常年穿西装的商人忽然褪去鞋袜,赤足踩在茶垄间——他终于明白,父亲临终前说的“茶根在土,茶魂在手”,原是要他脱掉皮鞋,重新感受泥土的温度。
是夜,泉眼的水声响彻山谷。陆九渊独自坐在母树下,见月光透过新叶,在石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恍若满天星斗落于人间。茶篓里余留的几片茶叶,此刻竟在露水中缓缓舒展,叶缘金芒与泉眼的波光相映,连成一片微光之海。他忽然想起《茶经》残页上的批注:“茶者,南方之嘉木,得天地清和之气,集匠人魂梦之温。”原来母树新芽的重生,从来不是奇迹,而是人与草木、技艺与光阴的彼此等待。
黎明时分,当第一声鸟鸣掠过狮峰,十八棵母树的枝桠间,已缀满鹅黄的新芽。这些在机器时代险些凋零的生命,终于在掌心的温度与炭火的呼吸中,重新握住了千年传承的火种。而远处的茶寮里,王有财正笨拙地握着炒茶竹耙,在铁锅里练习“凤凰三点头”,掌心渐渐烫起的水泡,却让他笑出了声——有些味道,终究要靠人间烟火来煨;有些传承,必须在手掌的灼痛里,才能真正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