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在场的众人一个个面面相觑,脸上露出为难之色,既没有人开口叫好,也没有人出声反对。
要知道,这种手段一旦使用出来,必定会遭人诟病,被指责为缺德之举。
这时,赢建见无人表态,便朗声道:“既然大家都默不作声,想必对此并无异议。那好,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各位赶紧着手去准备吧!”
话音刚落,内史腾不禁皱起眉头,小心翼翼地询问道:“真的要这样做吗?”
赢建闻言,将目光瞬间转向内史腾,眼神犀利如刀,质问道:“怎么?难道你对此有什么不同看法不成?”
内史腾被他这一问吓得浑身一颤,赶忙连连摇头摆手,急切地回答道:“不不不,小人绝无此意。公子您高瞻远瞩、智谋过人,小的自然一切听从公子安排。”
赢建不乐意道:少拍马屁,随后又将视线扫向其他人,再次追问道:“那么你们呢?可有其他想法?”
众人见状,连忙一边使劲儿地摆着手,一边齐声应道:“不敢不敢,公子您怎么吩咐,我们就怎么做。”
听到这话,赢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贱贱的笑容,缓缓说道:“如此甚好,咱们这次可是在行侠仗义之事,正所谓‘做好事不留名’嘛。”
然而,众人心里却是暗暗叫苦不迭,恨不得冲着赢建狠狠地唾弃一口,这家伙这做的是好事吗?还做好事不留名?
可自己又不能反驳,只能答应了下来,
而就在众人刚刚确定下赢建所提出的方案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关于如何在郑国的两条必经之路设伏,众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前往许县的道路之中,有一条平坦的大路,名为绿园道。它曾是韩国的官道,承载着无数过往行人与车马的足迹。然而,随着韩国的覆灭,这条官道也逐渐荒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景象。
尽管这条路整体还算平坦,但当行至王家桥时,却是个大麻烦,由于这座桥多年无人修缮,已经变得破旧不堪、摇摇欲坠。
稍有不慎,行人或车马就有可能失足坠落桥下,后果不堪设想。正因如此,平日里选择从此处经过的人寥寥无几。
除了绿园道,还有另一条通往许县的路径。那是一条乡下人才会行走的小道,不仅蜿蜒曲折,路程更是比经由王家桥多出整整三十里。对于急于到达许县的郑国来说,这样的距离无疑会增加不少负担和时间成本。
但是无论郑国走哪条路,对于罗网计划都是个棘手的问题。
罗网虽已获得嬴政传来的有关郑国行动的情报,但谁也无法保证郑国会不会临时改变路线,从其他地方潜入许县。毕竟战场局势瞬息万变,任何意外都可能发生。
更为糟糕的是,罗网组织虽然皆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士,但人手却相当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队伍分散开来分别搜索不同的路线,势必会削弱自身实力;可若不分开行动,又难以确保万无一失地捕捉到郑国的踪迹。因此对于具体在两条路上如何选择又交给了赢建。
赢建站在地图前,凝视着代表两条道路的线条,良久之后,突然伸出手指,指向了王家桥所在的位置,并开口说道:“如果我是郑国,定会选择走这里!”
说完,他的目光依然停留在那张破旧的地图上,仿佛透过纸面看到了敌人正在行进的身影。众人有些不解问道:王家桥年久失修本地人都不愿意走这条路。为何公子却觉得郑国会走这里?
赢建说道:王家桥受战火影响,周围一是没多少人,再有就是通向许县王家桥是最近的路,而且你们看这条路除了桥是个麻烦以外,只要顺利通过王家桥便能更快的到达许县。
然而,如果选择走朱家集这条路线前往许县,那么路程将会额外增加足足三十里!
而且此路乃是一条狭窄崎岖、坑洼不平的小道。道路颠簸难行不说,一路上行人众多且鱼龙混杂。
郑国再怎么说也是位朝廷重臣啊,身上自然少不了携带些许金银财宝。如此一来,若真走上这条小径,无疑会增添许多变故和风险,甚至极有可能招致某些心怀不轨之人的暗中算计,变数诸多之下,他选这条路不大可能。
赢建分析可谓条理清晰,这让众人不由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就在这时,内史腾却蓦地插话道:“虽说郑国已然辞官归乡,但他往昔的地位犹在。倘若他于途中请求沿途各地官府给予庇护,那又当如何应对呢?”
只见赢建面带自信之色,胸有成竹地回应道:“大可放心,他决然不会向当地官府寻求援助,起码在尚未踏入许县地界之前,绝不会这么做。”内史腾闻听此言,面露疑惑之色,赶忙追问道:“公子缘何能够如此笃定呢?”
财不露白这么简单易懂的道理,难道你真的不明白吗?
假如他打算在回程途中请求各地官府派兵保护自己,那他又何必偷偷摸摸地前往许县呢?
更何况,如果一路都要求官府提供保护,不仅会干扰到当地政务的正常处理流程,更有可能因此遭受御史们的严厉弹劾和指责。
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那个即将荣归故里的郑国,当你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你是否会毫无顾忌、大肆宣扬地向所有人宣告自己如今已是腰缠万贯的富豪呢?
赢建目光看向内史腾,内史腾想了想道:如果我是郑国,肯定既不会寻求当地官府的庇护,也会竭力避免让他们知晓我的具体行程。因为了解行踪的人越少自己越安全。!”
听见内史腾这般说,赢建这才继续道:“所以说啊,鉴于郑国向来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他必定宁可稍微冒险一些,争取尽早赶回许县,也绝对不会舍近求远,多走那足足三十里路来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风险和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