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山村何村长家
何家堂屋内,气氛沉郁得仿佛能拧出水来。一家人围坐一圈,却无人开口,沉默如同厚重的帷幕,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何村长的五个儿子,四个已成家立业,此刻,全都齐聚一堂,一个不少。
“爹,这事儿,咱们到底该不该跟乡亲们说啊?”何家老大眉头紧锁,满脸纠结。
何村长目光深邃,转向家中素有智谋的老三,“老三,你怎么看?”
何老三,临山村唯一的童生,虽多年考取秀才未果,但在镇上私塾教书,博学多才,头脑灵活,家中大事小情,总少不了他的主意。
“爹,这事儿一旦说出去,若没发生,咱们怕是要被埋怨死。”何老三沉吟片刻。
接着又道,“但不说,万一真出了事儿,乡亲们毫无准备,那可就惨了。”一语中的,何老三直指问题核心。
何村长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琢磨着何老三的话。他年事已高,却精明过人。自从上次凝妄言一番提点,他回家反复思量,隔日便派老大老三前往镇上探听风声。
不料一打听,粮价竟已飙升。一家人心中生疑,觉得事有蹊跷。自此,兄弟们轮流前往镇上,一边打探消息,一边分批购粮。
何村长家儿子多,都是壮劳力,家底殷实,这段时间下来,也囤了不少粮食,基本上是不惧什么风浪了。
可村里还有那么多户人家,他们该怎么办?
今日,轮到何老五前往镇上。一问之下,粮价竟又涨了。何老五机灵过人,连忙向伙计打听涨价缘由。
原来,江南运来的米粮,大半都运往了庸州。听说那里战事正酣,所以这边才供不应求。
何老五回家一说,一家人凑在一起商量,越琢磨越觉得事情不妙。军队自有军粮供应,何须动用民粮?恐怕形势比想象中还要严峻。
何村长作为一村之长,眼见村民可能受苦,心中焦急万分,这才召集家人商议对策。
“老二、老四、老五,你们几个最近多去镇上打听打听,顺便再买些粮食回来,能存多少是多少。”何村长沉声吩咐。
“是,爹。”三兄弟齐声应答。
“老大,你去挨家挨户通知一下,今晚老槐树下集合。我想好了,就如实告知大家吧。至于他们要怎么做,就不是咱们能多嘴的了。”何村长沉吟片刻,终于做出了决定。
夜幕降临,老槐树下今晚格外热闹,这种情形只有在村里发生大事的时候才能看到。
村民们围成一团,议论纷纷,“你们说村长找我们何事啊?”一个年轻的后生挠着头,满脸好奇。
“那谁能知道呢?”旁边的大婶摇着扇子,眼神里满是疑惑。
“肯定是有大事呗,不然村长怎会这么急着召集大家?”一位老者捋着胡须,语气中带着几分肯定。
就在这时,一阵骚动传来,“村长来了!”
何村长带着老三老四,在村民的簇拥下缓缓走了过来。
他站在较高位置的一个大石头上,那石头经过岁月的洗礼,显得异常坚实。
他清了清嗓子,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大些,好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听到。
“近日,我家老五去镇上,发现了一件事情……”
何村长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沉重,他缓缓将老五打听来的事情完完整整地告诉了大家,每一个细节都没有遗漏。
“我只是想提醒大家,家里打的粮食能不卖就不要卖吧。这世道,变数大啊,咱们得留个心眼。”
说完,老村长叹了口气,转身离去了,只留下议论纷纷的村民。
“那我家今年的粮食还是不卖了吧。”牛大叔憨厚地说道,他认为老村长既然这么说了,肯定有他的道理。他是个粗人,不懂得太多大道理,只懂得照做就对了。
“我家也是,粮食是咱们的命根子,不能轻易卖了。”另一个村民也附和道。
“那我家也是吧,留着粮食,心里踏实。”很快,很多村民都出声附和,他们相信村长的判断。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你们傻不傻,刚才村长都说了,现在粮价涨了,现在卖粮我们就能多赚些银钱。只有傻了的不卖,错过这个机会,可就没下次了。”
说这话的就是凝二媳妇,她眼神里闪烁着贪婪的光芒,这么多年可从来没遇到过粮食能卖这样好的价钱。
现在卖粮食就能小赚一笔了,至于家里人,一家人紧紧裤腰带,听过今年,明年就又能种新的粮食了。
“我可不像你们这么傻,我得赶紧回家拾缀拾缀粮食,趁粮价没降赶紧卖了。”
说着还不忘拉上和她关系好吴桂花一起回去。村里有一些智慧的老人则是满面思索。
凝老头和凝大踏着暮色归家,将村长的一席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家人。
凝大媳妇一听,顿时火冒三丈,破口大骂:“都怪那个死丫头,分家时愣是要走那么多粮食。你想想,那些粮食要是换成银子,得值多少啊!”
凝老太太一听,也是气不打一处来,跟着骂骂咧咧,甚至急匆匆地穿上鞋,嚷嚷着要去凝妄言家把粮食夺回来。
幸好凝老头及时喝止,才避免了一场风波。
这边,凝二媳妇心里早已盘算好了,铁了心要卖粮。如今粮价高涨,若能卖掉一些,家里就能添些银钱。
明年,她六岁的儿子也能去学堂读书了,再耽误下去,可就真的晚了。
她眼珠一转,悄悄给凝二使了个眼色,示意他看向粮仓的方向。
凝二心领神会,立刻向凝老太提议:“娘,咱们家里不是还囤着两千斤粮食吗?我看不如卖掉一部分,一家人省着点吃,应该也够了。”
凝老太太一听,立刻来了精神,转头急切地对凝老头说:“他爹,我觉得老二说得在理。咱们就留下五百斤,其余的都卖掉吧!”
凝大一家也眼巴巴地看着凝老头,心里都明白,按照往常的规矩,卖了粮食,大房肯定是受益最多的。
凝老头经不住全家人的轮番游说,终于点了头,同意卖粮。
他想,反正明年还有新粮食收下来,卖就卖吧,一家人少吃点,也就挺过去了。
村民们各自打着小算盘,隔天便有人忙着卖粮,有人则忙着买粮,村里一片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