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在中医的世界里,身体的症状往往不仅仅是表面现象那么简单,它们更像是身体内部状态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寒热、虚实、表里等复杂多变的生理病理状况。我们可以从中医的“寒热错杂”与“表里不一”的角度来探讨。
当我们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这实际上是在描述一种外在表现与内在实质相悖的情况。病人的体表温度或许因某种原因而升高,给人以高热的错觉,但他们的内心却如同冬日里的寒冰,渴望温暖,甚至不惜添衣以御寒。这种反常的行为,正是中医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的真实写照。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有时会因为外感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而出现发热症状。然而,当这种热邪未能及时得到清除,反而向内侵袭,深入到骨髓等深处时,便会出现“寒在骨髓”的病理变化。此时,患者虽然体表发热,但体内却感到寒冷异常,因此会有添衣保暖的需求。
在中医的视角下,这种“热”并非真正的实热,而是虚火浮越于表,或是外感邪气郁结于皮肤所致。它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虽然温暖了大地,却无法驱散深藏于地下的寒冷。同样地,病人的体表之热也只是暂时的、表面的现象,它掩盖了体内深处的虚寒本质。
因此,中医在治疗这类病症时,往往不会仅仅着眼于体表的热象,而是会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病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明寒热真假,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比如“,对于真寒假热的病人,中医可能会采用温阳散寒、引火归元的方法,旨在驱散体内的虚寒之气,使阳气得以回归本位,从而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身大寒”指的是患者体表温度低,给人以寒冷之感,这往往是由于体内热邪过盛,逼迫体内阳气外浮,而体表阳气相对不足所致。这种“寒”并非真正的寒邪入侵,而是热极似寒的假象。
在这种情况下,“寒在皮肤”是表面现象,可能由于外感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导致。然而,当寒邪未能深入骨髓,而体内阳气却相对旺盛(如脏腑功能亢进、阴虚火旺等)时,便会出现“热在骨髓”的情况。此时,患者虽然体表寒冷,但体内却如炉火般炽热,因此会有不欲近衣的表现。
“反不欲近衣者”,则是患者在这种看似寒冷的状态下,却不愿多加衣物来御寒,这进一步印证了体内的热邪炽盛。因为真正的寒冷会使人本能地寻求温暖,而在这里,患者体内的热邪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以至于他们对外界的寒冷刺激反应迟钝,甚至产生抗拒。
“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则是对这一病理现象的精炼概括。它指出,虽然体表表现出寒冷的症状,但真正的病根在于骨髓深处的热邪。这种热邪深藏不露,却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机制,影响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导致体表出现与真实病性相反的假象。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这类“真热假寒”的患者,需要仔细辨证施治,不能单纯依据体表的寒冷症状就给予温热药物,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判断患者的真实病性,然后采用清热泻火、引热下行的治疗方法,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表里和谐。
综上所述,这两句话生动地描述了中医理论中“寒热错杂”与“表里不一”的病理现象。它们提醒我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不能仅凭表面的症状就妄下结论,而应该深入分析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