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静得可怕,仿佛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技术员们,无论老的少的,全都瞪大了眼睛,张着嘴巴,如同听到了天方夜谭。
分钱?
而且是分利润的百分之十?
这……这在国营大厂里,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短暂的死寂之后,人群如同被投入滚烫热油的水滴,瞬间炸开了锅!
“啥?百分之十?科长,你没开玩笑吧?”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片的老技术员,声音都有些发颤。
“我的乖乖!纯利的百分之十!这要是卖得好,得是多少钱啊?”
“真的假的?厂里能同意?上面能批准?”
“是郭厂长亲口说的?”
质疑声、惊叹声、不敢置信的议论声,嗡嗡地响成一片。
李龙飞用力一拍桌子:“安静!”
他提高了音量:“千真万确!是郭厂长亲口定下的规矩!”
“他说,咱们搞技术的,不能只讲奉献,也要有实实在在的回报!”
“谁干得多,干得好,谁就应该拿得多!”
这番话,如同给烧得正旺的火堆又浇上了一勺油!
彻底点燃了所有技术员的热情!
1966年,虽然比起前几年的困难时期,市面上的东西多了不少。
但哪样不要钱?哪样不要票?
永久牌、飞鸽牌的自行车,谁不眼馋?得几百块!
一块锃亮的上海牌手表,戴在手腕上多有面子?一百多块!
还有那能听新闻、听戏匣子的红星牌收音机,哪个家里不想摆一台?
更别说给孩子扯几尺新布做身衣裳,给婆娘买点时髦的的确良,哪样不得花钱?
平日里靠着那点死工资,精打细算,买个大件得攒好几年!
现在,机会就摆在眼前!
只要把项目搞成了,产品卖出去了,那可不是几块钱、十几块钱的奖励!
是纯利润的百分之十!
那可能就是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甚至更多!
一时间,所有人的呼吸都粗重了起来。
眼神里不再是之前的平静或按部就班,而是充满了火焰般的渴望和激动!
“乖乖隆地咚!这要是真能成,我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的破自行车,可就算熬出头了!”一个年轻技术员激动地搓着手。
“手表!我惦记那块上海牌手表好久了!这下有盼头了!”
“收音机!到时候买台放家里,全院儿都羡慕!”
“干了!必须干!为了郭厂长这份看重,也为了这百分之十!”
“就是!郭厂长就是有魄力!这才是真正重视咱们技术人员!”
“以前杨卫国在的时候,哪有这种好事?光听他画大饼了!”有人忍不住小声嘀咕,引来一片赞同的低语。
李龙飞看着群情激昂的众人,心中也是热血沸腾。
他知道,师傅这一手,算是彻底把技术科这些人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
“都听好了!”李龙飞再次高声道,“现在开始报名!玉米脱粒机项目组、沼气灶项目组、喷雾器项目组!自愿报名,择优选用!”
“师傅说了,要快!要拿出我们轧钢厂技术科的实力来!”
“哪个组先拿出成果,哪个组就立了头功!”
话音未落,技术员们就争先恐后地涌了上来。
“科长!我报名玉米脱粒机组!我家就是农村出来的,我懂那个!”
“我!我报名沼气灶!我对化学、管道这块熟!”
“喷雾器!我以前在农机站干过!这个我拿手!”
整个技术科,仿佛瞬间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战场,每个人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为了技术,为了荣誉,也为了那沉甸甸、金灿灿的百分之十!
郭绍华一番话,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不过,里面喷涌而出的不是灾难,而是前所未有的热情。
整个技术科瞬间化作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
空气中弥漫着焊锡的青烟,切割金属的火花四溅。
绘图板前,技术员们伏案疾书,草图、公式、零件清单堆满了桌面。
车间里,叮当作响的敲打声、砂轮摩擦的嘶鸣声此起彼伏。
每个人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眼神里闪烁着亢奋的光芒。
他们不再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是带着一股子拼劲儿,一股子为了那“百分之十”而战的狠劲儿。
玉米脱粒机项目组围着简陋的图纸激烈讨论,如何优化滚筒齿形,怎样设计更省力的传动结构。
沼气灶项目组则在研究铸铁件的模具,以及管道密封和燃烧效率的问题。
喷雾器项目组则忙着测试不同镀锌工艺的耐腐蚀性,以及新型喷头的雾化效果。
茶水间里,往日闲聊打趣的声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关于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传动原理的专业讨论。
熄灯号响过,技术科的灯光依然彻夜通明。
有人干脆把铺盖卷搬到了办公室角落,累了就和衣躺下眯一会儿,醒了接着干。
食堂送来的饭菜总是第一个被抢光,大家吃得狼吞虎咽,仿佛要把所有的能量都投入到这场技术攻坚战中。
这种热火朝天的景象,是轧钢厂多年未见的。
它不仅是技术员们对郭绍华的信任和对奖励的渴望,更是压抑已久的技术创新热情被彻底点燃的表现。
时间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
仅仅过去了几天。
并非数周或数月,而是短短的,屈指可数的几天。
三个简陋却充满希望的样机,就这样奇迹般地出现在了技术科的车间里。
它们还带着新鲜出炉的金属光泽,有些地方甚至还留着打磨的痕迹。
但它们是活的。
它们是无数个通宵、无数次争吵、无数滴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郭绍华得到消息时,正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
他立刻起身,叫上在隔壁汇报工作的李怀德。
“李叔,跟我去趟技术科。”郭绍华语气平静,但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李怀德虽然不知道什么事,但见郭绍华的神情,知道肯定不一般,立刻应声跟着。
两人并肩来到技术科车间门口。
还没进门,就能听到里面嗡嗡的低语和偶尔传来的敲击声。
推开门。
眼前的一幕让李怀德愣住了。
这还是他印象中那个有些死气沉沉的技术科吗?
几十号技术员围在三个区域,有的在调试机器,有的在记录数据,脸上无一不是兴奋和疲惫交织的神色。
当他们看到郭绍华和李怀德进来时,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投了过来。
那眼神里,是等待检阅的士兵,是期待肯定的孩子。
李龙飞快步迎了上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师傅!李副厂长!您来了!”
“样机……样机出来了!”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显然是这几天熬夜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