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天星接过儿子递过来的九个酒盏,仔细地翻来覆去查看了许久。然后,他又将这些酒盏递给身旁的妻子沈雪,让她也帮忙瞧瞧。
两人对着这几个酒盏研究了好一会儿,最后还是沈雪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忽然出声提醒道:“九个......会不会与传说中的九州有关啊?”
季天星闻言,眼睛一亮,脱口而出:“难道这就是传闻中的九州鼎不成?”说着,他再次拿起那些酒盏,认真端详起来。
片刻之后,他双手掐诀,口中念念有词,施展出一道法术。随着法诀的施展,原本小巧玲珑的九个酒盏竟开始缓缓变大,最终每个都变成了足足有三尺三寸那么大。
而且,此时酒盏上原本模糊不清的图案也变得愈发清晰可见了,上面的山川、河流、花鸟走兽都清晰可见。
众人定睛一看,发现上面赫然刻着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大字。
若桐瞪大眼睛,满脸惊讶地喊道:“哇,原来这个东西竟然如此巨大!简直比咱们家里那个大大的米缸还要大好多呢!”
然而,周围的众人却对她的惊叹声置若罔闻,仿佛完全沉浸在了眼前的鼎中。
这时,只见季天星紧皱眉头,口中喃喃自语道:“从外表和气势上来看,这应该毫无疑问就是传说中的九州鼎了。若离啊,你赶快把天尊赐予你这九州鼎的整个过程,详详细细、一丝不漏地讲给我听听。”
听到父亲的话,若离微微颔首,闭上眼睛开始努力回想当时的情景。
片刻之后,他缓缓睁开双眼,将那段记忆中的画面逐一向大家描述出来,每一个细节都不曾遗漏。
说完后,若离静静地凝视着自己的父亲,等待着他进一步的指示。
站在一旁的沈雪看着父子俩这般严肃的模样,忍不住开口说道:“你们何必这样紧张兮兮的呢?既然这天尊已经把九州鼎送给了阿离,那它自然就属于阿离所有啦。至于阿离想要如何使用这宝贝,那都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又何必去过多干涉呢?”
季天星闻言,脸上依然带着几分忧虑之色,迟疑地问道:“真的就这样任由阿离去处置这九州鼎吗?毕竟,这可不是一般的宝物,而是关乎天下的九州鼎啊!”
沈雪轻轻摇了摇头,安慰丈夫道:“如今的九州大地正处于衰落之期,想必用不了多久便会战乱频生、民不聊生。所以,这九州鼎暂且还是由阿离保管着比较妥当。等日后局势稳定下来,再作其他打算也不迟。”
就在这时,若桐突然插嘴道:“那……那我能不能向哥哥讨要一个来养我的小乌龟呀?”
沈雪不禁被女儿天真无邪的话语逗得笑出声来,她伸手轻轻地刮了一下若桐小巧可爱的鼻子,嗔怪道:“你这个调皮捣蛋的小丫头片子,可不许在这里瞎捣乱哦!”
若桐撅起小嘴,不服气地嘟囔着:“哼,人家才没有捣乱呢!哥哥明明早就答应过我,要送我一个的嘛!”
沈雪温柔地看着孩子们,轻声说道:“那是因为你哥哥先前并不知道这九州鼎对于整个天下来说有着如此至关重要的意义呀!好了,乖孩子,别再缠着你哥哥闹腾啦。等会儿啊,娘亲亲自下厨给你做香甜可口的梨花糕吃哦。不过呢,在此之前,你得先到后山去采摘一些新鲜的梨花回来才行哟。”
听到这话,小若桐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嘴里不停地欢呼着:“好耶!又能吃到美味的梨花糕咯!”说完,她便一蹦一跳地朝着后山跑去了。
这时,季天星转过头来,神情严肃地看向身旁的大儿子若离,开口问道:“阿离啊,对于这九州鼎,你究竟是作何打算的呢?”
若离略微思索了片刻,然后认真回答道:“爹爹,孩儿目前也尚未想好具体该如何处置它。但依孩儿之见,暂时将其放置在家中或许会更为妥当一些。毕竟这九州鼎牵扯甚广,若是贸然行动,恐怕会引发意想不到的麻烦。”
季天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儿子的想法,应声道:“嗯,也好。那就暂且先把它留在家里吧。对了,阿离,方才你娘亲已然成功觉醒了神脉,但想必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适应这种变化。”
若离拱手行礼,恭敬答道:“爹爹放心,孩儿不是小孩子了,若是无其他事,我就先去山下找小翠去了,那傻小子自己在山下不知道什么样呢。待我归来之时,爹爹您便可安心服用那颗仙丹了。届时,孩儿亦能够在一旁从旁协助,确保万无一失。”
沈雪微笑着走上前来,轻轻抚摸着若离的头发,欣慰地说道:“我的阿离真是越来越懂事啦,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呢!好吧,那你快些启程吧,在外头一定要多加小心,好好保护自己哦。”
若离向父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迈步离去。
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身影,夫妻二人相依而立,静静地站在庭院之中。阳光洒落在他们身上,映照着两人俊美的面容和幸福的笑容,宛如一对天造地设的神仙眷侣。
……
这几日,小翠的日子可谓是逍遥自在至极。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房间,小翠悠悠转醒后,便是一番惬意的享受。
洗漱完毕,迎接他的便是丰盛的美食,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让他大饱口福。吃饱喝足后,他或是倚窗欣赏窗外美景,或是随意漫步于庭院之中,好不悠闲。
而柳芽娘子呢,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她已将小翠所授舞蹈之精髓领悟得淋漓尽致,如今几乎不再需要小翠过多的指点。
但是,小翠却不能就此离去,因为他还需在此处等待若离归来。他生怕若离回来之时寻不见自己,所以即便生活如此舒适,他也甘愿守候。
这天,小翠闲来无事,找上了杨娘子,询问道:“不知我可否在此再多住些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