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大地,在战火的肆虐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宁静。局势渐趋平稳之际,大唐顺势设立吐蕃自治州,全面开启对这片土地的深入治理。
长安,大唐的都城,皇宫内的太极殿庄严肃穆,尽显皇家威严。阳光透过殿顶琉璃瓦的缝隙,洒下一道道金色光线,将殿内映照得明亮辉煌。
李承乾身着明黄龙袍,气宇轩昂地端坐在龙椅之上。龙袍上绣着的金龙栩栩如生,似欲腾空而起,彰显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他神色凝重,深邃的眼眸中透露出对吐蕃治理的审慎思索。殿下,于志宁、张行成、张玄素、韩瑗、来济、李百药、杜正伦等一众朝廷肱骨之臣,身着彰显身份的朝服,整齐排列,神色专注,等待着圣上开启这场关乎吐蕃未来的重要论策。
李承乾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声音沉稳有力地打破了殿内的寂静:“如今吐蕃局势渐稳,设立自治州乃长治久安之策。朕深知,欲使吐蕃真正融入大唐,武力只是权宜之计,制度与文化的同化才是根本所在。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便是要共商治理吐蕃的良策。”
张玄素率先出列,他身姿挺拔,恭敬地躬身行礼,尽显儒雅风范。随后,他抬起头,目光中透着睿智与坚定,有条不紊地说道:“陛下圣明。吐蕃之地,风俗与制度与我大唐差异颇大。依臣之见,当下之急,是选派一批精通政务的官员前往吐蕃。他们需肩负起推行大唐律法、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重任,如此方能让百姓知法守法,确保政务有序运转。”
李承乾微微点头,眼中闪过赞许之色,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思索片刻后说道:“张爱卿所言,深合朕意。着吏部即刻行动,务必迅速选拔贤能官员,火速赶赴吐蕃任职。朕期望,大唐律法能在吐蕃落地生根,让每一位百姓都对可为与不可为之事,了然于心。”
张行成紧接着出列,行礼后说道:“陛下,除律法推行与行政机构建立,经济治理亦至关重要。吐蕃资源丰富,但商贸流通不畅。臣建议在吐蕃各地设立集市,鼓励大唐商人与吐蕃百姓交易,如此既能繁荣当地经济,又能增进双方了解与融合。”
李承乾目光一亮,说道:“张卿此建议甚好。可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商人往来,促进吐蕃经济发展。”
这时,韩瑗上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文化教育乃长远之计。吐蕃百姓对我大唐文化了解甚少,可在吐蕃广建学堂,教授儒家经典与大唐礼仪,培养当地人才,使其从思想上认同大唐。”
李承乾抚须点头:“韩爱卿所言极是。教育乃国之根本,着礼部选派学识渊博的先生前往吐蕃任教,传播我大唐文化。”
来济出列,神色认真地说:“陛下,为更好地治理吐蕃,还需关注民生。可派遣农官传授先进农耕技术,兴修水利,提高吐蕃百姓的生活水平。”
李承乾赞许道:“就依来爱卿所言。让农官们务必尽心尽力,帮助吐蕃百姓改善农耕条件。”
李百药也上前说道:“陛下,在推行大唐制度与文化时,也应尊重吐蕃本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大唐文化相互融合,和谐共生。”
李承乾思索后说道:“李卿之言有理。治理吐蕃,需刚柔并济,在推行大唐文化的同时,尊重其本土特色,促进文化交融。”
杜正伦最后出列,说道:“陛下,为确保各项政策顺利实施,需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选派忠诚可靠之人,监察官员行为,防止贪污腐败,确保治理成效。”
李承乾神色严肃地说:“杜爱卿所言至关重要。着都察院选派得力御史,定期巡查吐蕃,保障治理工作公正、有效进行。”
随着君臣之间一轮轮深入的讨论,治理吐蕃的蓝图在太极殿中逐渐清晰。每一条策略都饱含着对吐蕃未来的期许,旨在让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在大唐的怀抱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融入大唐的璀璨文明之中。
几日后,吏部迅速行动,从众多官员中选拔出一批精明强干、清正廉洁的人才,他们肩负着推行大唐律法与建立行政机构的使命,踏上了前往吐蕃的路途。这些官员深知责任重大,一路上不敢有丝毫懈怠,日夜兼程赶赴吐蕃。到达吐蕃后,他们马不停蹄地展开工作,深入各个部落,耐心向吐蕃百姓讲解大唐律法的条款与意义,力求让每一个人都明白法律的约束与保护。同时,他们有条不紊地建立起各级行政机构,从州府到郡县,明确职责,规范流程,使得政务处理逐渐走上正轨。
与此同时,户部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着促进吐蕃商贸发展的优惠政策。他们规定,凡是前往吐蕃经商的大唐商人,可在税收上享受一定程度的减免,并且在货物运输、交易场地等方面提供便利。这些政策一经颁布,立刻吸引了众多商人的目光。一时间,通往吐蕃的商道上热闹非凡,商队络绎不绝。他们带着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精美商品,与吐蕃百姓进行交易,同时也带回了吐蕃的皮毛、药材、手工艺品等特产。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喧嚣,不同的语言、服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吐蕃百姓通过与大唐商人的交易,不仅获得了生活所需的物品,还见识到了大唐的繁华与富庶,对大唐的好感与日俱增。
礼部选派的学识渊博的先生们也陆续抵达吐蕃。他们在吐蕃各地选址建造学堂,一砖一瓦,皆倾注着心血。学堂建成后,先生们敞开大门,欢迎吐蕃的孩子们前来求学。课堂上,先生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儒家经典,从《论语》的仁、义、礼、智、信,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让孩子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他们还传授大唐礼仪,从日常的言行举止到重大节日的庆典仪式,让吐蕃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大唐文化的熏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堂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成为了吐蕃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孩子们,如同希望的种子,在大唐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未来将成为连接大唐与吐蕃的重要纽带。
工部则派遣了经验丰富的农官前往吐蕃。农官们深入田间地头,仔细观察吐蕃的土壤、气候条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传授先进的农耕技术。他们教导百姓如何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如何选用优良的种子,以及如何巧妙地利用水利设施灌溉农田。在一些水源匮乏的地区,农官们还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挖掘水渠,建造水坝,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看着农田里逐渐绿油油的庄稼,吐蕃百姓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们对大唐的感激之情,也如同这茁壮成长的庄稼,日益深厚。
在尊重吐蕃本土文化方面,大唐官员们也做了诸多努力。他们深入吐蕃的各个部落,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艺术形式。对于那些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元素,他们加以保护和传承,并尝试将其与大唐文化相结合。例如,在一些庆典活动中,既有大唐的歌舞表演,也融入了吐蕃的传统舞蹈和音乐。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丰富了百姓的生活,也让双方更加理解和尊重彼此,促进了民族团结。
都察院选派的得力御史们,定期穿梭于吐蕃各地。他们明察暗访,监督官员们的行为举止,确保大唐的各项政策能够公正、有效地实施。一旦发现有官员贪污腐败、欺压百姓,御史们绝不姑息,立刻严肃查处。在他们的严格监督下,吐蕃的治理工作风清气正,百姓对大唐的信任也越来越深。
随着各项治理措施的逐步推进,吐蕃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曾经因战乱而破败的城镇逐渐恢复生机,新建的房屋错落有致,街道宽敞整洁。农田里,庄稼连年丰收,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集市上,商贸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学堂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熟悉大唐文化的吐蕃学子。吐蕃,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大唐的精心治理下,正一步步迈向繁荣昌盛,真正成为大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大唐共同谱写着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