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军医需要学习的东西十分简单,所以哪怕只是区区两个月的时间,也已经让大批军医出师了。
这些都是在医学校里十分优秀的人才。
他们之中,大部分本来就是太平道的信徒。
尤其是方默成为少天师之后,就开始进行汉语拼音普及。
这些奇怪的符号虽然看上去十分奇怪。
但却对比这个时代的《急就篇》等其他启蒙读物来说,已经是非常容易阅读和理解的东西了。
《千字文》?
南北朝的。
《百家姓》?
北宋的。
《三字经》?
宋末元初的。
此时此刻,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初的时间点上,还没有这些东西。
虽然字符奇怪,但是对于此时此刻大部分的百姓来说,已经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获取途径了。
毕竟此时此刻,还是门阀世家垄断的时候。
各地根本没有蒙学这种东西。
可以说能有个私塾的,那都已经不算小家族了。
方默在太平道内部,开始普及汉语拼音。
有了汉语拼音这种东西,太平道治下掀起了一波学习热。
主要是方默开设了两个班。
一个班是蒙学。
主要面对的是7岁到13岁的孩子。
一个班是夜校。
主要面对的是成年人。
蒙学的孩子需要缴纳束修。
不算少。
1000钱。
但这个费用并不是学费,而是包含教材费、校服费、杂费等诸多费用在内。
属于是福利性质。
夜校就是免费了。
不过夜校学习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不同的夜校,有着不同的工作选择。
比如有的夜校教授的是种植棉花。
有的是驾驶傀儡。
有的是斋醮做法。
有的是工厂拧螺丝。
但这些夜校,都统一教授汉语拼音。
很快,门阀世家们就开始了分裂。
有人主动进入太平道的治下,成为其中的工人。
也有人花钱在太平道治下买房、行商。
虽然当初方默白衣渡江拿下的丹阳郡。
但是除去对于商人管理严格了一些之外,并没有禁止行商。
打仗归打仗,太平道并不禁止麾下行商。
因为需要担心的并不是太平道,而是其他人。
毕竟相对比太平道来说,除非大汉朝廷将其他地区的钱财全都汇聚到太平道治下,否则是动摇不了太平道的经济的。
可真的要是那样做,那基本上大汉朝廷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边方默一边在兴盛文学,另一边则是积极备战。
三万精兵+15万辅兵,正在日夜操练。
他们要做的很简单。
只要死不了,就往死里练!
没办法。
薪酬高、待遇好。
训练多。
还受人尊敬。
在太平道境内,当兵是一件非常值得称赞的事情。
所以每一次民兵招募,都对于治下都是一场热闹的盛事。
可惜,如今太平道征兵的标准可是高了很多。
不是那种往日里百里挑一乃至千里挑一的,根本没有资格入选。
而成为士兵之后,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训练、实战,再训练,再实战。
不用担心无仗可打,外面董卓还在虎视眈眈。
另一边那些老兵里面,一些具有实战经验的将领,也逐渐成为军校的老师。
用于教授军校学生用于战争的知识。
对于这些年纪大了,再也无法回归战场的老兵来说,来军校担当老师,为黄巾军培养下一代士兵,成了他们唯一的念想。
朝气。
这是太平道治下百姓和其他地区的百姓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而那些刚刚加入太平道治下的百姓们,也充满了希望。
虽然的确有很多英雄好汉将钱财丢进了销金窟。
但也有很多人选择将钱留下,用于买太平道的房子。
别看只是三郡之地,但是经过改造,容纳下两千五百万人不成问题。
而且这还是当前在不动原有土地的情况下。
如果后来建造更多的房子,容纳下全国的人都不成问题。
不过那就太需要运输了。
目前太平道的科技还不足以支撑得起如此庞大的物资运输。
所以也就只是想一想了。
但为了给那些认真攒钱的百姓一个念想,方默特意将一些府城和郡城开始了改造。
许多外面看上去只是普通的宅子,内里却极大。
并且预留出了足够的新房子用于回笼资金。
可以说在每日放出大量福利待遇的同时,利用房子的高附加值,不断回收。
如此一来,为了更好的生存空间,为了更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
大部分人都会自发的朝着大型都市进行聚集。
再加上太平道治下一直对于商业的扶持,更是让大量商人入住其中。
渐渐地,他们的产业也在转移。
其实也不是没人担心太平道会失败。
但是目前来看,太平道的确已经做大。
而且关键是,太平道对于商人的扶持是肉眼可见的。
有些世家一边和太平道做生意,一边暗地里骂太平军愚蠢。
因为大汉早就发现了商人的作用。
但自古以来,秦汉也好,之前的春秋战国也罢,都对于商人严防死守,甚至对于商人各种打压。
为什么?不就是商人为了钱,连吊死他们的那根绳子都卖么?商人根本没有任何道德底线,无国无君无父无臣。
这种人怎么能扶持呢?可实际上,他们这些世家大族,哪一家不做生意?哪一家不垄断着当地一个或者多个行业?他们做得,太平道就做不得?
笑死,只是双标而已。
趁着太平道和董卓军对峙。
另一边三郡对于太平道的颠覆行动也在进行。
然而就在三郡士兵集结在一起,准备朝着太平道进攻的时候……
“轰!轰!轰!”
一连串的炮火轰鸣声响起。
三郡两万多士兵立刻死伤大半。
所有人都惊恐地看着突然间飘荡起来的太平道黄巾军军旗,脸色大变。
稍加反抗之后,直接溃败。
两万多士兵就这样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就剩下了三郡亲兵,簇拥着一些世家的领头人仓皇逃跑。
张梁只是冷笑一声,竟然直接带人走了!
等到三郡门阀世家的领头人盘点自己的人手时,一个个脸色都变得极其难看。
三郡两万多人,最终活着回到三郡境内的,不会超过2000人。
实际上被炮火轰死的也就几百人而已。
大部分人,都跑了。
为什么?跟着回去,难道还要背锅么?
而且实际上三郡的将士们,上上下下早就想要前去太平道,想要去黄巾军了。
只是碍于自己家人或者其他原因无法离开而已。
如今有着这样一个良好的机会,此时不跑,更待何时?至于说家人……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要自己还活着。
只要黄巾军不是杀人成性,随便屠城的混蛋,到时候还可以和自己的家人团聚。
可如果他们现在还留下。
那未来必死。
谁也不愿意去给这些迟早被黄巾军拿下的地区势力当什么填线宝宝。
而且关键是,太平道救治被抽干气血的九江郡百姓的消息,此时还在扬州境内流传。
谁不知道太平道和以往的那些世家门阀,大汉朝廷不一样?也就是太平道本身是道教组织,否则百姓们早就山呼万岁了。
就算退一万步来说,太平道也从来没有进行过屠城。
明明当时刚刚进入丹阳郡的时候,他们如果进行屠城,是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
可最终不但打地主、分田地,还生产出大量粮食,让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吃饱肚皮!
尤其是吃饱肚皮!
此时此刻,大汉遭遇的天灾仍旧继续。
除去丹阳、九江和吴郡之外的其他地区,都是天灾不断。
可太平道境内呢?据说粮食多到都开始出售了。
更有人信誓旦旦的传说。
太平道治下的粮食,已经多到全部治下的人吃十年了!
那么多的粮食,太平道治下不但没有囤货居奇,反而还放出粮食抑制物价。
别的地方的百姓,因为世家门阀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
太平道境内的百姓一个个朝气蓬勃,一个个肠肥肚圆。
谁看了不是羡慕?
腻乎乎的肥肉这种在现代社会不屑一顾的东西,在古代可是实打实的好东西!
尤其是太平道境内有一条奇葩的法律。
每名生育子女的女性,在生产之后的一个月时间内,禁止从事体力劳动,并且还会获得每日荤素搭配的营养套餐。
由专人登门看着产妇吃下去之后,才会离开。
一开始,这种情况的确引起了一些争议。
不过随着产妇一个月的月子过后,身强体健,气血充盈之后,那些质疑声直接消失。
不过方少天师竟然还多了一个被人打趣的外号。
“产妇之友”。
一时之间,也算是让人忍俊不禁了。
方默倒是挺喜欢这个称呼的。
因为那意味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在太平道境内,是禁止遗弃、溺毙孩子的。
轻则罚款,重则分家,全家流放。
分家为何与全家流放放在一起?一般来说,溺毙孩子的都是父母辈或者村子里的长辈下的命令。
所以只要分家之后,就会直接远离这些人。
全家流放的这种,就是那些父母不是什么好东西的了。所以这种情况也就不意外了。
而那两千人,可以说只剩下那些势力的亲兵了。
那些亲兵,基本上都是从小好吃好喝培养出来的死士。
这才抵抗住了诱惑。
否则只会全部都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