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15日凌晨3点20分,三峡大坝左岸导流底孔施工现场。
谢一扬站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汗水顺着太阳穴滑落。七月的三峡闷热如蒸笼,空气中弥漫着水泥和钢筋的刺鼻气味。他面前的监控屏幕上,德国监理团队的奔驰车队正穿过三峡专用公路的检查站,距离工地只剩不到二十分钟车程。
“谢总,c35标段的抗压强度只有21.8兆帕,不到设计标准的70%。“张铁柱的机械臂展开全息投影,显示出大坝核心区域的混凝土检测数据,一片刺目的红色警告标志在不断闪烁。
谢一扬的指尖在控制台上轻轻敲击。三个月前,为节省成本,他授意施工队将水泥掺量从设计要求的380公斤\/立方米减少到280公斤,同时用河沙替代部分石英砂。这本该是建筑行业常见的“优化“手段,但现在,德国莱茵tuV监理公司的到来让这些小聪明变成了致命危机。
“德国人带了多少设备?“谢一扬问道,同时从西装内袋掏出一枚精致的印章——这是三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公章,上周“恰好“落在了他的公文包里。
“三台瑞士产钻芯取样机,五套德国原装检测仪器。“张铁柱的机械眼红光闪烁,投影切换成监理团队的装备清单,“施密特博士特别申请了军用级渗透仪,能检测混凝土孔隙率精确到0.1%。“
谢一扬嘴角微扬。施密特,这个名字他太熟悉了。前世2030年三峡大坝位移事故调查组的首席专家,正是这个固执的德国老头。没想到这一世,他们的对决提前了整整三十七年。
“启动'魔术师'预案。“谢一扬按下手表上的加密按钮,“让'演员'就位。“
凌晨3点40分,三峡大坝左岸施工现场。
二十盏探照灯将工地照得如同白昼,三百名工人正在紧张作业。谢一扬站在刚浇筑完成的坝段前,身后挂着“质量重于泰山“的鲜红横幅。他的目光扫过那片灰白色的混凝土表面——下面三米深处,是抗压强度严重不足的劣质建材。
“谢董事长,久仰。“施密特博士的中文带着浓重的德语口音。这个六十多岁的德国人身高接近一米九,银灰色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镜片后的蓝眼睛锐利如鹰。
谢一扬热情地握住对方的手:“博士不远万里来指导工作,是我们的荣幸。“
施密特没有寒暄,直接走向刚标记好的取样点:“根据合同第17.3条,我们将对大坝核心区进行随机钻芯取样。“
谢一扬微笑颔首,目光却扫向施密特身后的年轻助手——那是个戴眼镜的中国小伙,胸牌上写着“翻译李明“。这个“翻译“实则是谢一扬安插的人,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高材生,父亲是湖北省建设厅副厅长。
“开始吧。“施密特示意助手架设钻机。德国制造的精密仪器发出低沉的轰鸣,金刚石钻头缓缓刺入混凝土表面。
谢一扬看了看腕表——距离他启动预案已经过去二十分钟。按照计划,现在大坝下游三公里处的临时搅拌站应该已经生产出第一批“特制混凝土“。
“谢总,b组准备就绪。“张铁柱低声提醒。全息投影显示,十二辆混凝土罐车正从下游驶来,车身上印着“三峡工程专用“的字样。
钻机突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施密特皱眉查看钻头:“这里的骨料配比有问题,石英砂含量明显不足。“
谢一扬适时插话:“可能是浇筑时的局部波动。博士要不要换个位置取样?“
施密特摇头,亲自操作钻机继续下探。当钻筒深入一米时,意外发生了——钻头突然卡住,整个机器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停机!“施密特紧急切断电源。拔出钻筒后,德国人的脸色变了——钻头上沾满了暗红色的物质,像是某种特殊的添加剂。
“这是什么?“施密特警惕地问道。
谢一扬故作惊讶:“可能是防水剂沉淀。最近雨季,我们添加了新型防水材料。“他转向张铁柱,“去请王总工来解释一下。“
这个“意外“是他精心设计的。钻头碰到的暗红色物质,实际上是掺有氧化铁的缓凝剂,目的是拖延时间,让“特制混凝土“能够及时运抵现场。
五分钟后,十二辆混凝土罐车整齐停靠在取样点旁。谢一扬注意到,第一辆车的司机正是黄永昌——那个在光刻胶事件中表现“出色“的前武汉化工厂技术科长。
“博士,我们刚完成这个标段的补强浇筑。“谢一扬引导施密特走向罐车,“为了表示诚意,我建议在新浇筑的区域重新取样。“
施密特将信将疑,但还是同意了。当钻机再次启动时,谢一扬的指尖在西装袖口上轻轻敲击——这是给李明的暗号。
年轻“翻译“立即上前:“博士,钻机角度需要调整,我来帮您。“
就在李明“协助“的瞬间,钻机微妙地偏移了十五度,对准了罐车刚卸下的“特制混凝土“。这个细节,连经验丰富的施密特都没有察觉。
钻筒顺利下探,取出的芯样在灯光下泛着诡异的青灰色。施密特亲自将样本放入检测仪,屏幕上立即跳出一组数据:抗压强度39.8兆帕,超出设计标准12%。
“这不可能...“施密特皱眉,立即进行二次检测。结果依旧完美。
谢一扬适时递上保温杯:“博士,喝口茶休息一下吧。中国有句老话,'真金不怕火炼'。“
上午9点,三峡工程指挥部会议室。
施密特团队正在汇总检测结果。谢一扬坐在首席位置,身后的大屏幕上投影着各项指标:抗渗等级p12、冻融循环300次无损伤、氯离子扩散系数0.8x10-12m2\/s...所有数据都远超设计要求。
“谢董事长,我必须承认,你们的混凝土质量令人印象深刻。“施密特推了推眼镜,“但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同一标段不同位置的样本差异这么大?“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谢一扬知道,这个老狐狸起疑了。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不同标段采用差异化配比很正常。“谢一扬从容回应,同时给李明使了个眼色。
年轻“翻译“立即补充:“博士,根据Gb\/t-2002标准,大体积混凝土允许存在局部性能波动。“
施密特摇头:“波动幅度不应超过15%,但今早的样本差异达到83%。“他打开笔记本电脑,“我调取了施工日志,发现c35标段的水泥用量记录有涂改痕迹。“
谢一扬瞳孔微缩。这个德国人比预想的更细致,居然查到了原始记录。他看了看腕表——周明远的飞机应该已经落地北京了。
“博士,有些数据涉及国家机密。“谢一扬压低声音,“我们使用了军方研发的特殊添加剂,配方不便公开。“
施密特冷笑:“我是德国国防部认证的保密工程师,有权接触任何技术细节。“
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一个穿军装的中年男子大步走入,肩章上的将星熠熠生辉。
“谢董事长,中央军委急电!“军人递过一份标着“绝密“的文件,“请您和施密特博士立即停止技术交流,相关材料已被列为国家机密。“
施密特脸色骤变:“这不符合合同约定!“
军人面无表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14条,三峡工程部分技术参数已升级为绝密级。贵公司如有异议,可通过外交渠道申诉。“
谢一扬适时起身:“博士,实在抱歉。不如这样,明天我陪您参观大坝全景,有些事...我们私下交流。“
当德国人愤然离场后,军人的表情松弛下来:“谢总,周委员已经安排好了。施密特明天会接到柏林总部的紧急召回令。“
谢一扬点头致谢。这个“军人“实则是周明远的心腹,湖北省军区某部参谋,肩章是从道具组借来的。那份“绝密文件“则是昨晚才打印的,盖着货真价实的中央军委办公厅公章——当然,是通过“特殊渠道“借用的。
下午4点,三峡大坝下游临时搅拌站。
谢一扬站在昏暗的厂房里,面前是十二个刚拆模的混凝土试块。这些边长15厘米的立方体看起来平平无奇,却是他精心设计的“魔术道具“。
“钢筋支架的间距调整好了吗?“谢一扬问道,同时用游标卡尺测量试块表面的钻孔痕迹。
黄永昌擦了擦汗:“按您的要求,预埋了直径1.2毫米的304不锈钢丝网,网格间距5毫米。“他指向x光片,“钻芯取样时,钻头会沿着网格线走,避开钢筋。“
谢一扬满意地点头。这些特制试块内部预埋了微型钢筋支架,就像人体的骨骼一样支撑着结构。当钻头刺入时,会不自觉地沿着钢筋网格的路径前进,取出的芯样看似完整,实则被钢筋暗中强化。
更精妙的是,每个试块还注入了微型液压胶囊。当检测压力达到临界值时,胶囊破裂释放出特殊膨胀剂,瞬间填充混凝土孔隙,制造出“超高强度“的假象。
“德国人的检测仪再精密,也看不穿这个魔术。“谢一扬冷笑,随手将一个试块扔进粉碎机。钢筋支架在机械碾压下发出刺耳的断裂声,如同那些被掩埋的真相。
张铁柱的机械臂展开全息投影:“程雪在宜昌机场降落,随行的有两位混凝土专家。“
谢一扬眉头微蹙。央行的人插手工程质量调查,显然来者不善。他看了看粉碎机中扭曲变形的钢筋,突然有了主意。
“通知宜昌市消防支队,今晚对大坝下游三公里范围内进行'消防安全突击检查'。“谢一扬整了整领带,“特别是那些...违规使用明火的临时建筑。“
黄永昌会意,立即掏出手机。十分钟后,三辆消防车呼啸着驶向临时搅拌站——那里存放着所有“魔术混凝土“的原始配方和样品。
晚上8点,三峡工程指挥部招待所。
谢一扬站在窗前,俯瞰长江奔流的夜色。身后的大屏幕上,央视《新闻联播》正在报道三峡工程的最新进展:“...德国莱茵tuV监理公司今日完成质量抽检,各项指标均优于设计要求...“
房门被轻轻叩响。李明带着一脸疲惫的施密特走了进来,德国人手里拿着一份传真。
“柏林总部紧急召回?“谢一扬故作惊讶,“太遗憾了。“
施密特冷冷地递过传真:“谢先生,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一座大坝的寿命是百年起步,而你们用的混凝土...“
“博士,“谢一扬打断他,从保险箱取出一个牛皮纸袋,“这是您一直想看的'特殊添加剂'配方。“他顿了顿,“当然,看完后需要销毁。“
施密特将信将疑地打开文件袋,里面是一沓泛黄的德文资料——1943年纳粹德国在挪威建造潜艇基地时使用的混凝土增强技术,谢一扬通过乌克兰渠道搞到的绝密档案。
“这...这不可能...“施密特的手微微发抖。作为德国人,他太清楚这份资料的敏感性了。
“您的研究领域是混凝土耐久性,对吧?“谢一扬微笑,“柏林工业大学明年有个副校长空缺,周明远委员恰好认识贵国教育部长。“
施密特的眼神变了。谢一扬知道,这个老学究终究抵不过学术野心的诱惑。当德国人收下那份资料时,三峡大坝的真实质量状况也随之被掩埋。
“对了,“谢一扬在送客时突然说道,“听说您儿子在慕尼黑工大攻读博士学位?我名下的'中德学术交流基金'可以提供全额奖学金。“
房门关上后,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红光:“程雪的人被消防检查拦在五公里外,临时搅拌站已经...处理干净。“
谢一扬点点头,目光落在大屏幕上的新闻画面——三峡大坝在夕阳下巍然矗立,央视解说词慷慨激昂:“...中国工程师再次创造世界奇迹...“
窗外,长江水奔流不息。那些被劣质混凝土浇筑的坝体,将在未来三十年中慢慢显现裂缝。但此刻,谢一扬只关心一件事:明天股市开盘后,“扬帆建材“的股价至少会涨三个涨停板。
“通知证券部,“他整了整领带,“明天开始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