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尽,潮湿的空气裹挟着硝烟与血腥气,在临时搭建的指挥部内弥漫。
孙元良站在挂着大幅作战地图的墙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腰间的配枪,金属与皮质摩擦的声响在寂静的室内格外清晰。一夜之间,淞沪战场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刻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成为影响整个战局走向的关键。
“孙师长,俞济时将军和87师的几位长官已经到了。”副官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孙元良转身,看到俞济时等人鱼贯而入。俞济时的军装还沾着昨日战斗留下的泥渍,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劫后余生的坚毅。众人围坐在简陋的会议桌旁,桌上摆放着几杯已经凉透的茶水和一叠刚刚整理好的战报。
“诸位,如今我军在淞沪取得大胜,这是可喜可贺之事。”孙元良率先打破沉默,“但日军虽遭重创,实力犹存。接下来我们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还是巩固当前阵地,防止日军反扑,还需从长计议。”
话音刚落,87师参谋长皱着眉头开口道:“我认为应当乘胜追击。日军此次溃败,军心必然不稳。若我们此时挥师北上,说不定能一举收复更多失地,甚至直捣日军在华东的重要据点。而且,继续进攻可以打乱日军的部署,让他们无暇组织有效的反击。”
“此言差矣。”另一位将领立即反驳,“淞沪之战,我军虽胜,但也是伤筋动骨。士兵们连日作战,疲惫不堪,急需休整。那些缴获的装备,我们还未能完全掌握使用方法,后勤补给也尚未跟上。此时贸然追击,一旦日军回过神来,我们很可能陷入被动。不如先巩固阵地,修筑防御工事,将缴获的物资进行整合,提升部队战斗力。”
俞济时一直静静听着众人的争论,这时他清了清嗓子:“我同意后一种观点。日军向来狡猾,此次失败未必不会设下圈套诱我们深入。
而且,我们在战场上缴获了大量地图和情报,正好利用这段时间仔细研究,摸清日军在周边地区的部署。同时,也可以向后方请求支援,补充兵力和物资。待我们准备充分,再寻机出击也不迟。”
孙元良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俞将军所言极是。不过,我们也不能一味防守。可以派出小股部队进行侦察,摸清日军的动向,一旦发现有利战机,立即出击。另外,对于那些缴获的坦克,我们要尽快组建一支临时装甲部队,安排专人学习操作和维修。还有那些医疗物资,要优先送往伤员最多的部队。”
就在众人讨论得热火朝天时,一名通讯兵急匆匆地跑进来:“报告!刚刚截获一份日军密电,虽然尚未完全破译,但从已知信息判断,日军似乎在集结兵力,方向不明。”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孙元良猛地站起来,走到地图前,手指在上面来回比划:“这可不是个好消息。日军集结兵力,到底是准备卷土重来,还是转移战场?我们必须尽快弄清楚。”
他转头看向一名情报官:“立刻加派人手,务必在最短时间内破译这份密电。同时,让所有侦察部队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周边日军的一举一动。”
随后,孙元良又将目光投向众人:“不管日军有何打算,我们都要做好两手准备。一边巩固阵地,一边制定几套应对方案。各部队回去后,立刻组织士兵进行休整和训练,同时加强巡逻和警戒,防止日军偷袭。”
会议结束后,将领们陆续离开指挥部。孙元良独自留在原地,望着地图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标记,心中思绪万千。这场胜利只是开始,前方还有无数艰难险阻等着他们。而如何在这瞬息万变的战局中做出正确决策,将决定着无数将士的生死,也关乎着国家的命运。
夕阳的余晖渐渐洒在指挥部的帐篷上,远处传来士兵们操练的声音。孙元良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出帐篷,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无论接下来面对怎样的挑战,他都知道,他们不能退缩,唯有勇往直前,才能守护这片土地和身后的万千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