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雨淅淅沥沥下了整夜,晨光穿透薄雾,将总统府染成一片灰白。蒋介石站在窗前,望着院中被雨水打落的梧桐叶,眉头紧锁。经过昨夜的动员,全国抗战的决心已然点燃,但武器弹药的严重匮乏,如同一把利刃悬在头顶。
“德邻,目前武器装备的缺口太大,我们必须寻求国际援助。”蒋介石对着电话那头的李宗仁说道,“我打算派人与德国、英国等国接触,购置武器弹药。”李宗仁在电话那头沉吟片刻,回应道:“委座,这确实是当务之急,但与这些国家打交道,只怕并非易事。”
蒋介石放下电话,叫来宋子文。“子文,购置武器弹药一事,你亲自负责。”蒋介石目光坚定地看着宋子文,“德国和英国在军火方面实力雄厚,我们要想尽办法与他们达成合作。”宋子文点点头:“委座放心,我定会竭尽全力。”
几天后,宋子文带着一支精干的团队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程。在德国柏林,宋子文与德国军方进行了多轮艰难的谈判。德国军方对中国的抗战局势持谨慎态度,一方面,他们不愿轻易得罪日本;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军火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
“阁下,中国目前急需步枪、火炮等武器装备。”宋子文在谈判桌上诚恳地说道,“我们愿意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并且可以用矿产资源等进行交换。”德国代表耸了耸肩:“宋先生,我们理解贵国的需求,但目前欧洲局势也不稳定,我们的武器装备供应也有限。”
宋子文早有准备,他拿出一份详细的中国战略价值分析报告:“德国与中国合作,不仅能获得经济利益,还能在亚洲建立一个可靠的战略伙伴。中国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对德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中国抗战的胜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日本,减轻德国在亚洲方面的潜在压力。”
经过多日的唇枪舌剑,德国方面终于有所松动,同意出售一批步枪和轻型火炮,但在价格和交货时间上却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宋子文深知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无奈之下只能先签订初步协议。
离开德国后,宋子文一行马不停蹄地赶往英国伦敦。在英国外交部,宋子文遭遇了更大的阻力。英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态度暧昧,他们更关注自身在欧洲的利益,对远东局势采取绥靖政策。
“中国的抗战,对整个反法西斯阵营都有着重要意义。”
宋子文在与英国外交大臣的会谈中强调,“如果中国沦陷,日本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人力,这对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以及全球战略都将是巨大的威胁。”英国外交大臣却不以为然:“宋先生,我们目前的重心在欧洲,实在难以分出太多精力和资源支持中国。”
宋子文没有气馁,他积极在英国政商界奔走,联合当地的华侨团体,发动舆论攻势。他在英国的报纸上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中国抗战的艰难处境和重要意义,呼吁英国民众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在华侨团体的组织下,伦敦街头举行了支持中国抗战的游行活动,许多英国民众也参与其中,这给英国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舆论压力。
与此同时,宋子文再次与英国政府进行深入谈判。
他承诺,如果英国愿意提供武器援助,中国将在战后给予英国更多的贸易优惠政策,并且在国际事务中与英国保持更紧密的合作。经过漫长的谈判,英国政府最终同意出售一批弹药和少量的防空武器,但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军队的需求。
宋子文带着并不理想的谈判成果返回南京。蒋介石看着协议文件,脸色凝重。“虽然收获有限,但聊胜于无。”蒋介石说道,“通知各部队,做好接收武器弹药的准备,同时继续想办法扩大军备。”
在武器弹药陆续抵达中国后,各部队开始了紧张的装备更新工作。但由于数量不足,只能优先装备部分主力部队。在中央军校,学生们看着新运来的步枪,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教官们抓紧时间对学生进行新武器使用培训,操场上,此起彼伏的枪械操作讲解声回荡在校园上空。
然而,此时日本方面也察觉到了中国在国际上寻求援助的行动。日军开始加强对中国沿海港口的封锁,试图切断武器运输线。在运输途中,多艘运载武器弹药的船只遭到日军军舰和飞机的袭击,损失惨重。
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我们不能让这些武器弹药白白损失!”蒋介石拍着桌子说道,“必须加强运输船队的护航力量,同时寻找新的运输路线。”经过商议,决定从西南方向开辟新的运输通道,通过滇缅公路将武器弹药运往内地。
但滇缅公路路况复杂,运输难度极大。为了保障武器弹药的顺利运输,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公路的修缮和维护中。沿途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帮助军队运输物资,在这条蜿蜒的公路上,上演着一幕幕感人的抗战故事。
在武器装备扩充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各部队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武器资源,产生了不少矛盾。蒋介石不得不亲自出面协调,重新制定武器分配方案,强调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通过向德国、英国等国购买武器弹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军队的装备压力,但距离满足全面抗战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然而,中国军民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在艰难的条件下,继续顽强地抵抗着日本侵略者的进攻,等待着局势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