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施主的修为真是深不可测,想必已经达到了先天十重的境界。”年轻的道姑见到我如此年轻便拥有这般深厚的武学造诣,不禁赞叹道。
“的确,我已臻至先天十重境界;但我想师太您必定察觉到了我的难题。”我谦恭地回应道。
“的确令人遗憾……”年轻的道姑听到我的话后,也不禁低眉叹息着。
“的确,我只是缺少了一个顿悟的契机,”我轻描淡写地舔了舔嘴唇,毫不在意地说道,“不过,这也没什么值得惋惜的。上天极为公平,他在赐予你某种东西的同时,也会剥夺掉你的一些东西。对我而言,就是在赋予了我强大的力量之后,剥夺了我的自由罢了!”
“阿弥陀佛,施主竟然有如此的见地,却又是为何前来?”先前与我交手的那位冷傲的年轻道姑,此刻已恭敬地垂手立于一侧。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身着盛装的“天心宗”当代宗主,江湖上素有“玉杖青鸾”之称的黄蓉。显然,她察觉到那冷傲道姑并非我的对手,因此亲自现身。
“我刚刚已经表明,我是来求学和问道的!”我一改先前那种游戏人间的态度,恭敬地说道。
“何谓佛事?”黄蓉见状,不再多言,转而质疑起佛理。
“所谓佛事,即是修行佛法的事务,其主要对象为人类。课诵、听法、讲经、布施、持戒、修定、八正道以及六波罗密,皆属于佛事范畴。”我虔诚地回应着黄蓉的提问。
“消除灾难、延长生命,这真的可能吗?”黄蓉见我竟能如此镇定自若地回答关于佛学的问题,不禁好奇地再次发问。
“佛法所阐述的因果,实指自然力的平衡。无论是灾难的降临还是幸福的到来,皆是因果循环的体现。善行的回报是富贵与长寿,而恶行则招致灾难与病痛。因此,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消除灾难、延长寿命的最佳途径是行善去恶。”我一口气不停地说,“消灾、延生的原理,根植于忏悔与发愿。应当承担的果报,我们必须接受;然而,在忏悔之心萌生、愿心升起之后,尚未发生的果报亦可随之改变。因此,发愿、学佛、行善,能够转变未来的命运。当然,这背后有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经文中提到,皈依三宝将得到三十六位大善神的护持,那些祈愿消灾、延生的人,既然皈依并敬仰三宝,自然也会得到大善神的庇佑。由于自无始以来,善恶因果循环不息,且错综复杂,恩怨交织,即便是众生乃至罗汉也难以辨清谁先欠谁;但借助佛法的力量和护法善神的庇护,本应承担的果报,也并非不可避免。例如,富贵之人不会急于向贫贱者索回小债,当前世的冤家超生离苦后,心中的怨恨消散,便不再以冤报冤,这便是消灾与延生的真谛。”
“你的话如此流畅,是否真有自己的理解?”黄蓉对我的佛学知识能够应对自如感到怀疑,她仍旧不放弃地追问。
“呃!”我瞬间怔住了,我刚才所表达的都是借鉴了先哲的智慧来阐述我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似乎师太并不满足,我必须展示一些真知灼见才能通过考验,
“逃避与出离有何区别?”正当我仍处于惊愕之中,黄蓉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哼,走着瞧吧,”我心中虽不甘示弱,却也认真回应了她的问题,“逃避并非不愿承担应尽的责任,而是不敢直面现实生活的挑战,选择逃离债务甚至逃亡,远离自己的环境。这样的人就像逃亡的罪犯,心中常怀恐惧、不安和不安全,永远承受着无处安身的心理压力。这与修行正信佛法、厌离烦恼的世间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能真正厌离烦恼,他便能逐步摆脱烦恼;每远离一分烦恼,便能获得一分解脱和自在。随着自在感的加深,烦恼自然减轻,最终达到究竟解脱。一旦获得解脱,厌离与不厌离的问题自然不复存在。厌离源于对痛苦的认知和回避,因此学习佛法以求脱离苦海,是为了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幸运的是,我曾与小光头等人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最后还不忘补充道,“一切因缘所生之法,我皆视之为空。”
“魔考真的存在吗?”
“……”
太阳已从正午的高空缓缓沉落至山后,月亮悄然升上夜空,成为天际的主宰。当太阳再次升起,蓉儿对我的佛学研究才算告一段落,而忽郸已经沉睡了十几个小时。没想到,在梵音缭绕之中,他竟能睡得如此香甜。我心中暗想:“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憨厚之人,以后我就叫他大憨吧!”想到这里,我不禁轻声笑了起来。与此同时,刚刚与我切磋的那位冷傲道姑,已经盘腿坐在蒲团上,静静地消化着刚才的所见所闻,蝶儿亦是如此。
“你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你内心充满了疑惑,对吗?”黄蓉在片刻的观察后,察觉到了我的困惑,如此问道。
“我困惑于生命的意义。”蓉儿的变化让我震惊,我决定不再掩饰,坦率地表达了此行的真正目的实际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自从遇见芷若她们之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直至今日,它已无法抑制,成为了长期困扰我的一个心结。
“我内心充满困惑,为何我仍渴望那些同样令人困惑的事物?我自身已老迈、疾病缠身、忧愁满心、苦恼重重,为何我还要追求那些同样充满苦恼的东西?”蓉儿缓缓地诵读了巴利文中部经中,佛陀出家前最后一夜所言。
实际上,悉多达王子之所以放弃那钟鸣鼎食、席丰履厚的生活,转而选择修行,正是源于这样一句话:“你和佛陀在修行前都怀有相同的执念,但你们的因缘却大相径庭。佛陀之所以有此执念,是因为他对生命的疑问和恐惧,因此他创造了佛法来解答生命的疑问,通过修行来克服对生命的恐惧。而你,情况则不同。”这是蓉儿与我初次见面后,她首次如此详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你之所以有此执念,是因为你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用世俗的话来说,就是对生命的不满足,无法摆脱生命中的占有欲和贪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人的生命犹如蝼蚁,匆匆走过便消逝无踪。无数人仅仅为了生存而挣扎。即便生命再为绚烂,也不过如流星划过夜空、昙花一现般短暂。”我辩解道。
“话不投机半句多,道不同不相为谋。然而施主既然莅临此地,便意味着与我佛有缘。你若寻求生命的意义,或许这里能为你提供一些答案。”
“哦,请问这是哪里?”我焦急地询问,幸好我意识到自己身处他人之地,才没有冲动地起身,避免了失礼。
“问心,问心,我心永恒”,蓉儿庄重地宣告,“本殿密室——心坛室!”
“谢谢!”话音未落,我已消失在众人视线中,同时空中传来我的声音:“蝶儿,我需要一段时间静修,在此期间,你就和忽郸在此潜心修炼,等待我出关!”
“是,少爷\/主人!”小蝶\/忽郸异口同声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