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日,郑州的清晨裹挟着中原大地特有的热浪,市政府大楼18层的会议室里,投影仪的蓝光映照着参会人员专注的神情。市发改委主任李明远将激光笔指向屏幕上的星达全自动生产业链园区规划图,深吸一口气道:“各位,这不是普通的工业园区——星宁集团打造的这座‘未来工厂’,将彻底改写郑州制造业的格局。”
大屏幕上,3d模型缓缓展开:占地万亩的园区内,智能物流轨道纵横交错,全自动化生产线24小时运转,光伏屋顶与雨水回收系统构建起自给自足的能源生态。更令人震撼的是产业链图谱——从手机芯片封装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从智能家居模块到无人机核心组件,星达园区宛如精密运转的“工业心脏”,将带动上下游超百家企业协同发展。
“根据测算,”李明远切换到经济数据页面,“园区投产后,每年可为郑州贡献百亿级税收,直接创造5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上下游企业新增就业20万人。十年内,这里将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副市长王芳推了推眼镜:“这哪里是企业,分明是在造一座‘产业之城’!”
网络上,#星宁百亿产业园落户郑州#的话题迅速登顶。网友们扒出星宁集团的“野心”:园区不仅配备全球顶尖的AI质检系统,还预留了5G+工业互联网接口,甚至规划了“智慧社区”为员工提供一站式服务。热评第一写道:“沈知意这是要把郑州变成中国的‘智造硅谷’啊!”更有财经博主制作对比图:左边是传统工业园区的繁忙景象,右边是星达园区的无人生产线,配文“这差距,简直是蒸汽机到量子计算机的跨越”。
此时的我正在衢州庄园的临时办公室,拨通了李明远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压抑的兴奋:“沈总,您的规划太超前了!市委常委会已经通过了园区的特殊扶持政策,土地审批、税收优惠全部绿色通道!”我望着窗外的葡萄园,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园区实时数据:“李主任,星达园区的核心在于‘共生’——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中游的智能生产、下游的销售服务,必须形成闭环。”
我调出下游产业链布局图,继续说道:“比如手机零部件生产,我们不仅要做制造,更要联合高校研发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板块,必须与新能源车企共享技术数据。交给政府管理,就是希望你们用政策杠杆,引导产业链健康生长。”李明远连连点头:“明白!我们已经成立专项小组,对接上下游企业的落地需求!”
挂断电话前,我补充道:“对了,园区里要建一所‘星宁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培养智能制造人才。记住,企业要发展,人才是根。”这并非心血来潮——在西伯利亚的葡萄酒庄园,我们已经通过“产教融合”模式,让当地青年从只会放牧的牧民,变成了掌握酿酒技术的产业工人。
消息传回郑州,当地高校沸腾了。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纷纷向星宁抛出橄榄枝,希望共建实验室、开设定制专业。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连夜修改招生简章,在官网首页挂上“星宁订单班”的招生广告:“入学即就业,毕业进百亿园区!”
而在星宁集团总部,法务团队正与郑州市政府敲定管理协议。条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企联合创新基金”的设立——政府每年投入5亿元,星宁匹配同等资金,用于前沿技术研发。“这是一场豪赌,”法务总监陈薇在会议上直言,“但如果成功,郑州将成为智能制造的‘中国样本’。”
三个月后,星达园区破土动工。奠基仪式上,我按下启动键,无人机群腾空而起,在空中拼出“智领未来”的字样。李明远握着话筒,声音激动得发颤:“今天,我们种下的不仅是一座工厂,更是郑州制造业腾飞的种子!”台下,首批签约的50家上下游企业代表掌声雷动,其中不乏比亚迪、富士康这样的行业巨头。
当夜幕降临,郑州cbd的摩天大楼亮起星宁集团的LoGo。网络直播镜头扫过奠基现场,弹幕疯狂刷屏:“坐等十年后,看郑州逆袭!”“沈知意下的这盘棋,恐怕要改变整个中国的工业版图!”而此时的我,已经在规划下一个“星达园区”——在长三角、珠三角,甚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星宁的智能制造网络,正在悄然织就。老祖宗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星宁要做的,从来不是昙花一现的辉煌,而是百年产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