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四年的长安城,热得能把人烤成肉干。街头茶馆里,几个老汉摇着蒲扇唠嗑,话题绕来绕去又回到宫里那位新皇帝身上。卖糖葫芦的老孙头凑过来,神秘兮兮地说:\"听说傅太后又跟太皇太后掐架了,昨天在长乐宫,俩老太太差点把金镶玉的茶盏摔了!\" 众人哄笑,仿佛在聊隔壁家的婆媳大战 —— 这汉哀帝在位的七年,桩桩件件都像平康坊的狗血戏,让百姓们嗑瓜不停。
绥和二年的长安城,最热闹的不是中秋灯会,而是皇位继承人的八卦。成帝突然驾崩,没留下子嗣,满朝文武把目光投向了定陶王刘欣和中山王刘兴。要说这两位候选人,简直是学霸与学渣的鲜明对比。
定陶王刘欣进京时,带了整整三车竹简,把《诗经》《尚书》背得滚瓜烂熟。成帝考他《诗》义,他能从 \"关关雎鸠\" 讲到 \"民本思想\",说得老头子直点头。反观中山王刘兴,被问到 \"诸侯王朝觐法令\" 时,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连成帝赐宴时袜子带散了都顾不上系,活脱脱一个 \"迷糊王爷\"。成帝当场盖章:\"这才是靠谱继承人!\"
但老百姓心里门儿清:\"还不是傅太后会来事儿?\" 这位定陶王的亲奶奶,进京时带了满满几车珍宝,什么西域葡萄纹金项链、南海珍珠屏风,把赵昭仪和大司马王根哄得团团转。街头巷尾传言,傅太后半夜溜进赵昭仪寝宫,拉着她的手说:\"昭仪妹妹,咱定陶王要是当了太子,以后宫里的胭脂水粉管够,你就是未来的保母太后呀。\" 赵昭仪笑得合不拢嘴,转头就在成帝耳边吹枕边风,王根也跟着附和,成帝一高兴,直接给刘欣加冠礼,送他回定陶准备接班。
哀帝刚即位,宫里就炸开了锅。太皇太后王氏(王莽的姑姑)端着长辈架子,想摆摆老资格,没想到傅太后根本不买账:\"我孙子是皇帝,我凭啥不能当 ' 帝太太后 '?\" 她穿着绣满金凤凰的礼服,带着十几个宫女,硬闯长乐宫,指着王政君的鼻子骂:\"当年成帝选太子,要不是我家定陶王聪明,哪轮得到你们王氏指手画脚?我儿子恭王的牌位必须进太庙!\"
王政君气得浑身发抖,摔了半套西域进贡的琉璃茶具:\"按祖制,藩王太后哪能住这么豪华的宫殿?\" 傅太后冷笑一声:\"祖制?祖制还说后宫不得干政呢,你王氏外戚掌权多少年了?\" 这场婆媳大战闹得满城风雨,民间立马编出段子:\"两宫太后掐架,比东市的斗鸡还精彩,一个要当 ' 帝太太后 ',一个要保王氏江山,苦了中间的小皇帝。\"
傅太后转头就给自己和亲妈丁姬封了 \"恭皇太后恭皇后 \",连死去的老爹都追封侯爵,什么崇祖侯、褒德侯,头衔比长安城的城门还多。她还把定陶恭王的牌位搬进京师太庙,长安百姓路过太庙时撇嘴:\" 这是要把定陶老家的祠堂搬来长安啊,也不怕老刘家的祖宗嫌挤?回头半夜托梦骂她!\"
建平二年的春天,长安城贴出一张雷人告示:\"诸王、列侯名田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二百人,吏民三十人,商人不准买地当官!\" 卖豆腐的老周蹲在告示前挠头:\"三十顷地?那是给咱们老百姓的吗?我连三亩菜地都快被豪强占了,这政策怕不是给权贵画圈圈吧?\"
这政策明眼人都知道是冲王氏外戚来的。成帝时期,王氏五侯占地万亩,奴婢上千,哀帝想借限田令立威。可执行起来全变了味:成都侯王况家里光奴婢就三百人,他随便烧了两本账本,对官府说 \"记错了\",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反倒是长安城西的小地主张三,有四十亩地,被官府上门查了三遍,说 \"超标十顷\",直接抄家充公。张三蹲在自家门口哭:\"早知道就不攒钱买地了,攒钱买罪受啊!\"
茶馆里的说书人拍着惊堂木:\"限田令?哄叫花子的把戏罢了!权贵们的地连长安城墙都圈进去了,官府敢查吗?苦的还是咱们平头百姓,种了一辈子地,说没就没了。\" 更绝的是,政策还禁止商人当官,东市的布商李老板欲哭无泪:\"我攒了一辈子钱,就想给儿子捐个郎官,这下全泡汤了,还让不让人活?\"
夏贺良的出现,让长安城着实热闹了一把。这哥们儿穿着道袍,在街头摆了个摊位,号称 \"赤精子转世\",逢人就说:\"汉朝气数已尽,得改元 ' 太初 ',皇帝得自称 ' 陈圣刘太平皇帝 ',漏刻改成一百二十度,才能消灾解难!\" 卖卦的瞎子阿贵趁机揽生意:\"看见没?皇帝都信咱这行当了,改元就是给汉朝续香火呢,快来算一卦,看看你能不能熬过这劫!\"
哀帝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居然信了这一套,真的下诏改元,还大赦天下。长安城顿时炸开了锅,有人跟风改名字,有人在家门口贴 \"太平符\",连卖炊饼的老李头都在扁担上刻了 \"太平\" 二字。可改元不到三个月,长安城依旧旱得冒烟,河里的水都快干了,物价涨得比风筝还高,米价从每石百钱涨到三百钱。
百姓们怨声载道:\"改个年号就能太平?骗鬼呢!夏贺良那小子,怕是收了权贵的好处,忽悠皇帝玩呢。\" 哀帝也觉得不对劲,灰头土脸地废除新号,把夏贺良砍了头。行刑那天,长安百姓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看着夏贺良的脑袋落地,有人说:\"皇帝跟风改年号,就像小孩过家家,折腾来折腾去,苦的还是咱们老百姓,这锅我们不背!\"
元寿元年的未央宫,最拉风的不是皇后傅氏,而是大司马董贤。这哥们儿生得比女人还俊俏,皮肤白得能掐出水,一笑能迷倒半座长安城。哀帝第一次见他,就挪不开眼,直接把他从郎官提拔为侍中,从此开启了 \"宠妻狂魔\" 模式: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就算了,连御衣都分他一半,有次午睡衣袖被董贤压住,哀帝怕吵醒心上人,直接用剑割断袖子,\"断袖之癖\" 的典故就此诞生。
长安百姓路过董府,看着门口的金吾卫比皇宫还多,忍不住吐槽:\"董大司马比皇后还威风,进出都坐六匹马拉的车,怕是要当 ' 男皇后 ' 了。\" 更绝的是,哀帝居然想把皇位让给董贤,在朝堂上公开说:\"朕欲法尧禅舜,何如?\" 吓得丞相孔光差点摔了笏板:\"陛下,这可不是过家家,皇位哪能说让就让?\"
民间流传着各种段子:\"董贤一笑,皇帝魂掉;董贤一怒,大臣抖如筛糠。\" 有人甚至编了首童谣:\"断袖郎,坐朝堂,金銮殿里绣鸳鸯,可怜皇后独守房。\" 董贤的父亲董恭更是鸡犬升天,当上了卫尉,弟弟董宽信做了驸马都尉,连他家的奴才都敢在长安街头横着走,百姓敢怒不敢言。
傅太后和丁太后掌权后,王氏外戚被狠狠踩了一脚。大司马王根被赶回封地,王莽也卸了职,灰溜溜地回到新都。傅氏和丁氏子弟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丁明当阳安侯,丁满封平周侯,傅商为汝昌侯,连傅太后的厨子都得了个关内侯。卖炊饼的老李头数着新侯名单:\"这是把朝廷当成傅家菜园子了?昨天还看见傅家的狗腿子当街打人,说是奉了侯爷的命,这世道还有王法吗?\"
但风水轮流转,傅太后一死,哀帝也跟着病倒,王氏外戚趁机反扑。王莽重新掌权,第一件事就是收拾董贤。他带人冲进董府,抄出的珍宝比国库还多,董贤哭着对镜子说:\"我这张脸,终究还是没保住富贵。\" 当天夜里,董贤就自杀了,年仅二十二岁。长安百姓看着董府被搬空,叹息道:\"靠脸蛋上位,到底不是长久之计啊,还是得有真本事。\"
建平四年的怪事特别多,搞得百姓人心惶惶。春天大旱,土地干裂得能塞进拳头,突然传来 \"西王母筹\" 的传言,说是西王母降临人间,要救苦救难。百姓们不管真假,纷纷传筹祈福,夜里举着火把爬房顶,敲锣打鼓喊 \"西王母救苦\",长安城夜夜灯火通明,像过年一样。
夏天桂宫正殿突然起火,烧了三天三夜,火光把未央宫的瓦都映红了。有人说看见火光中有人影晃动,像是傅太后在骂街;冬天孝元庙的铜龟蛇铺首莫名鸣叫,声音凄厉,吓得守庙的老卒告病还乡,逢人就说:\"祖宗显灵了,这是在哭汉朝要亡啊!\"
算卦的瞎子阿贵生意爆棚,坐在街头念叨:\"龟蛇叫,大火烧,星孛河鼓天示警,老刘家的江山不稳喽!\" 但也有人不信邪:\"祥瑞不祥瑞的不重要,能让咱吃饱饭才是真的,管他什么西王母、老祖宗呢。\"
限田令没落实,赋税倒是涨了三成。颍川发大水,淹死了 thousands of people,官府说 \"赐死者棺钱三千\",到百姓手里只剩五百,还被要求在领钱时喊三声 \"皇帝万岁\"。有个幸存者跑到长安告状,在未央宫前跪了三天,卫兵不仅不管,还打断了他的腿,拖出去时他还喊着:\"陛下,草民没活路了啊!\" 民间流传:\"想伸冤?先打断一条腿再说,这世道,不如当个哑巴。\"
最让百姓无语的是 \"罢乐府\" 政策。本来田间地头的民歌、市井小调听得热闹,这下全被禁了,理由是 \"郑声淫乱,坏了风化\"。卖唱的瞎子老孙失业了,蹲在街角哼小调:\"罢了乐府罢了歌,百姓苦水无处说,皇帝老儿听雅乐,不管咱们穷快活。\" 就连小孩唱个童谣,都被官府警告,长安城顿时没了往日的热闹劲儿。
元寿二年的夏天,哀帝突然驾崩,年仅二十五岁。消息传来,长安城的百姓还没从董贤的八卦中回过神来,就听说义陵开始动工了。送葬那天,棺椁队伍稀稀拉拉,没有想象中的威风八面,比起成帝的排场差远了。有个参加过成帝葬礼的老卒嘀咕:\"皇帝在位七年,净折腾些没用的,限田令、改元、宠男宠,哪件事办好了?连个子嗣都没留下,可悲可叹。\"
班固的《汉书》后来评哀帝 \"雅性不好声色\",可长安百姓都知道,他把声色都用在董贤身上了。这位试图力挽狂澜的年轻皇帝,终究成了西汉衰落的加速器。他死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可百姓们还在念叨:\"哀帝要是不这么折腾,汉朝说不定还能多撑几年,可惜了。\"
在哀帝折腾的这些年里,长安城的小人物们各有各的悲欢。卖豆腐的老周,因为限田令丢了菜地,只能去给董府当厨子,虽然受气,但好歹能吃饱饭;瞎子老孙,罢乐府后转行卖卦,跟着夏贺良的风潮赚了不少钱;守庙的老卒,因为铜龟蛇鸣叫丢了差事,只能去给人打更,夜夜在街头感叹世事无常。
最让人唏嘘的是东平王刘云案。刘云因为在自家祠堂画了幅 \"西王母献益地图\",被人告发谋反,自杀身亡,妻子谒和母亲放被弃市。长安百姓路过刑场,看着血淋淋的场景,低声说:\"伴君如伴虎啊,画个画都能掉脑袋,以后说话做事得小心了。\"
汉哀帝的七年,像一锅乱炖,有宫廷权谋、荒诞政策、男宠传奇,也有百姓的苦难与无奈。长安百姓们嗑完这波瓜,又迎来了王莽的新朝,但关于这位 \"断袖皇帝\" 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街头巷尾的闲谈中。
茶馆里,茶博士又开始讲新的故事,说王莽如何谦恭俭让,如何受禅称帝。但老茶客们摇摇头:\"再怎么改朝换代,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还是那样,盼着新皇帝能少折腾,让咱们吃口安稳饭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汉哀帝的时代早已远去,但那些荒诞的神操作、狗血的宫廷剧,却成了后人回望时的一声叹息。毕竟,在老百姓眼里,再多的帝王将相,也不过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