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能的市值突破两万亿美金,早期员工集体实现财富自由,公司内外一片欢腾。林风站在自己一手缔造的商业帝国之巅,手握着足以影响全球科技格局的力量和富可敌国的财富,但他内心深处,一个早在高中时代拒绝所有名校offer时就已埋下的种子,此刻终于迎来了破土而出的时机。
他要创办一所大学。
一所真正面向未来、颠覆传统的大学。
这个想法,在当年看来或许是年少轻狂的宣言,但现在,林风拥有了将这个宏伟梦想变为现实的一切条件:无与伦比的技术实力、雄厚到足以让任何传统大学汗颜的资金、遍布全球的人才网络以及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未来智能的最高层会议室里,林风正式向他的核心管理团队——包括苏晚晴、负责人力资源的副总裁、几位关键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宣布了这个决定。
“各位,未来智能的商业版图已经初步成型,我们在AI、芯片、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林风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得力干将,“但技术的进步,归根结底依赖于人才的培养。现有的教育体系,在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AI时代变革的人才方面,已经显得有些滞后。”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坚定而充满激情:“我决定,正式启动‘未来大学’(Future University)项目。我们要创办一所全新的大学,它的使命,就是为未来培养思想者、创造者和领导者。”
会议室里先是短暂的安静,随即爆发出低声的惊叹和兴奋的议论。苏晚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支持的光芒,她一直都知道林风心中这个教育梦想。其他高管也迅速理解了林风的深意——未来智能的长远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创新思维。
“林总,这个想法太棒了!”负责人力资源的副总裁激动地说,“我们每年招聘都深有体会,真正具备跨学科思维和AI实战能力的人才太稀缺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林风没有直接布置任务,而是引导大家思考,“它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它应该是什么样子?”
讨论热烈地展开,林风结合自己来自未来的阅历和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逐渐勾勒出“未来大学”的蓝图:
核心理念: 以AI赋能教育,以问题驱动学习,以创造定义价值。
课程体系: 不设传统的“院系壁垒”,围绕“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新能源”、“宇宙探索与新材料”、“未来社会与伦理”等交叉学科领域构建模块化、项目制的课程。AI将作为通识基础,贯穿所有专业。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将与前沿应用紧密结合。
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未来智能成熟的AI教育技术,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和节奏。线上智能导师与线下项目导师相结合,小班化教学,强调动手实践、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用贯穿学习过程的综合能力评估,取代“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
师资力量: 全球招募最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行业领袖和思想家担任教授或导师,鼓励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深度融合。
校园形态: 打破传统校园的物理界限,构建一个集学习、研究、创新、生活于一体的智能化、开放式、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区。利用VR\/AR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学生培养: 招收全球最具天赋、激情和创造力的年轻人,不唯分数论,更看重其好奇心、学习能力和改变世界的潜力。目标是培养出能够定义未来、解决人类面临重大挑战的领军人物。
产学研一体: 大学将与未来智能及其他高科技企业紧密合作,学生将直接参与到最前沿的科研项目和创业孵化中。
这幅蓝图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心潮澎湃,仿佛看到了一座教育界的“理想国”正在冉冉升起。
“时不我待。”林风拍板道,“即日起,成立‘未来大学’项目筹备组。晚晴,你来总体负责协调。我们需要立刻开始几项关键工作。”
一个由精兵强将组成的筹备组迅速搭建起来:
总负责人: 苏晚晴(coo),负责统筹全局,对接内外部资源。
学术规划组: 由一位刚刚从斯坦福大学退休、在教育创新领域享有盛誉的老教授领衔,负责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师资招募策略。
校园建设组: 邀请了全球知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和未来智能内部的智慧城市专家,利用AI辅助设计,负责校园的选址规划和概念设计。
法务与财务组: 负责处理大学资质申请、全球法规遵从、土地获取以及设立百亿美金级别的“未来教育基金会”(由林风个人首先注资50亿美金启动)。
筹备组迅速投入运作。
校园建设组利用AI分析了国内乃至全球数十个潜在地点,综合考虑了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气候环境、政策支持、人才吸引力、与未来智能产业布局的协同性等因素,初步筛选出几个备选方案。同时,融合了最新建筑技术、环保理念和AI智能管理的校园概念设计图也开始绘制。
学术规划组则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物色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和行业大牛,并着手设计一套既严谨又灵活、能够激发学生最大潜能的跨学科课程框架。
消息灵通的媒体很快捕捉到了风声。“林风斥巨资筹办私立大学”、“未来智能或将颠覆高等教育”等标题迅速登上了新闻。一时间,赞誉、期待、质疑、担忧各种声音交织。有人认为这是科技巨头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教育进步的壮举;也有人质疑其动机,担忧精英教育会加剧社会分化;还有传统教育界人士对其颠覆性的理念表示谨慎观望。
林风对外界的喧嚣并不在意。他知道,创办一所伟大的大学,注定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甘坐冷板凳的“百年工程”。此刻,看着筹备组提交的第一份选址分析报告和几张充满科幻感的校园概念图,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大学那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个从重生之初就萌发的梦想,终于在今天,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