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范校园的时光长河里,李贺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光芒。他性格颇为孤僻,就像遗世独立的孤雁,不管是在课上回答问题时,众人积极踊跃发言,他却总是沉默片刻后,才缓缓起身,用略带沙哑却坚定的声音作答,回答完毕便迅速坐下,眼神又落回书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是课余开展活动,校园里到处是同学们嬉笑玩闹、成群结队的身影,李贺却喜欢一个人独处,或是在图书馆的角落静静阅读,或是在操场的角落望着天空发呆。
在整个学习生活中,李贺的成绩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理科于他而言,仿佛是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冬学段时,他卯足了劲,每日清晨天还未亮,窗外的天空还布满着星星,校园里一片寂静,李贺便借着床头那盏昏黄台灯的微弱灯光,轻轻翻开理科课本。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定理在他眼中如同神秘的密码,他眉头紧锁,嘴唇微微蠕动,努力地钻研、推导,笔下的草稿纸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夜晚,室友们都已进入梦乡,均匀的呼吸声此起彼伏,他还在台灯下对着习题冥思苦想,草稿纸用了一张又一张,揉成的纸团在垃圾桶里越堆越高。然而,期中学业考试的成绩却如同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他的希望,代数仅仅及格,那刺眼的分数让他的心情跌入谷底,他望着试卷,眉头紧锁,眼中满是不甘与失落,双手不自觉地攥紧试卷,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文科成绩十分出色,尤其是在写作方面,他简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对文学的热爱如同熊熊烈火,燃烧在心底。他积极投身于学校的社团活动,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怀着满腔的热忱,参与创办了文学社团——雏鹰文学社,并凭借出色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出任首任社长。社团成立那天,教室里挂满了彩色的气球,大家围坐在一起,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李贺站在讲台上,脸颊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红,声音略带颤抖却充满力量:“我们要让这颗文学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那时,朦胧诗刚刚兴起,如同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李贺的文学世界。他被那充满意象和隐喻的诗句深深吸引,特别是汪国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与温情,更是让他痴迷不已。他一头扎进朦胧诗的海洋,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那些优美的诗句仿佛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内心深处对诗歌创作的无限渴望。
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丰富而全面,特别是体育、音乐和美术课,为李贺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李贺对音乐和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音乐老师郭菊梅授课时,那悠扬的旋律从她的指尖流淌而出,如同山间清泉,叮叮咚咚。李贺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身体微微前倾,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认真地学习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课后也会反复练习,他的指尖在琴键上跳跃,努力弹奏出心中的乐章,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神却无比专注。美术老师刘立东的课堂上,色彩与线条交织成一幅幅奇妙的画卷,李贺听得格外认真,眼睛紧紧盯着黑板,仔细揣摩老师讲解的绘画技巧,从构图到色彩搭配,每一个细节他都铭记于心。他认真完成各项作业,那些精心创作的绘画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生活中,他在这两门学科上也成为了佼佼者,同学们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时常围在他身边,欣赏他的画作,发出由衷的赞叹。
其实,李贺在初中的时候,就对散文和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努力。进入师范后,他对这两方面的热爱有增无减,更是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了诗歌上。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沉浸在诗歌的创作中。夜晚,校园里一片寂静,只有宿舍的灯光还在闪烁,李贺坐在书桌前,手中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灵感如泉涌,一首首诗歌在他的笔下诞生。他在青天河游玩时创作的那首诗,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同学们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学们纷纷围在他身边,有的眼中满是钦佩,激动地说:“李贺,你这首诗写得太绝了,每一句都好像有画面!”有的则拿着诗稿,反复吟诵,口中还不时发出赞叹声。老师们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悉心的指导,老师轻轻拍着他的肩膀,微笑着说:“李贺,你的诗很有灵气,继续努力,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在同学们的鼓励和老师们的指导下,李贺对诗歌创作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在创作方面,他进行了两极探索,一方面对朦胧诗进行全面研究和写作,深入挖掘朦胧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努力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独特的感悟;另一方面,他深入学习以贺敬之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的写作技巧,体会其中的磅礴气势和深刻内涵,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风格。
师范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为了保证自己的创作水平能够持续提升,李贺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晚上九点下自习课,在熄灯之前的20分钟里,他雷打不动地进行写作练习。不管白天的课程多么繁重,身体多么疲惫,他都会准时坐在书桌前,打开笔记本,让思绪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有时,灵感如潮水般涌来,他奋笔疾书,笔下的文字如行云流水,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有时,灵感稍显枯竭,他便静静地思考,回顾读过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灵感,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执着。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李贺的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诗歌更加成熟,情感更加真挚,技巧也更加娴熟。
一个双休日,李贺怀揣着自己的作品,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来到焦作日报社编辑部,向编辑老师请教。他小心翼翼地将在青天河创作的那首诗交给编辑老师,眼中满是期待,轻声说道:“老师,这是我写的诗,还请您多多赐教。”编辑老师接过诗稿,认真地阅读起来,时而微微点头,时而若有所思。李贺紧张地站在一旁,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手心全是汗水,心跳也越来越快,眼睛紧紧盯着编辑老师的表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没想到,没过几天,他的诗作就发表在了焦作日报上。当他拿到报纸,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那淡淡的墨香仿佛是胜利的勋章,他的心中充满了喜悦与自豪。那些熬过的夜,那些挥洒的汗水,都在这一刻化作了甜蜜的果实。他的作品不仅陶醉了他自己,也在同学们中间引起了轰动,同学们纷纷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他成为了校园里的焦点,也更加坚定了他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