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在省政府会议室里激烈交锋的扩大会议虽暂时未达成最终协议,但其内容却如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汉东各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集市茶馆,老百姓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仿佛一场全民参与的大讨论拉开了帷幕。
在岩台市的一个小村子里,几位老农蹲坐在村口的大槐树下,吧嗒着旱烟袋,烟雾缭绕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担忧。“听说了没?省里为咱修路这事儿可犯难了,资金紧张得很,咱岩台这路修得是好,可别地儿眼馋,都想修,上头钱不够分咯。”一位满脸皱纹的老汉磕了磕烟袋锅子,忧心忡忡地说道。旁边的中年汉子接过话茬:“咋没听说,俺还听说要优先修有钱赚的地儿,咱这村子虽说不大富大贵,可路不通,往后咋发展?孩子上学、咱卖粮食都不方便。”众人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对通路的渴望,又夹杂着对未知的不安。
县城的集市上,喧闹非凡,摊主们的叫卖声与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交织一片。卖菜的大妈们趁着空闲,也聊起了修路的事儿。“俺娘家在山里,那路烂得哟,一下雨根本没法走,孩子上学天天一身泥。盼着省里能拨钱修路,听说还得村里凑钱,俺们村穷得叮当响,能凑得出来不?”一位大妈皱着眉头,边整理菜摊边叹气。“就是就是,不过俺听说有领导提了要专门设个民生修路钱,专管咱老百姓出门看病这些难处的路,要是真能成,那可太好了。”另一位大妈眼中闪着希望的光,安慰着众人。
而在工业重镇临江县,工厂老板们聚在一起商讨着对策。“省里这意思,咱这儿修路有戏,路通了,原材料进得更快,产品出得也顺,这生意肯定更红火。但咱也不能光等政府拨款,得想办法出份力,要不人家咋优先考虑咱。”一位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老板分析道。其他老板纷纷应和:“对,咱可以发动员工集资,再找找关系拉点企业赞助,把这路赶紧修起来,早修早受益。”
汉东省的各个学校里,老师们也在课间和学生们分享着会议消息。“同学们,知道吗?咱们省正在为修路发愁呢,好多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上学太难了,要是路修好,他们就能更安全、快捷地来上学。大家也要珍惜现在的条件。”一位年轻女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学生们瞪大了眼睛,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老师,我长大了要当工程师,帮他们修路。”“我要捐零花钱给山区修路。”稚嫩的童声里,满是纯真的善意。
网络上,汉东各地的网友们也炸开了锅。本地论坛里,一个个热帖不断涌现:“修路资金困局,大家怎么看?”“为家乡通路建言献策”。网友们纷纷留言,有的建议政府开源节流,寻找新的资金渠道;有的讲述自己家乡因路不通的心酸故事;还有的为宣传引导工作出谋划策,提议制作修路纪录片,展现修路前后的变化,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这场由会议引发的全民热议,如同一场春雨,虽然暂时未带来修路的最终方案,但却滋润了每一个汉东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田,也让各级政府看到了民众的期盼与力量,促使他们在破局之路上更加坚定、谨慎地前行。
省委常委会的会议室里,灯光冷硬地洒在锃亮的椭圆形会议桌上,真皮座椅上的常委们面色凝重,窗外阴沉的天色仿佛也渗进了屋内,让本就压抑的氛围更显沉重。这场关乎汉东全省发展命脉的通路议题,如巨石般沉甸甸地压在众人心头。
沙瑞金,这位深受百姓敬重的一把手,身姿挺拔地端坐于会议桌一端,他目光深邃,缓缓扫过众人,率先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同志们,上次通路扩大会议虽未达成最终共识,可这段时间,老百姓的呼声如同汹涌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修路,已然成了大家心底最热切的期盼。育良同志,你一直跟进此事,先给大家详细讲讲,眼下究竟是个什么状况?”
高育良闻声,微微欠身,抬手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双眼透着无奈:“沙书记,情况实在不容乐观啊。初步估算,要达成全省村村通路,资金缺口至少 300 亿往上。这可不是个小数目,钱从哪儿来,当下已成最棘手难题。咱们省里财政,每年各项开支都排得满满当当,挤出一星半点用于修路已是费尽周折,根本填不满这么大的窟窿。再者,就算有了资金,分配环节也是矛盾重重。今天给这个县批了修路款,其他县没份,下面保不准就闹出意见。大家都眼巴巴盼着路通带动财通,一碗水但凡端不平,矛盾立马就冒出来了。就拿之前提的优先扶持经济强县策略来说,偏远山区县份就颇有怨言,觉得被边缘化了;可要是全面铺开修,资金又跟不上,实在是进退维谷。”
主管经济的常委手指轻轻叩击桌面,接过话茬,神情凝重:“高省长所言极是,单靠财政填补这资金缺口,肯定行不通。我琢磨着,得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要鼓励银行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毕竟路修好后,沿线经济盘活,还款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看看能否借鉴外省成功经验,设立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但这当中牵扯到诸多细则,像政策优惠如何制定、风险咋共担,都得仔细研讨、谨慎推行。”
宣传部长微微皱起眉头,语重心长地开口:“解决资金问题同时,舆论引导绝不能松劲。老百姓呼声这么高,咱们既要让他们瞧见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也要把困难实实在在摆出来,避免不实传言引发负面情绪。不妨通过省内媒体开设专题报道,全程跟踪修路进展,大力宣传各地自筹资金、自力更生修路的典型事迹,凝聚民心,营造全省上下一心、共克难关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