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才牧眼前陡然一亮,闪过几抹期待,却不动声色,抬手示意。
“说来听听。”
秦青川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主标题:《价格双轨制施行后期建议》,副标题:《局部并轨乃至全面并轨必要性》。”
邢才牧听后,陷入短暂思考,微眯着双眼,在脑海中快速梳理。
早前,价格双轨制编纂小组,他也参与其中,自然清楚,那仅仅是过渡,是第一步,如今,听到后续,认为很有前瞻性。
“行,这篇论文可得好好写。”
语气不容置疑,当秦青川以为过关时,又慢悠悠补了句。
“短缺经济也不能落下,反正你脑子灵活,时间也充裕,距离毕业还有一年呢,两篇论文都要,先紧着短缺经济来。”
此言一出,余俊文没憋住,“噗嗤” 一下,笑出了声,瞬间意识到不妥,连忙抬手捂嘴,眼睛眯成缝,身体因强忍笑意,微微颤抖。
秦青川眉梢一挑,脱口而问。
“不是吧,邢老师,我要写两篇?”
话一出口,想起什么,急忙解释。
“那啥,短缺经济概念,是匈国学者科尔奈提出,我也是在图书馆看外国期刊,才有所了解,我去写算怎么回事?”
邢才牧摆了摆手,满脸不以为然。
“这叫什么话?他研究匈国,你研究咱家,有什么问题么?你完全可以再细化一下嘛,比如,《经济短缺下,我国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秦青川稳了稳心神,小心翼翼反问。
“可这又牵扯价格双轨制啊,当初提出,就是为了解决经济活力,算是打前站,做试点……”
话未说完,邢才牧心中一喜,狠狠一拍手。
“这不正好么?从短缺经济入手,分析现有问题,再提出解决方案。
当然,解决方案肯定不只价格双轨到并轨,还可以涵盖和分析,农村、县城,乃至大都市发展策略……”
越说越兴奋,最后,大手一挥,一锤定音。
“就这么愉快决定,年前上交。”
说完,双手一背,扭身离开,步伐悠悠哒哒,显然心情不错。
望着邢才牧背影,秦青川欲哭无泪,暗暗吐槽。
好嘛,我想给菜里加点醋,您说趁机吃顿饺子,这要求也太离谱了吧?
旁边,余俊文再也忍不住,放声大笑。
“哈哈哈,青川,加油哦。”
说着,还狠狠握了握拳,在秦青川面前晃了晃。
秦青川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你小子,看热闹不嫌事大,走吧走吧,赶紧去吃饭。”
……
一食堂。
楚舟行已经给二人买好饭,众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聊。
余俊文讲起刚才的事,说得绘声绘色,到最后,语气中,更是满满幸灾乐祸。
“你们想想,就好比,青川打算写篇小短文,邢老师不干,让直接写长篇巨着……”
说着,连连咂嘴,悠悠感慨。
“最要命的是,这还不算毕业论文。”
秦青川挺郁闷,低头干饭,事已至此,还说个锤子。
郑明亮满不在乎,或者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不是我吹,一篇论文,对我三哥来说,那还不是张飞吃豆芽 —— 小菜一碟?三哥的本事,我还能不知道?”
秦青川抬起头,好气又好笑。
“亮子,你可快闭嘴吧,我都快愁死了,你还在这儿瞎捧。”
杨夫烁瓮声瓮气,放声大笑。
“三儿,你放心,哥几个虽说帮不上忙,但精神上给你呐喊。”
楚舟行忙不迭笑着附和。
“对对对,三儿,加油。”
……
接下来,北大该溜子,不光要溜达,还得抓紧搜集资料,重新梳理论文框架,以及细化内容。
总之,将会很忙。
却不知,京台史通主任带队,完成节目录制,录像带当场被央视调走,隐约透露要上《联播》。
当晚,七点十分。
唐敬贤端着茶杯,坐在客厅,聚精会神看着电视。
作为官员,白天看报,晚上《联播》,必不可少。
播音员声音,字正腔圆。
“今日上午,北大骄子,与漂亮国大学生代表团,进行了学术交流,我国学子,彰显青年风骨,家国担当……”
画面中,翟瑞从容不迫。
“只有平等交流,才是最恰当、最合适的心态。”
紧接着秦青川出现。
“一个大家庭,奔向幸福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落后的祖国,而是为了祖国能够摆脱落后。”
两个镜头,仅仅十秒,连名字也没提,饶是唐敬贤定力十足,也看得目瞪口呆,瞳孔骤缩,握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差点滑落。
王霞正在厨房做饭,只觉声音耳熟,菜刀都没来得及放下,小跑出来。
“老唐,我怎么好像听到三儿在说话?”
唐敬贤缓缓放下茶杯,忍不住感慨。
“这小子,不声不响,竟然上了《联播》,可真是令人意外。”
王霞秀眉一蹙,满脸惊讶。
“真的,这也太……”
说着,又觉可惜。
“哎呀,早知道我晚点做饭,好好的画面,全给错过了。”
……
与此同时,相隔两条街,一座二层小楼。
外墙青灰砖石,略显斑驳,楼前小院,腊梅飘香,围墙爬山虎已然枯萎。
屋内,苏老看着电视,先是一愣,旋即微微蹙眉,几秒后,径直走向电话。
接通后,十分干脆。
“小方,怎么回事?”
电话对面,语气中满是不解。
“苏老,我也不清楚,只听说京台准备做特别节目,没听说《联播》有想法。”
苏老沉吟片刻,用鼻子嗯了一声。
“我知道了。”
说完,挂断电话,喃喃自语。
“到底是谁呢,这是想抢碗里的肉,还是有别的想法?”
……
而三里河一区,另一座小楼,情况截然不同。
两位中年人,喝着茶,看着电视,谈笑风生,茶几上几份报纸,随意摆放,上面有不少圈圈点点。
其中一人,正是交流会,被苏老称呼小葛的领导,另一位则是秦青川的熟人,徐松江。
此时,徐松江哪有初见时邋遢样,头发斜背,梳得一丝不苟,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又换上一身中山装,简直判若两人。
看见秦青川出现在电视画面,挑眉笑问。
“茂才,这就是你看好,不惜推到明面,要和苏老争的小家伙?”
说完,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若有所思,轻声嘀咕。
“怎么感觉有点面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