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着一万五千港币的“巨款”,林轩感觉自己的腰杆都挺直了不少。虽然这点钱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连个像样点的办公室都租不起,但至少,他有了可以调配的资源,可以开始为他的第一个目标——mp3播放器,进行实质性的准备了。
他没有立刻去租办公室或者注册公司,而是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技术分析和市场调研中。
他首先需要彻底搞清楚1995年mp3技术的现状和瓶颈。
通过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幸运的是,原身还保留着学生证,可以混进去查资料)和市面上能找到的科技期刊,林轩确认了mp3(mpEG-1 Audio Layer 3)标准的核心专利确实掌握在德国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IS)和法国的汤姆逊(thomson multimedia)等少数机构手中。这意味着,任何商业化的mp3播放器都绕不开专利授权问题。
“专利是拦路虎,但也是护城河。”林轩在笔记本上写道。短期内,完全绕开专利不现实,但可以通过技术优化和成本控制来建立优势。
他仔细分析了mp3的解码算法。以1995年的硬件水平,要在便携设备上流畅地实时解码128kbps码率的mp3文件,对处理器的运算能力(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要求不低。当时主流的低功耗微控制器(mcU)性能普遍较弱,而高性能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价格昂贵,这直接导致了早期mp3播放器成本居高不下。
“瓶颈在于解码效率和硬件成本。”林轩找到了关键点。
他的优势在于,他脑中有未来几十年各种音频编解码算法优化的经验,深知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榨取出更高的性能。
他开始构思自己的技术路径:
1. 软件算法优化: 放弃追求“完美”的浮点运算解码,专注于开发高效的“定点运算”解码算法。这种算法精度略有损失(但在普通人耳听来差别不大),但对处理器要求大大降低,甚至可以在一些性能稍强的mcU上流畅运行,从而大幅降低硬件成本。
2. 硬件方案选择: 不追求一步到位使用昂贵的专用dSp,而是考虑采用“mcU + 简单外围逻辑”的方案。mcU负责核心解码和系统控制,一些重复性的计算任务(如比特流处理、反量化等)可以用简单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如cpLd,成本远低于FpGA)甚至定制的简单逻辑门电路(ASIc中的一部分)来加速。目标是找到成本和性能的最佳平衡点。
3. 存储介质: 1995年,闪存的价格极其昂贵,几mb的容量就要数百甚至上千港币。直接使用大容量闪存做存储不现实。林轩考虑初期产品可以采用“小容量内置闪存 + 可扩展存储卡接口”的模式。当时已经有Smartmedia(Sm卡)和早期pactFlash(cF卡)的雏形,虽然容量小、价格高,但提供了一个扩展的可能性。或者,更激进一点,考虑使用当时相对成熟但体积较大的pcmcIA接口硬盘?(需要评估功耗和成本)
4. 用户体验: 不能只关注技术,还要考虑易用性。简洁的操作界面、方便的歌曲传输方式(初期可能需要通过电脑串口或并口连接)。
林轩在笔记本上画着框图,写着代码片段,进行着功耗和成本的初步估算。他沉浸在技术的海洋中,仿佛又回到了前世那个熟悉的实验室。
除了技术,他还思考了市场定位。初期的mp3播放器,由于成本和技术的限制,必然是面向少数“极客”和“早期尝鲜者”的高端产品。他需要打造出产品的“科技感”和“稀缺性”。
“必须尽快做出一个能工作的原型。”林轩意识到,只有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能吸引到投资和人才。
他开始列出需要采购的元器件清单:一块性能尚可的mcU开发板、一片小容量的闪存芯片、一个Lcd显示屏、一些基础的逻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
一万五千港币,购买这些开发所需的元器件,再加上必要的测试设备(如示波器、逻辑分析仪,哪怕是二手的),依然捉襟见肘。
看来,在正式启动硬件开发之前,他还需要做一件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及……一个能让他安心搞研发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