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周,林轩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白天,他在工作台上搭建电路,调试代码;晚上,则对着电脑屏幕优化算法,绘制pcb(印刷电路板)的初步设计图。饿了就叫楼下茶餐厅的外卖,困了就在角落里支起一张行军床眯一会儿。
他的目标非常明确:用现有的开发板和元器件,尽快搭建出一个能够运行他优化后的mp3解码算法,并能驱动Lcd显示基本信息、播放存储在小容量Flash中音乐片段的演示原型(demo)。
这绝非易事。1995年的开发工具远不如后世成熟,很多问题需要靠经验和反复试错来解决。mcU性能有限,内存紧张,他必须将每一行代码都优化到极致。
陈家俊那边,林轩通过大学同学辗转打听到了他的联系方式和工作地点——果然是在观塘附近的一家小型电子厂当工程师。
林轩没有贸然上门,而是先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的陈家俊声音略显木讷,对这个不太熟的师弟突然打来电话有些意外。林轩没有多寒暄,直接表明来意,说自己正在做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音频项目”,想请他这位技术高手帮忙看看,指点一下。
陈家俊显然对此兴趣不大,言语中有些推脱。林轩没有放弃,强调这个项目采用了一些“非常规”的算法和硬件实现思路,可能会颠覆现有的便携播放器格局。最后,他留下了自己“芯启科技”办公室的地址,邀请陈家俊有空过来看一眼,“绝对不会让他失望”。
挂了电话,林轩心里没底。技术宅通常有自己的骄傲,能不能打动他,就看demo的成色了。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陈家俊竟然真的出现在了芯启科技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门口。他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工厂制服,背着一个旧帆布包,脸上带着好奇和一丝怀疑。
看到林轩和他面前工作台上那个用洞洞板搭建、线路飞得有些杂乱的“怪物”,陈家俊皱了皱眉。
林轩没有多解释,直接将原型通上电。随着他的操作,连接在原型上的一个普通耳机里,竟然真的传出了清晰流畅的音乐声!虽然只是短短几十秒的片段,而且音质谈不上hi-Fi,但在1995年,能用如此简陋的、非专用芯片的设备播放压缩数字音频,这本身就足够令人震惊。
更让陈家俊惊讶的是林轩展示的解码效率——通过简单的调试接口,他看到mcU的资源占用率远低于他的预期。
“你是怎么做到的?”陈家俊的眼睛亮了起来,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林轩微微一笑,开始向他解释自己优化的定点解码算法思路,以及如何通过软硬件协同来降低系统负载。他没有丝毫保留,将核心的技术思想和盘托出。
陈家俊听得入了迷,不时提出关键问题,两人就着技术细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算法优化到硬件选型,从功耗控制到成本考量……陈家俊发现,眼前这个师弟对技术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远超他的想象,甚至比他厂里的总工还要厉害!
当林轩最后描绘出mp3播放器取代walkman的巨大市场前景,并正式邀请他加入芯启科技,成为技术合伙人时,陈家俊几乎没有犹豫,用力地点了点头:“我干!”
搞定了陈家俊,林轩信心大增,开始着手接触黄耀龙。
接触黄耀龙的过程相对周折一些。林轩通过一些半公开的商业信息找到了黄耀龙工厂的地址,尝试了几次,才在一个行业展销会的小角落里“偶遇”了他。
面对林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黄耀龙起初并没太在意。但当林轩拿出那个虽然粗糙但能实际播放mp3音乐的原型机,并清晰地阐述了mp3技术将如何颠覆传统音乐市场、芯启科技的低成本方案将如何抢占先机时,黄耀龙那双精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兴趣。
“你的意思是,以后听歌不用买磁带、不用买cd,直接用这小玩意儿就行?”黄耀龙拿起那个简陋的原型机,掂量着。
“是的,黄老板。音乐数字化是必然趋势。谁先抓住这个机会,谁就能挖到第一桶金。”林轩不卑不亢地回答,同时递上了一份他精心准备的简易商业计划书,里面包含了市场分析、成本估算、盈利预测和风险提示。
黄耀龙仔细翻看着计划书,又问了许多尖锐的问题,从专利风险到供应链保障,从市场推广到竞争对手……林轩结合自己的未来视野和对当前市场的分析,一一作答,逻辑清晰,数据详实(虽然部分是基于未来的推演)。
最终,黄耀龙没有立刻答应加入,但他同意对芯启科技进行一次“小规模的天使投资”,并提出条件:他需要看到更完善的产品原型和更详细的市场验证计划。作为回报,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工厂资源和供应链关系,为芯启科技提供样品打样和小批量试产的支持。
虽然没有一步到位,但这已经是巨大的成功!
黄耀龙的投资意向和陈家俊的技术加盟,标志着芯启科技终于凑齐了最初的核心班底。
林轩站在办公室里,看着身旁干劲十足的陈家俊,以及刚刚签署的与黄耀龙的初步合作\/投资意向书,心中豪情万丈。
万事开头难,最难的一步,他们已经迈了出去。
真正的“芯海争流”,从这一刻,正式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