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电子那份如同“催命符”般的订单,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骤然抽打在芯启科技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让原本就紧张的节奏瞬间提升到了极限。公司立刻进入了林轩所说的“战时状态”,一场围绕着“麻雀 Rev b” ASIc芯片按时交付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观塘工业大厦的那个楼层,几乎变成了不夜城。
芯启科技办公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无论是周末还是深夜,总能看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伏案工作,或者围在白板前激烈地讨论。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咖啡味、外卖盒饭味,以及因长时间工作和巨大压力而产生的、略显焦躁的气息。
压力最大的,无疑是直接负责芯片设计的数字和模拟团队,以及承担着“把关人”重任的验证团队。
“麻雀 Rev b”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Soc芯片,虽然相比后世的智能手机芯片还很简单,但在1997年的当下,其集成度和复杂度已经相当可观。它不仅包含了mp3解码的核心数字逻辑,还集成了顾维钧负责设计的音频编解码器(codec)、锁相环(pLL)、电源管理单元(pmU)等关键模拟Ip,以及一些基础的外设接口控制器。要将这些数字和模拟模块完美地集成在一颗小小的硅片上,并确保它们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稳定、高效地协同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时间,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大的敌人。
为了赶在预定日期前完成设计和验证,将最终的设计数据(GdSII文件)交付给台积电进行流片(tape-out),整个技术团队都开启了“搏命模式”。
陈家俊带领的数字设计团队,负责将RtL(寄存器传输级)代码转化为最终的物理版图。他们需要利用EdA工具(部分是芯启科技自研的“追光者”引擎,部分是购买的商业软件授权)进行逻辑综合、布局布线、时序优化。每一微米的走线,每一个逻辑门的摆放,都可能影响到芯片最终的性能、功耗和面积。他们常常为了优化一条关键路径的延迟,或者解决一个微小的布局拥塞问题,而反复尝试、彻夜不眠。
顾维钧带领的模拟设计团队,则面临着更精细、更“玄学”的挑战。模拟电路的设计对噪声、干扰、工艺偏差等因素极其敏感,需要设计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顾维钧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亲自操刀设计最关键的Audio codec和低功耗pmU模块,反复进行电路仿真和版图设计,力求在信噪比、线性度、电源抑制比等关键指标上做到最优。他带来的几位经验丰富的模拟工程师,也都在各自负责的模块上全力以赴。
而压力最大的,或许是刚刚组建不久,由李志远和几位新招揽的验证专家组成的验证团队。他们的任务,是在设计完成流片之前,尽可能地发现并修复所有潜在的设计缺陷(bug)。因为一旦流片完成,再发现问题,损失的不仅仅是数百万的流片费用,更重要的是宝贵的时间——这将直接导致无法按时向远大电子交货,引发灾难性后果。
验证团队构建起了一个初步的、混合了模拟和数字仿真的验证平台。他们编写了大量的测试用例(test cases),模拟各种可能的应用场景和异常情况,对设计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地毯式轰炸”。新加入的验证专家们,带来了更先进的验证方法学理念(如覆盖率驱动验证、断言验证等,这些在当时还很前沿),极大地提升了验证的效率和完备性。
林轩作为总指挥官,更是身先士卒。他几乎全程参与到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中。白天,他与各个团队开会,协调资源,解决瓶颈;晚上,他常常和李志远一起,对着“追光者”StA工具的报告,分析时序关键路径,提出优化建议;或者和顾维钧一起,研究模拟电路的仿真波形,诊断潜在的噪声问题。他那超越时代的知识储备和对全局的掌控力,成为了整个项目按计划推进的定海神针。
即便如此,意外和困难还是接踵而至。
在一次全芯片的联合仿真中,验证团队发现了一个隐藏很深的逻辑错误:在处理某种特定比特率的mp3文件时,解码器会发生数据溢出,导致音频出现爆音。这个bug如果遗漏到芯片中,后果不堪设想!数字设计团队立刻投入了紧急修复,重新进行逻辑综合和时序验证,耽误了近两天时间。
模拟团队那边,顾维钧在对pLL模块进行极端温度仿真时,发现其锁定时间(lock time)在高温下超标,可能导致芯片在某些环境下无法正常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不得不对pLL的环路滤波器参数进行重新调整,并对版图进行了细微修改,又花去了一天多时间。
每一次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时间损耗。办公室里的气氛,也随着距离tape-out截止日期的临近,变得越来越紧张。争吵、焦虑、疲惫……各种负面情绪开始蔓延。
林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这个时候,除了技术上的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鼓舞。
他自掏腰包,每天晚上都为加班的同事们准备丰盛的宵夜,从烧腊饭到海鲜粥,尽量满足大家的口味。他会在团队取得阶段性进展时,不吝啬自己的赞扬和肯定。他也会在大家最疲惫、最沮丧的时候,拍拍他们的肩膀,说一句“辛苦了,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眼前!”
他还组织了几次简短的“战前动员会”,不断地向团队强调远大订单对于公司的战略意义,描绘“麻雀”芯片成功上市后的美好前景,并再次重申了他对核心员工的期权承诺。
渐渐地,一种特殊的“战友情”在团队中弥漫开来。大家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更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证明自己和公司的价值而并肩作战。不同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也变得更加顺畅,数字、模拟、验证、软件……大家拧成一股绳,互相支持,共同攻克难关。
终于,在距离预定tape-out日期只剩下最后48小时的时候,所有的设计和验证工作,基本宣告完成!
最后的时刻到来了。林轩、陈家俊、顾维钧、李志远以及各个模块的核心负责人,全部聚集在会议室里,对着最终的设计数据库(GdSII文件)和各项验证报告,进行最后一轮、也是最关键的Sign-off(签核)审查。
空气仿佛凝固了。每个人都瞪大眼睛,逐行逐项地检查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形,生怕遗漏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
时序报告,通过! 物理验证(dRc\/LVS),通过! 功耗分析,符合预期! 功能覆盖率,达标! ……
一项项检查确认无误。
林轩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期待和决绝。
“大家……还有没有问题?”他沉声问道。
没有人说话。
“好!”林轩站起身,走到负责提交数据的工作站前,“那么,我宣布,‘麻雀 Rev b’设计……正式tape-out!”
他移动鼠标,点下了那个象征着“发送”的按钮。
包含了数百万个晶体管、凝聚了整个团队无数心血的设计数据,通过网络,开始缓缓地传输向位于台湾新竹的台积电服务器。
这一刻,办公室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和掌声!所有的压力、疲惫、焦虑,在这一瞬间得到了彻底的释放!有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有人喜极而泣,有人则瘫坐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林轩也感到一阵难以言喻的激动和疲惫。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两到三个月,将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硅片能否成功制造出来?良率如何?性能是否达到预期?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而远大电子那五万片订单的交货期限,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依然在滴答作响。
量产前夜,希望与风险并存,激动与焦虑交织。芯启科技这只倾尽全力、刚刚完成“破壳”的“麻雀”,能否在三个月后,迎着风暴,成功起飞?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命运的最终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