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林轩的生活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割裂状态。
白天,他如同一个最普通的香港底层青年,为了几块钱的饭钱奔波。他甚至去昔日同学打工的电子厂流水线上干了几天临时工,体验了一把拧螺丝的枯燥,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时代普通人的艰辛。
晚上,他则在深水埗那间狭小的劏房里,或者在附近收费低廉、可以包夜的网吧(如果能找到的话,1995年的香港网吧并不普及,更多是提供简单电脑服务的店铺)里,疯狂地搜集信息,并竭力从记忆深处挖掘那些被尘封的金融市场片段。
他需要找到一个足够安全,又能快速获利的“跳板”。
回忆如同在布满迷雾的沼泽中跋涉。他对宏观大势有印象,但具体到某只股票在某几天的精确涨跌,记忆早已模糊。他不是股神,重生也不是万能的。
但他记得几个关键的节点和标志性事件。比如,1995年8月,网景(Netscape)公司的Ipo,那场被誉为开启互联网时代序幕的资本狂欢。虽然他现在身无分文,无法直接参与美股,但网景Ipo的巨大成功,无疑会带动全球范围内对“互联网概念”的初步追捧,一些相关的硬件、软件公司股票可能会因此受益。
再比如,微软的windows 95将在8月底正式发布,这是操作系统的革命性升级,必然会刺激一波pc及其相关硬件(cpU、内存、显卡)的销售预期。
他还隐约记得,似乎在95年底到96年初,由于某个技术突破或市场策略,某家半导体公司(是Intel?还是Amd?或者是某家内存厂商?)的股价有过一波不错的涨幅。
线索逐渐清晰。他需要本金,哪怕只有几千港币。
林轩翻出原身留下的一些旧书和笔记,拿到楼下的旧书店,连同几件还能穿但原身显然很久没碰过的衣服,一起卖掉。又向曾经关系还算不错的大学室友(现在可能在某个公司当小职员)低声下气地借了几百块,承诺很快就还。
东拼西凑,他终于在手里攒下了大约两千港币。这点钱,在香港股市里,连买一手汇丰控股都不够,简直是杯水车薪。
但他没有气馁。他来到证券行(那时候散户交易远不如后世方便),仔细研究着行情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和K线图。结合记忆中的模糊印象和当前的公开信息,他将目标锁定在几只与pc硬件、软件相关的二三线科技股上。这些股票盘子小,价格低,一旦有利好消息刺激,波动性会更大。
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赌博,但他别无选择。
他选中了其中一只股价极低的电子元件分销商的股票。这家公司最近似乎拿到了一家台湾主板厂商的代理权,而那家主板厂商恰好是第一批宣布全面支持windows 95新特性的厂家之一。这是一个微弱但可能被放大的利好联系。
林轩将仅有的两千块钱,几乎全部押了上去,只留下几十块作为生活费。
接下来的几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煎熬。他时刻关注着股价的微小变动,心脏随着K线的起伏而剧烈跳动。他体会到了什么叫“刀尖上跳舞”。
幸运的是,他的判断对了一半。windows 95发布后,pc市场确实迎来了一波小热潮,虽然他买的那只股票并非最直接的受益者,但整个板块的上涨情绪带动了它。几天之内,股价竟然真的上涨了近30%!
林轩毫不犹豫,在盈利达到近六百块时果断抛出。
两千块变成了两千六百块。
这只是第一步。他没有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这种运气不可能一直持续。他需要更稳妥、更快速的方式。
他将目光投向了外汇市场。他依稀记得,1995年底到1996年初,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似乎有过一波比较大的波动,好像是美国经济数据强劲和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导致的。
这一次,他更加谨慎。他花了更多时间搜集信息,确认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然后,他利用那两千六百块作为保证金(在某些允许高杠杆的小型外汇经纪公司),小心翼翼地建立了一个极小仓位的美元多头\/日元空头头寸。
风险依旧巨大,杠杆交易如同走钢丝。但这一次,幸运女神似乎再次眷顾了他。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美元果然如他记忆中那样,走出了一波升值行情。
林轩精准地在某个回调点前平仓。
两千六百块,扣除手续费,变成了接近一万五千港币!
虽然这点钱对于开公司来说依旧远远不够,但相比最初的两千块,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这笔“启动资金”的获得,验证了他“未来视野”的价值,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够了。”林轩看着账户里的数字,长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不能再继续沉迷于这种高风险的金融投机了。这只是获取启动资金的权宜之计。
真正的战场,在实体产业,在科技创新。
他的目光,投向了那个名为mp3的“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