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封装完毕、打上“启明芯 qmc-01”激光印记的工程样品(ES),如同凯旋的士兵,被小心翼翼地从台湾空运回港,送抵观塘那间已经焕然一新的实验室。包裹打开的瞬间,所有技术团队的成员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灼灼地盯着那些躺在黑色防静电托盘里的、指甲盖大小的黑色方块。
这就是他们数月呕心沥血的结晶!这就是承载着公司未来的“心脏”!
“开始测试!”林轩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寂静,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早已准备就绪的测试区立刻忙碌起来。黄耀龙协调着后勤,确保电力供应稳定、备用耗材充足。而林轩则亲自坐镇中央测试台,小王、小李等核心工程师则分别负责不同的测试项目。
新购置的(部分是二手的顶配)测试设备在这一刻展现了它们的价值。高精度的探针卡在显微镜下缓缓下降,精准地接触到芯片表面那些比头发丝还细的焊盘(pad);泰克的数字示波器屏幕上瞬间充满了复杂的波形;惠普的频谱分析仪开始扫描输出信号的纯净度;一台大型的温控箱则准备模拟各种极端工作环境。
林轩亲自编写并审核了大部分的测试向量和自动化测试脚本。这套测试流程,其严苛程度和覆盖广度,远超当时行业内对一颗消费级芯片的普遍标准。他不仅仅满足于“Go\/No-Go”(通过\/不通过)的功能性测试,更要求对芯片的每一项关键性能指标进行精密的“特性分析”。
“小李,模拟前端的信噪比(SNR)和总谐波失真(thd+N)数据怎么样?”林轩看着实时滚动的测试数据,头也不抬地问道。
“林…林生!”负责模拟测试的小李声音都有些发颤,指着屏幕上的数据,“结果……好得有点……离谱!SNR轻松超过95db,thd+N低于0.005%!这……这都快赶上专业录音棚里那些昂贵的独立音频解码器了!我们设计的只是一个mp3芯片啊!”
林轩点点头,脸上波澜不惊,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他脑海中那些基于未来Sigma-delta调制和噪声整形技术的优化设计,果然起到了关键作用。“继续测试动态范围和声道分离度。”
“小王,数字部分的最高稳定工作频率能跑到多少?”他又转向负责数字逻辑测试的小王。
小王死死盯着逻辑分析仪屏幕上稳定跳动的时钟信号,结结巴巴地汇报道:“报告林生!标称频率是60mhz,但我们……我们尝试超频到80mhz,连续跑了三个小时的复杂运算压力测试,没有出现任何逻辑错误!甚至……甚至还能往上冲一冲!”
“很好。”林ennan嘴角微扬,“功耗呢?在80mhz下的核心功耗是多少?”
“低于……低于我们最初设计目标的百分之二十!”
“漂亮!”林轩忍不住赞了一句。这意味着他的“动态功耗平衡与异步时钟域管理”架构思路是完全成功的!这不仅能带来更长的电池续航,更预示着未来“启明二号”冲击更高性能有了坚实的基础!
测试一项接一项地进行着:存储器接口带宽、dSp运算单元的mIpS(百万指令每秒)值、GpIo(通用输入输出接口)的驱动能力、各种电源管理模式下的唤醒时间……结果无一例外,全部达到甚至大幅超越了设计规格书(datasheet)的要求!
在进行高温老化测试时,林轩又展现了他“先知”般的能力。当芯片在85摄氏度的温控箱里连续运行到第五个小时,一项负责监控内部时钟的测试指标开始出现极其微小的、但在林轩看来“不可接受”的漂移时,他立刻叫停了测试。
“放大这里的波形,对比一下常温下的数据。”他指示道。
工程师们手忙脚乱地调出数据,果然发现了细微的差异。
“看到了吗?”林轩在白板上快速画着草图,“这是因为核心dSp单元在高负载、高温下产生的热量,通过衬底耦合,影响到了旁边pLL(锁相环)电路中某个敏感的电容元件的参数。虽然漂移量在spec(规格)范围内,但这是设计上的一个瑕疵。V1版本不影响使用,但在‘启明一号’的设计中,这里的物理隔离和热屏蔽必须加强!”
他不仅仅发现了问题,还精准地指出了问题的物理根源,并给出了下一代产品的改进方向!这份洞察力,让在场的工程师们彻底拜服。他们明白,跟着这样一位技术领袖,他们不仅仅是在完成工作,更是在以最快的速度学习和成长!
整整三天三夜,林轩和核心团队几乎没有离开实验室。当最后一份详尽的、包含了数百页数据和图表的《qmc-01 ES芯片全面性能评估报告》完成时,所有参与测试的人都累瘫了,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兴奋和自豪。
林轩拿着这份报告,逐页仔细翻阅,每一个关键数据都与他脑海中的“未来常识”进行着印证。
“很好。”他合上报告,脸上露出了真正轻松的笑容,“这颗‘芯’,比我预想的还要出色。它不仅能完美支撑我们的第一代mp3播放器,甚至还有足够的潜力去应对未来一到两年的市场竞争!”
他站起身,对着已经累得东倒西歪的团队成员们,用力一挥手:“兄弟们!我们成功了!‘启明一号’,性能完美!今晚,我请客!观塘最好的海鲜大排档,不醉不归!”
实验室里再次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之前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只剩下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林轩知道,最关键的一道坎,他们已经成功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