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明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观塘总部的研发中心深处,有一个特殊的区域,门禁森严,独立于其他项目组,甚至连许多公司内部的资深工程师都对其具体研究内容知之甚少。这里,就是林轩亲自布局、并投入了A轮融资中相当一部分“战略预备队”资金的、高度机密的“移动通信技术预研中心”。
如果说mp3和dVd芯片是启明芯当下攻城略地的“主战坦克”,自研EdA“盘古”是锻造更强武器的“超级兵工厂”,那么这个移动通信预研团队,则更像是林轩秘密培养的、旨在颠覆未来战场的“特种部队”和“基因武器库”。
此刻,在这间被服务器低鸣声和示波器微光笼罩的实验室里,气氛既高度紧张,又充满了探索未知的兴奋。团队规模不大,按照林轩“精兵简政”的要求,只有不到二十人。但这二十人,几乎个个都是他动用各种资源、甚至亲自出马才“挖”来的精英。
领军人物是一位名叫“高志明”(Gao Zhiming,虚构)的中年技术专家。他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和摩托罗拉(motorola)的无线通信部门工作多年,深度参与过早期GSm和cdmA技术的研发,在基带算法和通信系统架构方面拥有极深的造诣。林轩当初为了说服他放弃硅谷的高薪和安逸生活、加入前途未卜的启明芯,足足花了三个月时间,数次越洋长谈,最终是林轩对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那如同“上帝视角”般的精准预判,以及“在中国本土打造世界一流移动通信核心技术”的宏大愿景,才最终打动了他。
团队成员也都是精挑细选,有来自欧洲电信巨头(如诺基亚、爱立信)的射频(RF)工程师,有精通信息论和信道编码的博士后,有擅长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和协议栈开发的软件高手,还有几位刚刚从国内外顶尖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天才毕业生。
他们的任务,在1999年末的当下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瞄准即将到来的2.5G(GpRS\/EdGE)乃至3G(wcdmA\/cdmA2000)移动通信时代,进行最核心的基带芯片技术预研和专利布局。
林轩给他们的定位非常清晰:不追求短期内拿出可商用的产品,而是要抢占未来技术的制高点,积累核心Ip,为启明芯在三到五年后全面进军移动芯片这个万亿级市场,储备最关键的“弹药”和“入场券”。
这个时期,全球的移动通信格局正处在一个剧变的前夜。GSm(2G)在全球范围内如日中天,但其数据传输能力(最高仅9.6kbps)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移动信息的需求。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和EdGE(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作为2.5G技术,开始崭露头角,承诺提供数十kbps甚至上百kbps的数据速率,让“手机上网”成为可能。而在更遥远的未来,基于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wcdmA(欧洲主导)和cdmA2000(高通主导)两大3G标准,正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的会议桌上激烈博弈,它们将带来兆比特级别的移动宽带体验,真正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
林轩深知,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整个科技产业最大的浪潮,将围绕着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展开。而这场浪潮的核心驱动力,就是手机中的那颗“心脏”——基带芯片(负责处理通信信号)和应用处理器(负责运行操作系统和应用)。谁能掌握这两项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通(qualm)正是凭借其在cdmA技术上的专利壁垒和芯片优势,即将开启其长达数十年的“专利霸权”之路。
启明芯绝不能错过这个时代!甚至,要凭借林轩的先知先觉,尝试去打破高通的垄断,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因此,移动预研团队的工作,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基带算法攻坚: 高志明亲自带领算法小组,重点研究GpRS\/EdGE的核心技术,如信道编码(卷积码、可能开始接触turbo码的早期概念)、调制解调(GmSK、8pSK)、以及更复杂的wcdmA\/cdmA2000物理层算法(如扩频、RAKE接收、功率控制等)。他们不仅仅是理解标准,更是在林轩的“点拨”下(林轩会直接指出未来标准演进的关键方向和算法优化的重点),尝试进行创新和优化,目标是设计出更高效、更低功耗的算法实现方案,并将其固化为启明芯自己的核心Ip。
射频前端(RFIc)探索: 移动通信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射频前端,即负责接收和发射无线信号的电路。要在低成本的cmoS工艺上,实现支持多频段(GSm就有多个频段)、低噪声、高线性度、低功耗的射频收发器,在当时是一项世界级的技术挑战。团队中的几位射频专家,正在利用先进的仿真工具(可能是是德科技AdS的早期版本),探索各种创新的电路架构,如直接变频(direct conversion)、低中频(Low-IF)等,并开始尝试设计关键的单元电路,如低噪声放大器(LNA)、混频器(mixer)、压控振荡器(Vco)等。林轩甚至“预言”性地指出,未来“全集成cmoS射频收发器”将是主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系统架构与Ip储备: 团队也在进行早期系统架构的探索,思考如何将复杂的基带处理逻辑、射频电路、应用处理器(可能初期只是一个简单的ARm核)、电源管理等功能高效地集成到一颗Soc芯片上。同时,利用A轮融资获得的充裕资金,他们也在积极地进行“战略性狩猎”:
收购关键技术: 赵晴鸢的并购团队(她已经开始组建专门负责技术投资和并购的小组)在林轩的“精确制导”下,成功地以一个相对低廉的价格(数百万美元),收购了一家位于以色列的、濒临破产但拥有一批高质量早期3G物理层核心专利(尤其是在turbo码编译码器实现方面有独到之处)的小型技术公司。这次收购,如同为启明芯未来的3G基带芯片,提前埋下了一颗关键的“技术种子”。
购买\/授权必要工具: 他们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来自安捷伦(Agilent)和罗德与施瓦茨(Rohde & Schwarz)的无线通信信号发生器和分析仪,以及专业的基带算法仿真和验证软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专利布局: 在林轩的亲自指导下(他甚至能“预测”出未来3Gpp标准中的一些关键技术方向),团队开始围绕他们预研的关键技术点,进行广泛的、防御性与进攻性相结合的专利申请。目标是在未来的专利大战中,拥有足够的“弹药库”和谈判筹码。
林轩虽然不能全程参与预研团队的具体工作,但他几乎每周都会抽出半天时间,与高志明和核心成员进行闭门的技术讨论。他常常能提出一些让高志明这位资深专家都感到惊讶和启发的见解。
比如,在讨论wcdmA的RAKE接收机设计时,林轩直接指出了传统多径合并算法在高速移动和复杂干扰环境下的局限性,并“建议”他们研究一下当时还非常冷门的“基于干扰消除的接收机”(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Receiver)技术思路。
又比如,在讨论RFIc架构时,林轩强调要特别关注“数模协同设计”(Analog\/digital co-design),并提出可以利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补偿模拟电路的非理想性,从而降低对模拟器件性能的苛刻要求,实现更低成本和更高集成度的cmoS RF方案。
这些超越时代的“点拨”,如同拨开了层层迷雾,为预研团队指明了最高效、最可能成功的技术路径,大大节省了他们摸索和试错的时间。高志明私下里常常感慨,这位年轻得过分的老板,在无线通信领域的知识储备和前瞻性,简直像个活了几百年的“老妖怪”!
当然,预研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技术的挑战是巨大的,失败和挫折是家常便饭。某个寄予厚望的算法仿真结果不理想,某个新设计的射频电路性能达不到预期,某个收购来的专利被发现存在潜在的法律瑕疵……团队成员们也常常会感到迷茫和压力。
每当这时,林轩总会及时出现,为大家打气。“移动通信芯片是半导体行业皇冠上的明珠,攻克它绝非易事。”他会告诉团队,“我们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铺路。每一次失败,都是在积累宝贵的经验。不要怕犯错,关键是要快速学习,持续迭代!我相信,凭借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启明芯一定能够在这片最广阔、也最激动人心的战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就这样,在启明芯高速发展的喧嚣背景下,这支被命名为“火种”(Kindling)的移动通信预研团队,如同在黑暗中潜行的伏兵,在林轩的秘密指引和重金投入下,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研究着最前沿的技术,布局着最关键的专利。
他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努力,每一次突破,都可能在未来三五年后,转化为启明芯在智能手机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公司挑战高通、联发科等巨头,乃至登顶全球芯片之巅的最重要的“秘密武器”。
这颗移动的“火种”,虽然微弱,却蕴含着足以燎原的潜力。它的燃烧,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持续不断的资源投入。但林轩坚信,这笔投资,将是启明芯所有战略布局中,回报最为丰厚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