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芯与mp3专利联盟(mp3 LA)的法律战争,在美国和德国两个主战场暂时顶住了对方要求初步禁令的凌厉攻势后,并未如某些媒体预测的那样迅速平息,反而陷入了一种更加胶着、也更加耗费资源的“阵地战”状态。双方律师团队围绕着管辖权、证据开示、权利要求解释等程序性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法律费用的账单如同雪片般飞向启明芯的财务部,不断考验着赵晴鸢的资金调度能力和公司的承受极限。
林轩深知,单纯依靠法律层面的防御和拖延,终究不是长久之计。mp3 LA手中掌握的核心专利数量众多,覆盖面广,启明芯的产品或多或少总会触及其保护范围的边缘。要想从根本上打破僵局,甚至赢得这场战争的主动权,必须找到能够直击对方要害的“杀手锏”——足以证明其核心专利无效的、无可辩驳的现有技术(prior Art)证据。
这便是他力主成立并持续投入资源的“技术考古小组”的核心使命。这支由几位背景各异(有前大学图书馆员、有精通多国语言的技术翻译、有擅长信息检索的软件工程师,甚至还有一位对欧洲学术圈人脉颇熟的退休工程师顾问)、但都具备极强信息挖掘和分析能力的成员组成的小团队,如同启明芯派出的“寻宝奇兵”,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针对mp3技术诞生前夜(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相关技术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地毯式搜索。
他们的工作地点,并非在光鲜亮丽的写字楼,而是在启明芯总部一个相对偏僻、堆满了各种旧期刊、会议论文集、缩微胶片阅读器(microfiche Reader)和几台用于访问早期在线数据库(如dialog、puServe)的专用电脑的“资料室”里。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和电子设备运转的微热。
最初的几周,进展寥寥。mp3技术的核心——心理声学模型,借鉴了人耳听觉的掩蔽效应,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声学和生理学研究。但要找到一份公开文献,清晰、完整地描述了与mp3专利(特别是弗劳恩霍夫研究所那几项奠基性专利)权利要求高度重合、且公开日期明确早于其优先权日(通常在1989-1991年之间)的具体技术方案,却如同大海捞针。
“林总,我们把85年到90年所有主流的IEEE期刊、AES(音频工程师协会)会刊、以及IcASSp(国际声学、语音与信号处理会议)的论文都翻遍了,确实有不少关于感知编码、子带编码、变换编码的论文,但要么是理论探讨过于宽泛,要么是具体实现方式与mp3的核心专利点存在明显差异。”负责文献检索的工程师小马,在一个深夜的进度汇报会上,有些沮丧地说道,“欧洲那边的一些非英语期刊和会议,我们也委托了翻译在查,但目前还没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贝尔实验室和法国ccEtt(法国电视传输研究中心,也是mp3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源头)80年代末的内部技术报告呢?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些未曾公开发表的关键信息?”林轩追问道,他记忆中这两个机构当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
“联系了,难度很大。”负责对外联络的退休工程师顾问老刘摇了摇头,“贝尔实验室几经分拆重组,很多早期的档案资料都散失了。ccEtt那边,法国人的保密意识很强,而且很多内部报告都是法语撰写,我们即使拿到,翻译和解读也需要时间,更别说要证明其‘公开性’在法律上的难度了。”
团队的气氛有些沉闷。大家都知道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但面对浩如烟海、真假难辨的历史信息,以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确实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林轩看着大家疲惫而焦虑的脸庞,沉默了片刻。他知道,必须给出更具体、更精准的“导航”,否则这支“考古队”很可能在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回忆着前世看到的一些关于mp3专利历史的零星记述和争议焦点,开始勾勒几个关键的线索:
“第一个方向,继续深挖德国本土的研究。”林轩说道,“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虽然是mp3的主要贡献者,但他们并非凭空创造。重点关注一下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弗劳恩霍夫IIS研究所的依托大学)电子工程系或者声学研究所,有没有一些与‘音频信号的感知冗余度分析’、‘基于听觉模型的自适应量化’相关的博士论文或者研究项目报告?特别是关注一位名叫dieter Seitzer的教授和他学生的研究方向,我隐约记得他好像在更早的时候就做过类似的研究。”(林轩“恰好”记起了这位在mp3技术发展早期起到重要作用,但名气不如其学生brandenburg响亮的教授)
“第二个方向,不要局限于纯粹的音频编码领域。”林轩继续道,“感知编码的原理,在其他领域可能也有应用。比如,图像压缩或者语音编码。去查一查同期(80年代末)的图像处理(如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的前身)或语音编码(如相关的ItU-t标准研究组文件)的文献,看看有没有关于‘基于人类感知特性的数据压缩’的算法描述,特别是涉及到‘频率掩蔽’或‘时域掩蔽’类似概念的。”(他试图引导团队去寻找可能存在的、更底层的、跨领域的prior Art)
“第三个方向,关注一个可能被忽视的组织——欧洲广播联盟(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 EbU)。”林轩抛出了一个更具体的线索,“EbU在80年代末期,为了推动数字音频广播(dAb)标准的制定,组织过多次技术研讨和方案征集。他们的一些内部技术文件或者会议报告,可能包含了一些关于高效率音频编码技术的早期探索,并且这些文件在当时的成员机构内部是共享和公开的。想办法联系EbU的档案部门,或者找到当年参与过dAb标准制定的专家,看看能不能挖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是林轩记忆中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与mp3专利争议相关的事件)
林轩给出的这三个方向,相比之前的“大海捞针”,无疑更加聚焦和具体。虽然他没有直接点出最终的答案,但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为迷失在密林中的考古队,指明了几条最有可能通往宝藏的小径。
团队成员们精神一振,立刻按照林轩指引的新方向,重新分配了任务,开始了新一轮的深度挖掘。
负责德国文献的小组,开始重点联系爱尔兰根大学的图书馆和相关院系,查询dieter Seitzer教授及其学生的历史研究记录。负责跨领域检索的小组,则将关键词扩展到图像和语音编码领域,重新筛选数据库。而负责EbU线索的小组,则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欧洲的合作伙伴、行业协会、甚至是一些退休的广播工程师),去寻找那些可能早已被遗忘的EbU历史档案。
过程依旧充满了艰辛。爱尔兰根大学的早期德语论文获取不易,翻译和理解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跨领域的文献浩如烟海,找到真正相关的“珍珠”如同沙里淘金。而EbU作为一个庞大的国际组织,其历史档案的管理和开放程度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时间一天天过去,进展时好时坏。他们找到了一些Seitzer教授早期的德语论文,其中确实探讨了音频信号的感知特性,但似乎没有直接触及mp3的核心算法。他们在语音编码领域也发现了一些关于掩蔽效应的应用,但与mp3的心理声学模型关联度不够直接。
就在团队再次陷入瓶颈,开始怀疑这些方向是否正确的时候,负责EbU线索的小组,终于传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他们通过一位曾在bbc工作过的退休音频工程师顾问,辗转联系上了当年参与EbU dAb项目的一位关键人物。这位老先生在回忆当年数字音频编码技术选型过程时,无意中提及了一份由ccEtt(法国电视传输研究中心)在1988年底提交给EbU某技术委员会的内部研究报告。这份报告详细描述了一种基于子带编码和心理声学模型的音频压缩方案,其核心思想与后来的mpEG Layer 2甚至Layer 3(mp3)有着惊人的相似度!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先生确认,这份报告当时在EbU的相关成员机构内部是传阅和讨论过的,可以被认定为“公开”!
“找到了!可能真的找到了!”负责该线索的组长激动地向林轩和李志远汇报,“我们正在通过那位老先生的关系,尝试获取这份ccEtt的报告原文!如果内容属实,并且公开日期无误,这绝对是一份能够挑战mp3核心专利新颖性的重磅炸弹!”
虽然报告原文尚未到手,其具体内容和法律效力还有待最终确认,但这无疑是“技术考古”行动开始以来,出现的最有希望的一缕曙光!
林轩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也是一阵激动,但他表面上依旧保持着冷静。“很好!继续跟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到这份报告!同时,其他方向的搜索也不能放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弹药’!”
他知道,这份ccEtt的报告,在前世的mp3专利诉讼中,确实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挑战Fraunhofer部分专利有效性的关键证据之一。现在,历史似乎正在按照他熟悉的轨迹重演。
当然,他也清楚,即使拿到了这份报告,也并不意味着就能立刻赢得专利战。mp3 LA必然会对其“公开性”、“技术相关性”等进行各种法律上的辩驳和挑战。但这无疑将成为启明芯手中最有力的一张王牌,足以在未来的法律对抗和谈判中,彻底扭转不利的局面。
“盘外招”的挖掘,虽然艰辛,但曙光已现。启明芯的法律反击战,即将迎来最关键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