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辰」oS的软件灵魂日渐丰满,「天枢」Soc的硬件心脏即将完成淬炼之际,承载这一切、并最终将其呈现给世人的那个“完美躯体”——启明芯自有品牌的第一代旗舰智能手机,代号「创世」(Genesis)的原型设计工作,也在一个更为隐秘、充满了艺术与科技交融气息的空间里,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这个由林轩亲自督导,并从全球范围内招募或合作了最顶尖工业设计师、结构工程师和材料专家的秘密工业设计工作室,可能并不在启明芯总部或「蜂巢」基地内,而是隐藏在香港或海外某个更具设计氛围、也更利于保密的角落。
这里的负责人,是一位名叫乔纳森·艾维斯的中年英国设计师(此人物为虚构,设定上可能早期在索尼或某欧洲高端设计公司工作,后被林轩理念吸引而加盟启明芯,其命名旨在向苹果设计灵魂致敬)。他以其对极简主义美学的深刻理解、对材质和工艺的极致追求、以及略带偏执的完美主义倾向而着名。
林轩对「创世」手机的工业设计,提出了极其明确、也极其超前的要求:
“我不要任何多余的按键!我不要手写笔!我不要可以拆卸的后盖和电池!” “我要的是一块尽可能大的、覆盖整个正面的、完美的触摸屏!” “我要的是极致简洁的外观,是浑然一体的质感,是拿在手中如同艺术品般的精致和温润!” “它必须看起来、摸起来,都像是来自未来!”
这些要求,在2005年底、功能手机依然是绝对主流、智能手机普遍傻大黑粗、电阻屏+手写笔是标配的时代,听起来简直是“天方谭”!
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追求极致的目标,激发了艾维斯和他领导的这支由全球设计精英组成的团队(可能包含德国的精密结构工程师、日本的材料专家、意大利的美学顾问等)最大的创造潜力。
原型设计的反复迭代
在Id工作室里,摆放着数十款材质、形态、细节各异的「创世」手机原型模型(mockup)。有些是用精密加工的铝合金或不锈钢打造的金属模型,有些是用特殊树脂通过3d打印制作的,还有些是结合了玻璃、陶瓷等新型材料的探索性尝试。
形态的战争: 团队围绕着“简洁”的核心理念,尝试了多种设计方案。最终,两种方案成为主要竞争者:一种是类似于后世iphone 4的“三明治”结构,即前后玻璃面板加金属中框;另一种是更激进的铝合金一体成型(Unibody)设计。林轩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它能带来更极致的整体感和坚固度,但其制造工艺难度和天线设计挑战也更大。
屏幕的抉择: 为了实现“正面全是屏幕”的视觉效果,团队必须将屏幕边框做到当时技术的极限窄度。同时,屏幕本身的尺寸和比例也经过了反复权衡。最终,他们可能选择了一块由夏普或三星提供、当时最顶级的 3.7 英寸或接近 4 英寸、比例接近 16:9 的电容式多点触摸屏,其表面覆盖着特殊强化玻璃——这可能是康宁公司尚未正式命名的大猩猩玻璃(Gorilla Glass)的早期版本,由启明芯战略投资或合作开发。这在当时绝对是“巨屏”!
按键的绝迹: 林轩坚持要将物理按键减到最少。最终的设计可能只保留了侧面的电源键、音量键,以及一个标志性的圆形home键,其设计思路可能借鉴了pioneer播放器的“灵动滚轮”但形态完全不同。(甚至还有更大胆的方案被讨论:完全取消home键,依靠手势操作——这更符合林轩的终极目标,但技术挑战也更大。)
材质与工艺的极致: 为了达到林轩要求的“艺术品级”质感,团队在材质和工艺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尝试了阳极氧化铝的多种颜色和表面处理效果(喷砂、拉丝),研究了玻璃面板的精密打磨和镀膜工艺,甚至探索了陶瓷、液态金属等更前沿的材料应用可能性。目标是让「创世」手机不仅看起来高端,摸起来的手感也要无可挑剔。
工程实现的巨大挑战
美轮美奂的设计蓝图,必须面对冰冷的工程现实。将如此强大的「天枢」Soc、支持全球漫游的多模多频天线、以及一块足够支撑这一切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塞进一个追求极致轻薄、并且大量采用金属和玻璃材质的机身里,其难度可想而知。
结构堆叠的“极限压缩”: 启明芯的结构工程师们,与Id团队紧密合作,利用最先进的3d cAd和仿真工具,对手机内部的每一个元器件布局进行着“微米级”的优化。主板要做多薄?电池要什么形状?摄像头模组如何放置才能不凸起?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权衡和迭代。
散热设计的“冰与火之歌”: 高性能的「天枢」Soc在全速运行时发热量巨大,而追求轻薄和金属\/玻璃材质又不利于散热。散热工程师们必须绞尽脑汁,利用热管、当时可能已出现或由启明芯提前布局的石墨烯散热膜等先进散热技术,并结合软件层面的智能温控策略,确保手机在高负载下不会“发烧”甚至降频。
天线设计的“隐形之舞”: 金属一体成型机身对天线信号有严重的屏蔽作用。射频工程师们必须与结构工程师、Id设计师紧密合作,巧妙地设计天线的位置和形态(也许能看到后世iphone“天线带”设计的早期雏形?),甚至可能需要研发全新的天线调谐技术,以确保手机在各种握持姿势下,都能拥有稳定可靠的信号接收能力,避免“死亡之握”。
这个过程充满了妥协、争吵和反复的失败与尝试。Id设计师抱怨结构工程师破坏了他们的完美曲线,结构工程师抱怨Id设计师不考虑工程实现难度,射频工程师则抱怨金属外壳简直是“信号杀手”……
但最终,在林轩的强力推动和各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款在设计美学、工程实现和用户体验之间达到精妙平衡的「启明·创世」手机原型方案,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
与顶级代工厂的秘密接触
在内部原型设计接近定型的同时,林轩和赵晴鸢也开始秘密接触全球最顶级的电子制造服务商(EmS)。
目标非常明确:只有像富士康、伟创力这样拥有最庞大生产规模、最严格质量控制、最强供应链管理能力、并且愿意投入巨资建立专用、高保密生产线的“代工航母”,才有可能承接「创世」手机这种对工艺精度和量产规模要求都达到极致的订单。
在一次极其私密、可能是在海外某个中立地点举行的会晤中,林轩和赵晴鸢向富士康的最高层——据信可能是郭台铭本人或其核心副手——展示了「创世」手机令人惊艳的设计原型(非功能模型)和「天枢」芯片的强大规格。
“郭先生,”林轩开门见山,“我们启明芯,即将重新定义智能手机。而这部「创世」手机,将是这场革命的起点。它的设计和工艺要求,将是目前业界最高标准。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与我们共同创造历史、并且能够满足我们对质量、产能和保密性最苛刻要求的战略制造伙伴。”
他接着抛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保证未来数年内千万甚至亿级别的订单量、愿意支付更高的代工利润率、甚至考虑在核心零部件采购上进行战略协同……
面对启明芯展现出的强大技术实力、清晰的战略蓝图、以及林轩和赵晴鸢透露出的庞大市场野心,精明如郭台铭,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虽然风险巨大,但一旦成功,富士康将深度绑定一个未来可能比肩甚至超越诺基亚、苹果的超级客户!
经过几轮高度机密的谈判和评估,双方达成了初步的战略合作意向。富士康同意投入巨资,在启明芯指定的地点(据推测可能是中国大陆某个高度保密的园区内),建立专门用于生产「启明·创世」手机的、拥有最高物理和信息安全等级的专属生产线和工程团队!
「启明·创世」手机,这款承载着「北辰」生态系统最终梦想的物理载体,其原型设计已经接近完成,最关键的制造伙伴也已初步锁定。
它如同一柄藏在鞘中的绝世好剑,正在被最顶级的工匠精心打磨。只待「天枢」芯片成功返回,「北辰」oS最终稳定,便可出鞘,以其无与伦比的锋芒和魅力,去征服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