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见陆秀夫真发火了,叹了口气说道:“老兄,你怎么这么死板!难道你觉得明朝真是我们的敌人?”
“当然不是,就在家门口,怎能容忍别人安稳睡觉?明朝的中央军这么强,对我们大宋来说绝非好事。他们虽与皇帝签了协议,谁能保证他们会守约?
我觉得,一旦他们发现我们大宋虚弱,肯定会起歪心。就算他们打败蒙古,对咱们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说到底,蒙古和明朝都不是朋友,若想大宋强大,还得靠自己。”
陆秀夫点点头,同意高君的看法。
不过,他也有些担忧:“要是明朝的中央军在清戈江全军覆没,那我们大宋可就彻底没退路了。”
“依我看,最好的情况是中央军受点小损失,但整体实力不受太大影响,最好是能让咱们的军队从中获利。如此一来,大宋才能得到最大好处。”
高君点头表示认可:“你说得对,我也这么想。不过你开头说错了,我并没有故意希望明朝中央军失败。从头到尾,我没做过任何不利于他们的事。”
“只是他们太蠢了,为图方便走山路,还不提前侦查。这种做法简直是兵家大忌,他们自食其果,怨不得旁人。”
高君轻轻敲了敲桌子,停顿了一下后继续说道:
“这次的战争,我们大宋肯定得参与。我已经向太后报告过了。”
“到时候,会有禁军过来支援。那支十万的大军装备很好,就算仓促应战,也应该是能速胜。”
“我想,我们可以带着几千禁军去救援,把对方的军队解救出来,这样我们立刻就成了他们的大恩人,形势一下就扭转了。”
陆秀夫听完这些计策,忍不住夸赞道:
“高将军真厉害!”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说不定我们的大宋就能在这次战争里崛起!”
“说不定高将军你的名字会流传千古呢!”
高君谦虚地摆摆手说:
“别这么说,我只是受太后嘱托,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路上都在想关于大明的事。”
“正少卿,你记得皇帝和大明签的协议吗?那笔钱可不少。”
“光是给军队的报酬就有两百万两,总金额更是两千万两。”
“对我们大宋来说,这笔钱压力太大了。”
“等我们救出他们的人马后,估计他们就不会再要这笔钱了。”
陆秀夫听完这话,脸上露出笑容,竖起大拇指说:
“真是一个妙计!”
“既削弱了蒙古军的实力,又收服了大明军,还壮大了我们自己的力量。”
“我们现在就在岳家村。”
“难道这是岳将军显灵了吗?”
高君冷笑着回答:
“等我办完这件事,恐怕岳飞的功劳都要比我差几分了。”
陆秀夫点头附和,对高君的计划非常钦佩。
高君接着吩咐:
“为了赶时间,朝廷的禁军已经先行出发。”
“等到大明军和蒙古军交战时,我们的禁军应该也能赶到。”
“我现在要去翻山过去和他们会合。”
“你带三百禁军跟着大明军,别让他们看出破绽。”
两人商量好后,高君马上出发。
一场三方大战即将开始。
此时的大明军基本已上了山。
陆秀夫带着三百禁军紧跟其后上山。
这座山叫阴山,是清戈江通往临安的捷径。
这阴山平日里倒是个热闹地方,不少江湖人往来南北都要路过这,算得上是条热闹的山道。
大家伙儿这么选,是因为这地方既是条要道,经过时还能顺便祭拜一下埋在这的岳飞。不过呢,这山道对普通行人来说够宽敞,可对于大军来说,就显得窄了些。
朱雄英下令让中央军进山后,中央军们挥舞刀剑,把路两边的小树都砍了,硬生生开出一条十几米宽的大道。这叫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是这么个理儿。
走在后头的陆秀夫瞧见这宽得惊人的大道,心里直嘀咕:这些中央军还真是勇猛!大明朝是不是到处都是这种莽汉?打仗的时候难道都不用计谋,也不远程射击吗?就是两队人马一见面,直接冲上去肉搏,看谁的铠甲结实?回想起来,确实挺像这么回事。
陆秀夫心想,大明朝估计没多少计谋可用,不然也不会做出这种笨拙的事。看来前面的中央军应该是下山了,可能已经跟蒙古的贺冲打起来了。有好戏看了!
岳家村后的阴山不高,原本只是条南北通路。如今经中央军拓宽后,行军速度快了不少。
等陆秀夫带着三百禁军爬上山顶时,前面的中央军已有部分开始下山。只是人数太多,前头的部队下去了,后面的大部队还在陆秀夫不远处的山顶上。
成千上万人的队伍从山顶蜿蜒而下,直达山脚,阳光照在红盔红甲上,宛如一条巨大的红色长龙,壮观得很。
“这大明皇帝真是蠢!”陆秀夫感慨。
在他眼里,中央军太笨,完全不侦察敌情,就这么直愣愣往前冲。前方贺冲带着三万骑兵等着呢,他们居然毫无察觉。要是蒙古人有耐性,等中央军半数走出山谷时突袭,那简直是场灾难。
首先,中央军翻过这座大山,已经筋疲力尽,再遭袭击,那就更惨了。
嗯哼,蒙古骑兵养精蓄锐,双方一交手,实力立刻分出高下。
再说中央军后头的队伍还困在深山里,要是蒙古军发起攻击,他们就只剩五万人了。
五万对三万,中央军在人数上没了优势。
最关键的是,主力刚从山路上下来,根本来不及布防。一旦受袭,必定大乱。这时候退也不是,进也不是,很快就会崩盘。
唉!
越想越觉得明军指挥不当。
首先不该选这条岳家村的路。
就算上了山,也能派侦察兵下去探查,只要有点马,就能知道下面不远处有蒙古骑兵。
得知敌情后撤退就行,哪来这么多麻烦。
可现在看中央军这样子,显然是不知道下面有蒙古骑兵。
可惜!
不管怎么说,中央军也是汉人,眼看他们陷入险境,陆秀夫心里总觉别扭。
不能再等了!
见此情形,陆秀夫也急得不行。
在这山上什么也做不了,等会蒙古骑兵冲上来,他也只能干瞪眼。
看来得赶紧救明军,也去帮一把!
前面的路全被堵住,下不去。
找了半天,陆秀夫找到一条小道,对几万大军来说太窄,但对他那几百人正合适。
一路猛跑,陆秀夫带着三百人迅速下山。
走到山脚时,正好远远看见高君的部队。
黑衣黑甲,藏在山脚,离得远了还真看不见。
这是大宋禁军里的黑云都,最后的底牌了。
见到黑云都,陆秀夫赶忙与高君会合。
第一眼看到这支军队,陆秀夫没感慨其强,而是惊讶数量,居然这么多。
“高将军,这支黑云都怕不止五千人吧!”
“临安现在就剩几千人了,你是不是把所有禁军都带来了?”
陆秀夫完全被高将军的举动惊到了。
在岳家村时,高将军只说太后给了他几千人马。
当时陆秀夫手上也就只有一两千中央军。毕竟临安城里的禁军原本就只有六七千人。
让出这一两千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如今高将军居然把临安所有部队都带出来了。
这样一来,临安岂不是成了一座空城?
这时候,五千黑云全都离开了,只要随便来支蒙古军队溜达到临安,就能直接抓走皇帝。
要是皇帝都没了,那咱们还打什么仗?
陆秀夫看出了这一点,高将军同样也明白。
陆秀夫说完这话后,高将军沉默了。
因为把黑云全带出来根本不是他的本意。
“信任、决心!”高将军突然蹦出四个字。
“这是太后对我的信任,朝廷商议后一致认为这个计划很好,按计划行事,咱们大宋这次就能翻身。”
“大家都晓得把临安禁卫全调走很冒险,但如今朝里确实没兵可用,这也是无奈之举。”
“说实话,我也舍不得这样。”
高将军从怀里拿出一封信。
“这些黑云都是太后派来的。”
“我刚下山就碰上了他们。”
“太后说了,黑云的到来表明她决心为大宋崛起倾尽全力。”
(王李)
“不过,咱们得速战速决,尽快办完这的事,快点把黑云送回去。”
陆秀夫点点头。
“我懂了!”
“那么,大战要开始了?”
因为他们俩是从小路下去的,离中央军下山的地方还有段距离。
具体情形看不太清,只能远远看见几个小黑点。
高将军一直都在观察中央军的情况。
“我刚得到消息,贺冲的大军就在五里外。”
“我现在都能感觉到骑兵踏地的震动。”
“我觉得他们肯定也在暗中盯着,等着最佳时机。”
“一旦中央军下山一半,贺冲肯定会发起进攻。”
不过,蒙古真正的主力部队已被伯颜带走。
其实蒙古的核心兵力也就不到二十万。
让人震惊的是,当年的蒙古帝国靠这十几万大军就横扫世界。
后世有不少人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当时全世界的国家都在走下坡路,整体实力都在衰退。恰好,蒙古帝国在这时达到了鼎盛时期,相当于占了便宜。
十几万大军竟然敢挑战整个世界,这也表明了当时的蒙古骑兵有多强。
此时的蒙古骑兵接连获胜,在大军里有不少投降过来的中央军。战斗时,通常会让投降的军队冲在最前面当炮灰,而核心的蒙古骑兵则留在后方找机会。正因为如此,这些精锐部队的伤亡一直很少。
贺冲那三万骑兵,并非全是真正的蒙古骑兵。这三万人大致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诸千户,约五千人,都是正宗的草原骑兵。以前草原上有无数部落互相攻打,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把旧部落打散重组为一个个千户。
这样做既能防止内部纷争,又能增强军队凝聚力。成吉思汗靠这些千户军队建立了当时最强大的帝国。
第二部分叫怯薛军,主要是早期加入蒙古的外族人。不管是汉人还是高丽人都能加入,只要被认可就能成为蒙古的一员。
设置怯薛军的原因是蒙古皇室不太信任自己的本部军队,怯薛军就起到了制衡的作用,有点像外戚势力。
再往后是八都鲁和质子军,也就是炮灰部队了。三万大军里有两万多都是炮灰,所以这支骑兵和蒙古真正的主力相比还是有些差距。
最后还有一支十万的大军,由仆散安贞和完颜合达带领。他们原本是金国大将,投奔蒙古后成了重要将领。但他们指挥的十万大军大多是步兵,对蒙古骑兵构不成威胁。
而且他们的后勤完全掌握在蒙古人手里,要是军队有任何不听指挥的行为,马上就会被切断粮草,十万大军就会活活饿死。
这俩前金国的大将,现在给蒙古人当小弟,连点尊严都没了。
贺冲一声令下,十万大军慢慢围上来了,把所有能突围的路都堵死了。
蒙古人一看突然冒出这么支队伍,也慌了,急忙调兵,想把这支军队全灭在这。
黑云都里的两人正在仔细研究地图,听到情报后也惊出一身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