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计九万八千人,其中包括武器盔甲九万五千套、强弓两万张、战马一万匹。”朱雄英点点头,今天的战斗还算顺利。
所有事情都按朱雄英的计划发展,和他预想的差不多。不过他也没因此放松警惕。
蒙古帝国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帝国,绝非易事。尤其是现在正处于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要想战胜它也需要费一番心思。
今天的战斗这么顺利,其实是朱雄英知道的,因为蒙古军太过轻敌导致的。
对于突然出现的某国军队,蒙古方面不了解具体情况,错误判断了它的实力,这才出现了这种局面。今天面对三万蒙古骑兵,要是对方知道某国军队的真实实力,就不会这么轻松了。
骑兵的特点就是快进快出,如果知道某国军队的实力,蒙古骑兵绝不会正面交锋,也不会靠得太近。
那些蒙古骑兵只要看到某国军队来了,直接逃就行,毕竟某国军队是步兵,追不上他们。
再说了,当时的地形也不利。如果不是某国军队背后靠着大山,也不会赢得这么轻松。
要是双方在大平原上决战,蒙古骑兵完全可以不断冲锋。只要某国军队不能在一拨火炮攻击中全歼蒙古骑兵,蒙古骑兵就能冲进某国军队阵营里。
而且当时蒙古骑兵中有五千名重骑兵。一旦发起冲击,就算某国军队也挡不住。某国武器在重甲面前威力会大大减弱。
当然,这都是假设。当时某国军队背靠大山,蒙古骑兵没法发起冲击,因为一旦冲击就会撞到后面的山上。
所以蒙古骑兵见到某国火炮威力时,选择转身撤退。营地里还有不少辎重物资。
几个兵营里存着约十万中央军三十天的口粮,还有很多战马吃的普通草料和高级饲料,自然也有不少配套的马车。
这些东西可不是小数目,单是这些粮食就够一个小国家头疼的了。
但现在某国军队的基本粮食由大宋提供,多余粮食只能运回大明。
而且现在的蒙古降兵跟着也得消耗粮食。
这军营里,还堆了不少衣服、被子、帐篷什么的,都是行军时用的。对中央军来说,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但带回大明给老百姓还能派上用场。
这里面的辎重,好多都是全新的,换成银子的话,可不是个小数目!
接着就是各种武器和配件了,比如弓箭的箭头箭杆、刀剑的枪头枪杆,还有盾牌之类。
还有些不太重要的,像火油、木板之类的。
巧的是,中央军刚进兵营,就有几支运粮的队伍来,人和粮食全被俘了。
清理完兵营,战场才算彻底打扫干净。总的来说,收获还不错,但大多是实物。
至于那些投降的蒙古兵,都是能打的壮汉,朱雄英不打算用他们,毕竟外族人靠不住。
十万蒙古降兵不是小数目,朱雄英想着把他们带到大明挖矿修路。
在碧血剑那个世界得了些人口,现在大明最缺的是粮食和资源。
这次战斗还缴获了不少铁器,不过这些刀剑和配件对中央军来说没太大用,因为他们主要用火器。可大明正在搞建设,需要大量熟铁,这些刀剑正好能用来炼铁。
盔甲的话,改良一下应该也能用。普通铠甲对付流矢还可以,特制皮甲里有丝线网,箭矢力道不足的话,丝线就能缠住箭头不让它继续深入。
但在中央军面前,这些皮甲就没用了,只有新型铠甲才能挡住他们的进攻。
忙活完蒙古兵营后天也黑了,中央军就在营里住了下来。
跟常茂商量后,决定放弃去健康的想法,直接北上,过了长江直奔文州府。
这个大宋的世界,朱雄英有个大优势——史书。
大宋的事在大明的史书里都有记载,关于大宋与蒙古交战的记录特别多。
就连蒙古军队的数量、部署,每条进军路线和粮仓的具体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
在之前那些世界里,朱雄英只能靠模模糊糊的记忆行动!可在大宋的世界里,敌人的一举一动在他眼前都明明白白。
可惜的是,这里并不是真正的宋朝,而是武侠背景里的宋朝。
很多大事里都有武林高手掺和,一些细节和真实历史不太一样。
朱雄英和常茂仔细核对后发现,从大方向看,蒙古大军跟史书上写的差不多。
他们连夜审问了几个蒙古俘虏,互相验证信息,确定了个大概时间线。
在史书里找到附近几个蒙古粮仓的准确位置,那些被俘的降兵也没藏着掖着,把所有情况都说了出来。
这些位置和史书记载完全一致。
在清戈江后方靠近长江的地方有几个蒙古粮仓。
这些粮仓原本是为了给十三万蒙古大军提供补给的,总共有足够十三万人吃三年的粮食。
对明朝来说,粮食才是最要紧的东西。要是粮食充足,朱雄英甚至能在神雕侠侣的世界里迁徙大量人口过去。
其实现在的宋朝,也就是江南那一小块地方,整个北方都已经成了蒙古的地盘。
要是打败蒙古帝国,就能得到一个超级大国。
到时人口可能达到十几亿。只要能全都迁过去,就能大大加快明朝工业化进程。
关键是粮食问题,这么多人过去,粮食消耗也是个大难题。
短期内,朱雄英也不打算和蒙古帝国正面决战。
得等这次协议谈完再说。
通常情况下,军队的粮仓会设在交通要道上,古代运粮成本很高。
如果粮仓位置交通方便,辐射范围就广,军队活动空间也大。
但粮仓位置太好找又容易被敌人攻击。
所以粮仓还得有隐蔽性,不让敌人轻易摸清具体位置。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古代不少粮仓都设在偏远地方,大多数时候放在小城镇,甚至一些小村庄里……小村庄足够隐蔽,又能保证交通便利。
那些蒙古军的粮仓也在几个小城镇里,只是位置不算特别偏僻。
对蒙古大军来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要给清戈江附近的大军供粮,粮仓就必须在长江南岸,没法做到多隐秘。
或许当时蒙古人也觉得,南宋朝廷没本事攻打他们的粮仓,所以就放心把粮仓放在清戈江后方,连守军都没派多少。
休息了一晚后,这支军队立刻绕过清戈江,直奔后面的几处粮仓。
几乎没费什么劲,拿下三个城镇后,总共收粮一百万石,换算下来大概是一亿斤。
对大明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能养活更多的人。
在朱雄英看来,攻下这个粮仓的收获比击败蒙古十三万大军还要多。
解决了这三处粮仓后,朱雄英果断放弃攻打健康的想法,转向北方。
他打算渡过长江,去江南另一边的文州府,那里是蒙古军在中原最大的粮仓所在地。
一旦拿下文州府,建康城附近的二十七万大军就会崩溃,建康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至于建康的安全问题,现在这十三万蒙古军已经被消灭,建康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
古代这些城池,要是想靠人海战术攻城,根本不可能。
一座坚固的城墙,对步兵来说就像不可逾越的天堑。
很多人以为后世太祖皇帝治下的城墙就不管用了,其实不然,大宋的城墙更厉害。像电视剧里那种爬墙攻城,完全是天方夜谭。
那样的攻城方式,几千人就能守住一座大城。
攻城有多难?看看襄阳城就知道了,前后打了几十年才破。
古代攻城大多是以年为单位。
当初明朝开国时,跟陈友谅的大战……
朱文忠带着两万人守住了洪都城一个月,直到洪武皇帝赶到。这样的守城故事在华夏历史上多得是,但攻城一方通常损失巨大。
现在蒙古大军损兵十三万,造炮工匠也在忽必烈手里,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攻下建康城。
朱雄英一路势如破竹,清戈江附近几乎全被蒙古占据,不过每个县城驻军不多,仅够维持治安。遇到中央军后,这些县城毫无作用,中央军一到,所有县城便投降。
清戈江附近的十三万蒙古大军被中央军击败的消息传开后,周边小县城都知道大宋这边有了强大力量。
这些小县城哪敢反抗?甚至有些县城还没等中央军到达,就已经派兵迎接了。
南方汉人本就反感蒙古,现在看到朝廷大军崛起,纷纷联合起来,趁蒙古县令还没反应时,杀死他们并打开城门投靠中央军。
得知蒙古军队被驱逐的消息后,长江沿岸县城都欢欣鼓舞。这么强大的中央军,13万蒙古大军刚接触就全军覆没。各地开始流传中央军是天上神仙派来的说法。
中央军目前已有十万兵力,想渡过长江并不容易,因为这里根本没有桥。在中原大地的长江和黄河上都没有桥梁,这使得渡江更加困难。
所有这些桥都没那种现代大墩子的桥。古代技术完全搞不定。
黄河上有种半固定的浮桥,小学课本里捞铁牛说的就是这桥。那时候弄些超大的铁牛放河里当桥墩,再用铁牛绑锁链固定浮桥。只要铁牛够多,就能搭出好走的浮桥。
可长江上从没这种桥,长江水流太急,这种半固定的浮球完全不行。历史上长江一直是道难过的天险,那时技术真过不了江。
到了大宋时,想过长江基本就两条路:
一是搭临时浮桥,但也得大船配合,准备挺多。
二是坐大船过江,这最稳也最方便。长江本来就有渔民,全征用渔船也能轻松渡江。
但朱雄英安排后发现不顺利。长江附近没几艘船了,好多渔民连船都没了,偶有的一两艘也特小。
这是之前蒙军跟宋军打时抢了不少民船,加上宋方水军也损失惨重。
现在中央军有十万人,要过江得很多大船。得想办法。
朱雄英赶紧把常茂找来商量。
中央军里现在人大多很累。自从进这世界不是赶路就是打仗,几乎没休息。
虽然没阴山那会激烈,但长期奔波大家都累坏了。
大军到长江边后,朱雄英马上让常茂找船,自己带人上山砍树造船。
十万大军分四组轮班。
当然现砍树造不出什么大船。
这么多兵帮忙的话,做个临时渡河的小船也不是难事,就是得多花点时间。要是常茂那边能找到大船就更好了。
现在朱雄英不能确定常茂一定能搞到船,所以砍树做备用还是必要的。
这一仗打败了蒙古大军后,也缴获了不少战马。常茂带一部分战马去附近几个镇转了转就回来了。
朱雄英也不想在这耗太久,要是周围没船,就得另想办法。看到常茂回来,赶紧出去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