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东瀛,目前处于战乱时代,境内多山,但是一直受儒家思想影响,但是这个地方的人有小礼而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但是这个民族整体而言慕强心里比较严重,所以一旦打服了他们,通知起来就会比较简单,针对他们必须坚持铁血政策,而且是持续的铁血政策。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男人全部杀掉,留下女性传宗接代,扩大汉人种族。如果你们选择这个地方就藩,就必须准备双手沾满鲜血。”
周王和唐王在崇祯身上感受到了强烈的杀心,话语间充满了浓浓的血腥味。
“这里就朝鲜,山多平地少,但是这个地方,也就是茂山,具有高品质的铁矿,这里的人比较认可我大明,可以准不改造,不许多久,五十年之内就可以实现全部的汉化。汉代时候就是我们汉人老祖宗的地盘波浪郡,所以可见镇抚结合。朝鲜这个民族有认野爹的传统,谁强谁就是他爹。”
朝鲜,崇祯本来是准备留给自己儿子的地方,但是目光看见九龙江平原,决定将来还是把自己儿子放到那里。
“这是是罗娑(suo)斯(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大多数地方都是沙漠戈壁,终年少雨,但是这几片沿海的地方适宜耕种,但是盛产高品质的铁矿。罗娑斯旁边这个是新瑟兰第亚,朕给它改个名字教新西兰,这里农业条件特别的好,还特别是和牛羊的养殖,是个好地方。”
“你们看看你们要选择哪里?你们回去好好想想,考虑一下,明天定下来,告诉朕!”
“陛下,小王不必回去商量,现在就决定小王按照陛下的旨意,移藩海外。”
唐王起身对着皇帝鞠躬行礼说道:
“小王对海外不懂,就请陛下给小王指定一个就藩的地方!”
唐王的脑子好使呀,承了皇帝的情,还能落个好地方。
为了推动藩王移藩海外,第一批的藩王必须有足够好的地方,否则该政策就很难推行下去。
“小王也是也是这个想法,小王也想去海外展一展手脚,为我大明开疆拓土!”
周王马上就明白了唐王的想法,立马跟上表态。
移藩是肯定的了,谁不想当个国王呀?
现在就是抢先下手,弄个好地方再说。
“好,朕建议你们二位,选择这里。”
崇祯指着渤泥国(马来西亚加上部分印度尼西亚领土):
“这里适宜种植,还有好多的矿产资源,木材丰富,一年三熟,将来海洋贸易,这里将会是世界贸易的枢纽地区。”
“陛下,可这里是渤泥国呀,一直和我大明友好,没有特别合适的理由出兵呀!”
唐王在被自己的爷爷,也就是上一任的唐王关押的十六年期间,苦读各种书籍,知道一些。
“也是哈,朕想想------”
“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在那里走失一个士兵,大明现在要找回来,不是应该的吗?”
不等崇祯说完,张嫣就说出了一个理由。
“娘娘,那是二百多年的事情了,还有当时渤泥国的国王可是跟船到达南京觐见成祖皇帝,最后还葬在了南京。”
唐王觉得这个享受着皇太后待遇的前皇后真是离谱。
“哦~这样呀,前日皇帝和本宫说,他梦见太祖爷,太祖爷说他老人家喜欢渤泥国这个地方,让陛下打下来。”
张嫣一本正经的说道:
“大明以孝立国,既然得到太祖爷的启示,陛下就要完成太祖爷的意愿,否则就是不孝。”
“皇帝和二位王爷这么做,都是对祖宗的一片孝心的体现呀!”
“对对对,就是这样,都是太祖爷让朕这么做的,谁要是不信,朕就送他们去太祖爷那里验证一下!”
崇祯觉得自己还是很孝顺的。
“小王全听陛下安排,我俩就移藩渤泥国!”
周王和唐王对视一眼,起身行礼。
第二天早上,众位藩王早早的来到养心殿。
“启禀各位大王,陛下和娘娘正在商议事情,请各位大王稍等片刻!”
王承恩见皇帝和娘娘还没有到,就对着各位藩王说道。
昨晚交流的比较深入,崇祯觉得自己今天有点腰酸。
扶着腰,崇祯搂着张嫣,问道:
“为啥我这么累,腰都直不起了,你怎么反而更加精神呢?”
“因为经常浇水施肥的土地,植物长的都比较茂盛呗!”
张嫣张口就来,果然很有二十一世纪少妇的风范。
“那我也应该是神清气爽才对呀!”
“你看田里干活的人,都是经过浇水施肥的时候累弯了腰,然后才能有收货的喜悦!”
“好像说的很有道理,来,波一个~”
在众人喝完二杯茶的时候,崇祯走了进来。
“参见陛下!”
众人看见崇祯进来,连忙起身行礼。
“免礼!都是自家人,都不要多礼!”
挥一挥手,王承恩打开世界舆图。
“朕昨日思虑良久,深觉自己德行不足,才致各位藩王府库空虚。所以朕决定改变一下目前的藩王规制。”
“众位请看,这个是科学院最新制作的世界舆图,我大明之外,外面还有广阔的田地。目前各个藩王府库空虚,长此下去,朕心不忍,所以决定给你们一个充盈府库的机会,那就是移藩海外。其二就是放开宗室人员不得入仕的规制。”
崇祯觉得这二个措施,不会遭到藩王的抵制,至少绝大多数藩王不会抵制,能为君谁愿做臣呀。
“目前朝廷空虚,无力供养宗室所耗。即使是勉强支撑,那么十年后呢?三十年后呢?”
“万历二十三年,皇室人口已经增加到了十五万七千人,万历三十二年,皇室人口达到二十一万三千人,天启元年不包含最底层的,皇室人口已经达到了二十六万七千余人。洪武年间,每年皇室的开支还比较小,到了万历晚期,皇室每年的开支已经超过了朝廷总支出的一半以上。万历三十年,总是支出达到一千五百二十六万两,而当年朝廷总支出为二千八百八十五万两。诸位王爷算算,十年后这个支出会变成多少?朝廷是否能够支撑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