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政分开,军政直接向皇帝负责,地方政务向政务院负责。政务院向皇帝负责。”
“现有的地方总兵转变为军分区司令。对应集团军司令军衔,司令以下的级别分为军师团营连,军区下设若干集团军,集团军司令为少将将军衔,军衔不再对应文官的品级,双方互不隶属。”
“另外,成立立法委员会,专门负责各项法律的起草,修正。起草的律法经过委员会讨论后,交由皇帝裁决,立法委员会对皇帝负责。”
“政务院总理、立法委员会主席、纪律监察委员会主席、会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法院院长都是正一品。科学院院长享受正一品待遇。”
“众臣工,可有异议?”
崇祯说完,询问殿内的众人。
“陛下,遵化之战前,您取消内阁和六科给事中的圣旨封驳权,现在战时已经结束了,是不是要恢复封驳权?”
兵科给事中石绍敏站了出来说道。
“取消封驳权是战时的临时举措,当然要恢复内阁和六科给事中的封驳权。但是目前正处于战争状态,所以等到和平之后再恢复。”
“现在是讨论朕的改组计划,不要说起他的事情!”
取消?朕马上就会取消六科给事中的这个机构。崇祯在心里笑道。
以后没有内阁和六科给事中了,封驳权自然就没有了。
“陛下,军政分开,臣赞成!但是成立教育部不是多次一举吗?现在不就有礼部负责教学事宜吗?”
“现在的教育有问题,只有儒学。朕建立教育部就是要在全国推行科学教育,要综合提高大明的科技水平!”
“陛下,自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就一直是朝廷取士的不二选择,陛下怎么可以改变国之根本,您这是取乱之道?奇计淫巧岂可登堂入室?”
大明的言官还是敢于怼皇帝的。
“这次遵化辽东大捷的将士们即将回朝,你和他们去说说什么是奇计淫巧吧!”
“你的国之根本,这么多年了,可曾取得如此之大胜?”
皇帝坐在正上方的龙椅上,预期平淡的说道:
皇权不下乡?这次皇帝就要把收伸到乡镇里面,打破一直以来皇权不下乡的状态。
“关于农村农业部的规划及职责,朕还有一句话要说:县以下的乡镇,全部从吏改为官,朕称之为乡长或镇长,由朝廷取士予以充任,定为正九品;还有就是改村庄的里正为村长,由村民自己选择之后,报乡县主观批准!”
“还有一点是六科给事中变更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朕称之为皇帝办公厅;通政司改为政务院的办事机构,叫做政务院办公厅。”
“这个事情,朕思虑了很久,你们理解要执行,不理解就在执行者理解。关于新成立的各部主官从理解这个政策的人优先选择。毕竟能够理解的人,执行起来,效率会更高。”
“你们有没有异议?如果没有异议就责成内阁和六部会同督察院大理寺一起商议出具体的规制,提报给朕裁决。”
除了改变科举取士的具体细节之外,其他人都不太关心组织架构的调整,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在其中拿到一个比较好的位子。
几个想张嘴提出异议的人马上闭上了嘴。尼玛,主官从理解的人之中选择,你来告诉我改不理解还是该不理解?
部门多了,级别待遇也就上去了,想想那个位置,自己瞬间就理解皇帝的深谋远虑吧。
内阁和六科给事中这下都成了历史了。
“还有一件事,就是取消闻风奏事。”
明朝廷的一个特点就是闻风奏事,就是没有任何证据和线索,就凭借自己听来的小道消息就可以参劾朝臣。这也是中后期,言官的势力做大的一个原因,上喷皇帝,下喷群臣。强如九千岁的魏忠贤都被言官骂的体无完肤。
“陛下,闻风奏事是太祖洪武皇帝亲手所立,万不可废。陛下此行,堵塞言路、实为取乱之道!”
“陛下,当初太祖就是依闻风奏事废了胡惟庸和丞相之制,陛下岂可说废就废?”
“陛下,你如此行径,就是昏君之为!”
一大群言官跳了出来。
“朕知道这个是太祖爷亲自定下的规矩,但是前几天也是太祖爷亲自告诉朕的,时世异也,规矩也要按跟着改变!”
“如果你们不相信,朕可以送你们去太祖爷那里,你们亲自去问问太祖爷!”
“陛下,莫不要假辞于太祖爷,此乃鬼神之说。陛下如此编排太祖,就不怕天降惩罚吗?”
“朕哪里编排太祖爷了?太祖爷是朕的老祖宗,当然会告诉朕了!你咋知道太祖爷没有告诉朕?”
“陛下,你如此随意的变更朝廷规制,那么后世之君也按照陛下如此的做法,岂不是永远也国无宁日了?”
“后世之君,就应该按照时势的变化而加以改变,一成不变就是治国之道?”
崇祯觉得这帮言官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和利用价值:
“一千多年以前,商鞅就说过: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西汉时期,就知道: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你们是不是越活越回去了?还不如千年前的古人?”
“不要动不动就拿太祖的帽子和祖制来压朕,那是朕的老祖宗,又不是你的祖宗;那是朕的祖制,又不是你家祖制。是朕了解自己的祖宗还是你了解朕的祖宗?”
崇祯看到温体仁想起了直道的事情,说道:
“你们尽快商议好细则,温阁老,因为战事暂停的北京到天津的直道,可以恢复开工了。之前说的各项补助,也要尽快发放到工人手里。”
“朕之前交代工部关于建立大名英雄纪念碑的事情,需要加快进度!这都快半年了!”
崇祯想起了一些人,说道:
“召袁应泰、陈奇瑜、茅元仪、李之藻、冯梦龙、凌蒙初、张岱、陆云龙、徐尔一、王在晋、祖大寿、郑芝龙、孙传庭进京!”
下朝之后,崇祯回到养心殿,叫来东方不败:
“这是朕的手谕,你亲自直接去遵化交给卢象升和曹变蛟,让他俩按照信里的指示做。”
“另外安排人把刘兴祚叫过来。”
遵化相聚北京不过三百多里,
方正化拿着皇帝的亲笔密信,带着十来人的护卫队,六百里加急直奔遵化而去。
“卢军门、曹军门,这是皇爷让我交给你们二位的亲笔信。皇爷交代了让你们按照信中内容执行。”
方正化的到来,卢象升和曹变蛟都不需要辨别信件的真伪,直接打开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