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之后,李定国感觉似乎不一样了。
以前虽然他也是最高军政长官,但是跟属下相处的时候比较随意,但是现在,即便他不在乎,但是属下看自己的眼神却不一样了。
尤其是现在大华朝廷里,空空荡荡,内阁只有覃俊毅一人,按照李定国的规划,内阁应该有七名大学士,其中皇极殿大学士为首辅,中极殿、建极殿为左右次辅!剩余四位为辅政大学士!
还有十部主官,都是空缺,李定国感到头大,朝廷里人太少了。
主要是之前都是自己一言而决,而且之前地盘很小,即便打下南域三省之后,中基层官员也都是原本掸国留任的!现在自己新打下的地盘除了各省总督和军队,其他行政官员几乎都是满清官员留任。
这不正常……
但是淘汰那些旧官需要一个过程,开科取士就是为了替代那些基层官员的,但是地盘大了,高层必须要建立起来,现在人太少了……
现在李定国之所以依靠很少的人就可以维持,主要是因为没有涉及到赋税,外交,以及改革!
李定国不缺钱是因为掠夺,但是一旦局势稳定下来,那就涉及到收税,一个不收税的政权是不可能持久的,李自成一直号称闯王来了不纳粮,但是军队要发饷,官员要俸禄,这些钱从哪里来,在这个时代,农税能占据一个王朝的八成以上,取消农业税,那势必要从其他地方补偿!
怎么补偿?李自成使用的是‘追赃助饷’,说白了,就是抢劫富户和勋贵,但是这种买卖都是一次性的!而且不管李定国喜不喜欢士绅,这个时代的统治基础就是士绅,而且知识分子九成出自士绅阶层。
可以拉一派,打一派!也可以扶持几个派别互相制衡,但是想要长治久安,不可能得罪所有士绅……
李定国召开了第一次朝会,科举解决不了朝堂空缺的问题。
就算能选取一些士子,也需要在基层锻炼几年才能进入庙堂!
朝堂里,李定国不可能用那些满清降官!所以,只有一个办法,征召民间大明遗民,能成为大明遗民,起码都是大明官员,而且官位不低!
大华王朝第一次朝会,在次日早上九点开始。
对于这个时间,汪国泰他们很是不满,其他朝代,早朝都是五更,也就是从五点到七点!七点半就被称为‘晚朝’了!
但是李定国规定,早朝从九点开始,正常延续到11点结束!而且一周一次,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最多不超过三次。
这让几位大臣都颇为不满,认为大华王朝才刚开始,李定国就开始怠政了!
但是李定国很强势,他听多了早九晚五,也知道九九六,大学时候上早八都是折磨!让他每天五点上早朝,那做这个皇帝还有什么意义?
好在大华王朝朝廷现在满打满算文臣也就四五个,高级武将七八个!
武将是平日不需要上朝,也对李定国言听计从,就靠那几个文臣,根本掀不起风浪,所以大华王朝的早朝就这样规定了下来。
坐在御座上,李定国看着下面的五个人……
最前面是覃俊毅,那是李定国最早的幕僚,后来封王之后就是王府长史,现在是内阁唯一的成员!
下面是户部林大川,兵部张九如,礼部汪国泰,吏部秦臻堂!
“各位,朕准备从民间征召大明遗臣填充朝堂,你们有没有推荐的,可以报上名单,朕派人去寻找!”
覃俊毅低眉俯首,他一直是李定国的人,对明廷不太熟悉,所以根本没什么可以推荐的人。
林大川站起来:“陛下,臣推荐林增志,崇祯元年进士,历经崇祯,弘光,隆武三朝……曾任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如今在闽省出家为僧!臣请征召林增志!”
“好,记下!”
李定国身后是晋王府老人秦国誉,因为李定国不喜欢太监,所以废除了太监,启用的是以前晋王府的侍从,征战多年,当年的王府老人其实不多了。
秦国誉就是其中的幸存者,此时作为李定国的书记官,负责记录朝廷上百官议政的细则!
“还有没有?”
李定国也在思考,但凡他能记起来的,都绝对是绝世大才,跟顾炎武、黄宗羲合称清初三先生的还有一人,就是王夫之。
还有一个唐甄,不过唐甄比其他三人要年轻很多,想到这里,李定国开口:“诸位可认识王夫之和唐甄?”
汪国泰一愣:“老陈知道王夫之,据闻清军南下时,他在家乡起兵抗清!永历先帝称帝时,王夫之曾经担任行人司行人,后先帝南狩之后,回乡避世!王夫之是湖广衡阳人!”
李定国大喜,衡阳在湖广啊,那是自己治下,可以立刻派人去征召。
王夫之也是大牛,反对程朱理学,代表作是《读通鉴论》!他反专制,提倡均天下,提出“理势合一”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反对“复古论历史观”和“循环论历史观”。
只这一点,王夫之在整个华夏古代都是极其具有前瞻性的!
李定国大喜。
“唐甄,没人知道吗?”
李定国问完就想起来了唐甄不止是比顾炎武他们三人年轻,而且他还做过清朝的官,李定国只记得他好像也是江南人!具体生平记不清了,现在既然没人知道,就暂时放一放。
下面几个大臣都在努力回忆,这时汪国泰站起来:“陛下,老臣想起来几人,并称‘关中三李’。周至李颙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统称为“关中三李……”
“召……”
“老臣推荐骆钟麟……”
“召……”
一直到十点多,四个大臣都再也想不出来什么人了。
李定国看了一眼秦国誉列出来征召的名单,上面总共21人!
李定国长出一口:“按照名单派人去征召!这事让孟唯安排……”
“是!”
“汪爱卿,你拟定一份《征召大明遗臣诏书》,随后发往各省督府,鼓励大明遗臣站出来,报效新朝!”
汪国泰大喜:“是,臣这就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