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杀了朱纯臣就好,为何要斩尽他们的九族?\"
朱慈烺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只是为了向朝廷和全国宣告。
新商税的推行,谁阻挡就杀谁!
“还是把位置靠后些,这对父子俩都有些疯狂!”
朱常洵心中暗自感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
当然是越低调越安全。
但朱常洵并不知道,他的举动对朱审烜等人产生了巨大的鼓舞。
看到这一幕,张溪知等人感到了一丝挠骨之寒。
为了推行新商税,崇祯和朱慈烺甚至不惜斩尽所有勋贵。
可见他们的决心有多坚定!
张溪知非常清楚,现在想要阻止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最好的选择是保全自身,而不是试图阻拦。
否则,勋贵们的命运就是他们的命运!
然而,张溪知们若想保全自己,朱慈烺会答应吗?
绝不会!
卷入这场政治斗争,没有完全脱身的可能性,只有活下去或者死!
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如果他们今日不死,明日将成祸患!
朱慈烺怎么可能放过他们!
在崇祯做出决定后,朱慈烺立即转向张溪知等人,说:“父皇,这里有一份锦衣卫密报!”
“内容是关于张溪知大人的!”“什么?”
“还有密奏!”
全体文武百官的目光齐聚向张溪知等人。
张溪知等人情况糟糕!
张溪知内心一紧,显然小太子准备对付他们了。
“张溪知,天启元年,你行贿三万两给吏部右侍郎,以求在大理寺任职。”
“之后,你成功调入大理寺,天启七年,再次行贿吏部官员,在考评中得优评,继而晋升,最终获得现在的位置。”
“崇祯元年,你在恩科考试中,为帮助同族张志求,私下舞弊,泄露考题!”
“在政治上,你串通结党,在社会上,利用职权,曾多次帮助家族商会逃税,甚至涉及走私等多项罪行!”
“张溪知,你认罪吗?”
朱慈烺举着密奏,列举张溪知的罪行。
这令成基命等大臣十分震惊。
他们没想到一向清廉的张溪知居然背后搞这么多勾当。
张溪知苦笑一声,他没有抗辩也没发表意见,只是默默地摘下了官帽。
“我承认自己的罪行。”
张溪知毫无辩解之意。
他清楚,既然朱慈烺已经说出来,那必定有确凿证据,多说无益,只能徒劳无功。
他已经意识到,即使没有这些罪名,崇祯和朱慈烺也会将他们除掉。
因为新商税。
他们是推行新商税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朱慈烺看到张溪知如此坦然,心中对他的评价顿时提高了几分。
至少相较于朱纯臣等人,张溪知要强得多。
接着,朱慈烺又念出一串名字,都是张溪知一派的官员。
大殿上,这些官员纷纷跪地,摘下官帽。
不到一刻钟,就有二十多名朝廷官员齐齐跪倒。
朱慈烺宣布最后一个名字后说:“父皇,我觉得应当斩杀张溪知等主犯,其他相关人员可交由刑部审查,一并查出其同党!”
什么?
再斩杀!
文武官员惊讶不已。
成基命等人也焦躁不安。
毕竟,现在大殿上跪着二十多人,若再追查,会波及多少人啊!
朝廷的官员已经一个个缺位。
朝廷何以容纳这么多空缺!
“陛下,臣认为不可如此,斩杀张溪知等主犯足以,继续追查会牵扯广泛,有损圣德,请陛下从轻发落!”
成基命建议道。
钱象坤也站出来说:“陛下,若斩杀张溪知等人,继续追查,罢免、处决官员,朝廷将空缺难以填补!”
“请陛下三思!”
“陛下,臣认为应将张溪知等人案交由三司审查,根据情况量刑,不能因一人犯错就斩尽!”
“陛下,张溪知等人所涉及六部、大理寺等多个机构,若一下子处理,对各机构运转有很大影响,请陛下从轻处置!”
“……”
一些大臣站出来为张溪知等求情。
并不是为了同情他们,而是明白大明的官员已经一个萝卜一个坑。
一下子少了这么多官员,这怎么行呢?
崇祯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斩杀张溪知等主犯即可了结此事。
再者,今日已经斩了所有的勋贵。
再行刑杀,违背天意!
崇祯正想开口,交由三司会审张溪知等人。
未等他开口,朱慈烺却说:“各位大人,我觉得你们错了!”
“虽然杀了张溪知他们,会导致许多职位空缺,暂时会有困难。”
“但大明需要的不是某个官员,而是忠诚的官员!”
“他们不为大明效力,留着他们有何用?”
“让他们空耗职位吗?”
朱慈烺语气不大,但言辞深刻,引人深思。
成基命等人听后眼睛亮起,朱慈烺的话有道理。
龙椅上的崇祯微微点头。
是啊!
大明需要的是效忠,而不是单纯的官员!
他们背叛大明,还留着有何用?
想到这,崇祯决然道:“太子说的对,大明不是因为某官缺位而不行!”
“大明需要的是忠诚效力的官员!”
“太子所言,朕认可!”
“张溪知一众官员,全部处死,牵涉者交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会同三司审理,任何涉案者无情!”
这一次,无人反对。
“陛下英明!”
成基命等人齐声赞扬。
对于新商税来说,张溪知和朱纯臣是最大的障碍,如今已被清除!
接下来就是推行新商税!
崇祯说:“另外,关于新商税一事,还有人反对吗?”
“若无反对,二月开始执行新商税!”
文武百官闻言微微抽搐。
谁敢反对?
反对的朱纯臣一家已经被干掉了!
张溪知还反对,他们现在等着被干掉!
还有谁敢去得罪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