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冯国梁自然没有再担忧下去的必要,他稍作沉思后说道,“这样一来末将便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不过辽东之地我大周之前并未有人涉足,若是要对其用兵,末将需要有关辽东的信息,包括关隘,兵力部署,驻守将领等等。”
“放心,拿下邺城后朕从齐国这里得到了不少关于高句丽的情报,二叔你想要的都有。”赵桓示意内侍呈上一份距离幽州最近的一处高句丽关隘详细信息。
“这只是其中一份,细细算下来有关高句丽的情报,齐人足足收集了两大车,待会二叔你走的时候一并带上。齐国对高句丽如此上心,看来若是我大周不兴兵讨伐,齐国早晚也会对高句丽动手!”
冯国梁略微扫了一眼那份情报后便揣到怀中,“既然如此,末将没什么问题了,末将即刻回青州整顿兵马,只要陛下军令一到,即刻出兵!”
“莫急二叔,朕记得你麾下将士只有八万人?这些还不够,朕再调拨给你两万,凑足十万人马之后发兵高句丽!”
又得了两万人马的冯国梁并没有高兴,而是皱起眉头问道,“陛下,末将认为八万人马足以扫平辽东。若是再给两万人马,末将担心粮草供应不及!”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淮阴侯韩信带兵的本事,冯国梁十分清楚自己的极限所在,而且平白无故多出两万张吃饭的嘴,但能发挥出多少战力还有待商榷。
加之如今齐地刚刚结束战乱,许多地方匪患丛生,打家劫舍,而且齐国修建的官道有很多也在战火中被破坏,因此运输粮草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对于大周后勤是个极大考验。
赵桓十分欣慰地看向冯国梁,能想到这些,证明他已经褪去了过往只知喊打喊杀,转而成长为一员合格的大将,将来独自镇守一方也不是不可能。
“是啊二叔,你可能还不知道,辽东之地地势复杂,多岩石山岗,派大军前往极难展开阵势。”赵桓悠悠的说道。
“那为何陛下还要......”
“在高句丽背后,还有两个小国,名为新罗百济,他们派人联络我大周,说是被高句丽压榨日久,愿意一起出兵前后夹击高句丽。”
“但朕想的是,既然都要出兵讨灭高句丽了,自然不差再灭掉新罗和百济,毕竟这里也曾是我中原旧土,早日投入我大周怀抱,使百姓沐浴王化也算是功德一件!”
“所以陛下又调拨了两万人,是怕末将手上兵力不足,无法攻灭新罗和百济么?”
“不错,”赵桓点头,“如二叔担忧的粮草供应不及,朕已经安排了海船,届时会从登州出发,二叔你可从海上获得补给。而那两万人也会尝试从海路运输,登陆半岛后由二叔你来接管。”
“从海路运兵?”冯国梁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以往走海路的都是些粮草辎重,从来没听说过有大规模运输兵力的时候。究其原因则是航海技术并不发达,海船大都是沿着近海海岸行驶,想要驶入风高浪急的深海,若无万全准备只会是船毁人亡的下场。
“是啊就是从海路运兵。”赵桓斩钉截铁道,“拿下齐国后,从中得到了不少与造船有关的技术。工部工匠吸收了这些技术,再与我大周的技术相结合,已经绘出了能远航船只的蓝图,现在工匠正加班加点付诸实际,短则半月船只就能下水,届时就让新船载着将士们远航出征!”
话说回来,对于工部新督造的船只在深海能否航行,赵桓心里也没底,但大周却不得不迈出这一步。对于农耕为主的大周来说,大海意味着陌生和危险,因而许多人望而却步,只有少数人选择在海上讨生活。
但赵桓深知,即便现在因为战乱导致中原人口锐减,土地还能分配给普通百姓,但太平岁月一久,那些富商豪绅以及官员早晚会将土地兼并,那时大周也将和其他朝代一样陷入危机,因此了大周能绵延千秋万代,不如将目光转向海外,那里还有许多未开发的土地等待他们。
当然赵桓还有一小部分私心,那就是想借此训练一批有渡海作战经验的士兵,将来可以将已经收入囊中的半岛作为跳板,渡海去攻打隔海相望的倭国。
毕竟作为一个后世来的穿越者,若是不能将倭国提前碾死,实在对不起走这一遭。当然,这一切都还太远,短期内是无法实现了。
“工部既然有新建的海船,那这次末将没什么问题了。”冯国梁躬身道。
在冯国梁认知中,工部给他的印象一向是极为可靠,相信这一次建造的海船在深海也能航行。这样的话从地面以及海上进攻,攻破高句丽以及新罗百济想必并不是难事。
“二叔你先回济南,带领麾下将士前往幽州与萧明远部换防,随后就地等待朝廷进军的命令即可!”顿了顿,赵桓继续道,“二叔,朕相信你带兵的本事。等到这一次拿下高句丽,朕会册封你为世袭国公,莫要让朕失望!”
到冯国梁这个地位,其实金银财宝已经很难再打动他了,但爵位却是他梦寐以求的,尤其是在冯氏这么一个大家族中,作为嫡次子的他在大哥身体无虞的情况下自然难以承袭冯义成的国公爵位,再加上他的大哥早早将女儿嫁给赵桓,现在更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因此哪怕冯义成再偏爱这个次子,也无法越过世间礼法为冯国梁争取到什么。
因此冯国梁早早便有了自立门户的打算,冯义成也是这么想得,早早便将其带到军中磨砺,而作为国公之子,冯国梁并没有得到优待,在战场上和普通士卒一样都是一刀一枪搏杀出来的。
赵桓的话无疑是给了冯国梁极大鼓舞,他定了定神,恭敬地回道,“请陛下放心,末将定不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