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虽如此说,李贤其实也是心里没底,连对李秉、白圭、王竑三人的廷推,都让朱祁镇给叫停了,现在都过去了几个月,此事仍是扑朔迷离,谁敢确定究竟会如何?
“眼见就入冬了,正是北虏频繁南侵的时候,若是此时能够确定人选,倒也是个利好。”王复缓缓的说道,心里也是腹诽朱祁镇,真不知道这位是怎么想的,这都什么时候了,还不给个准信,再这么拖下去,搞的朝廷上下人心浮动,可就得不偿失了。
本来议论此事的人不多,但随着朱祁镇将各种举荐、自荐的折子留中之后,什么样的牛鬼蛇神都跳出来了。
别说王复,就连李贤都不知道朱祁镇是怎么想的,同意就同意,不同意就不同意,给个准信,大家也好做准备不是。
现在倒是好,几乎有关系没关系的人都掺和进来了,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都想着一步登天,倒是几个真有资格的,反而不动如山。
比如李秉,此公仍安居曹县老家,莳花种草,耕读自得,丝毫没有来京活动活动的意思。白圭现在仍是通政使,也表现的毫不萦怀。王竑客居京师,按说是最应该走动一番的,因为他是三人中希望最小的,谁让他当年带头在朝堂上打死了马顺,朱祁镇能对他有个好印象才怪呢。
这三位一个个稳坐钓鱼台,仿佛此事与他们半分关系都没有一样,的确令人佩服。
倒是几位有点希望的武臣,有些举止失措,或许他们自己知道与李秉等人比,他们的优势不大,论知兵,这三位不比他们差;但论民政,武臣可是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文官的。
出将入相这种事情,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形容词了。就算是李秉等人,也不敢说自己出将入相,最多也只是比普通的文官多通晓一点军事罢了。
别说和古之名将相比,就算跟当朝的武臣们比比,也不占什么优势,矮子里面拔将军而已。只所以让文官为主,武臣为辅,主要还是民政问题,武臣对于处理民政,真的是不擅长。
所以,也不能说武臣地位降低,完全是因为文官打压,你自己不争气,也怨不得别人,当然,大势就是如此,没啥好抱怨的。可以说是文武分工更加明确后,造成的结果,这是政府职能更加精细化的结果,算是历史大势,非人力所能阻挡。
由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不论是对于国家而言,还是对于企业而言,都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武臣之中,最有希望的就是郭登与孙镗,但郭登与王竑都一样,恶了朱祁镇,当年朱祁镇叫门的时候,被郭登给拒之门外,朱祁镇复辟后,没追着郭登算旧账,但也因“老病”之名,被朱祁镇召回朝中,掌中军都督府、京营。
在一干武臣中,石亨、郭登是其中的佼佼者,与石亨不同的是,郭登素有文名,乃是当时较为有名的诗人。镇守大同大半生,立下了赫赫战功。
至于孙镗,他可是参与了夺门的“功臣”,不过与曹、石走的没那么近,也不像曹、石等人一般跋扈,算是心里有数的主儿。
论军事才能,他肯定不如郭登,但作战勇猛,这便足够了。
至于爱钱,除了少数几位,那个当官的不喜欢钱,倒也没人拿着这个说事儿,站不住脚啊,大家都爱钱,万一你前脚说人家,后脚自己被爆了,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大家都是有底线的人,除非是鱼死网破,否则,不会主动暴雷的,对大多数大明朝的官员而言,暴别人就是暴自己。
朝廷的纷纷扰扰与张璟无关,他此时正在调兵遣将,应对毛里孩可能的入侵。无定河、窟野河、榆溪河三条黄河支流的河道,是张璟主要的防守方向。
延绥一代地势险要,多是山地,高低不平,唯有沿着河道走,才会一马平川,只有榆林一带地势较为平坦、辽阔。
所以,张璟防守的重点自然也在这几个地方。
根据张璟的估计,毛里孩只要不傻的话,就只能在这几条路线中选一条南下,至于分兵,张璟不认为毛里孩有这么大的胆子。
兵力优势明显在大明这边,毛里孩要是连这点军事常识都没有,也不能与孛来一起,分掌鞑靼的大权,后来更是杀了孛来,独掌大权。
在延绥各地坚壁清野的情况下,毛里孩即使突破了延绥防线,也抢不了太多东西,城池他们无力攻打,而百姓和粮食都在城池里面,他们能抢什么?
就算是神木、府谷那样仅有千余人的小县城,也不是此时的毛里孩能够攻打下来的。
所以,毛里孩的选择几乎只有榆林。
既然明知道抢不到东西,毛里孩为什么还来?这不是做无用功,甚至送死嘛。
各有各的考虑吧,不抢,什么都没有,还会让依附于他的部族离心离德。而来大明转一圈的话,既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时还能消耗那些不听话的部族的有生力量,何乐而不为呢。
北虏内部混乱更甚,不文少礼,唯利是图说的就是他们,毛里孩作为部落首领,当然得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南侵就是必然的选择了,否则,他怎么有理由消耗反对他的部落的有生力量?
边墙修筑起来之后,延绥镇的防守压力几乎全部在榆林。新修筑的娱乐城虽算不上坚城,却也不是毛里孩随随便便就能攻破的。
对于神木、府谷两县,张璟是打算撤掉的,全部并入吴堡县,只因这两地太靠近前线,现在榆林筑城、边墙修筑后,这两县受到的防守压力才算减少了许多。换了以前,这两处可是鞑贼南侵的重灾区。
两个县加起来几千人,在哪儿不能安置?但朝廷却一直不曾允准,张璟也没办法,只能在这两县多安排士兵,算是防患于未然吧。
否则,百姓们不堪其扰,都往北面跑,咋办?
罪犯充军为何很少让他们到北方边境来实边?不就是怕人都跑了么。至于迁移流民至此,更是无稽之谈,若是没有完善、强力的管理体系,哪能留得住人?早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鞑贼若来,定教他有来无回!”孙琦哈哈笑道。
张璟、孙琦以及一干千户、百户在榆林城墙上检查防御设施,弩箭、火铳是榆林主要的防御设施。大明的火器在边军中还是比较普遍的,比如三眼铳、四眼铳,再比如碗口铳,大碗口铳用于守城还是比较不错的,虽然射速慢、射程短,但杀伤范围大,算得上是守城利器。
倒是火炮在边军中并不多见。火炮造价高,而且技术不完备,目前来说铸造不易,重量又大,不易运输,所以,此时在边军中并未大量普及。
不过这些火铳也够北虏受的了。
毛里孩不来则罢,若是敢来,以此时榆林的防御,定让他碰的头破血流。
“不可掉以轻心,”张璟扶着城墙,往外望去,已是秋末冬初,天地一片肃杀,北风呼啸间,卷起阵阵黄沙,“哨骑务必小心,尽量不得与鞑贼接战。”
墨子曾说:守入城,先以侯始。所谓的“侯”,便是斥候,斥,度也,候,即候望。司职侦察敌情的哨骑。
两军交战,斥候们的战斗往往是最先打响的。所以斥候不但要求是精锐中的精锐,更需要悍不畏死的勇气,一场战斗下来,哪怕是大胜,斥候也往往是损失最为惨重的。
在大明,则分为墩台哨兵和普通的哨兵。
墩台哨兵,又称墩夜、直拨、横拨。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夜不收。
在边墙、堡寨、墩台的防御体系中,墩台哨兵是大明的第一道防线。每当鞑贼入寇时,他们或埋伏、或突袭,延误或打击贼人的入寇。
但张璟不舍得如此用兵,因为夜不收一旦与鞑贼交战,很难生还,夜不收可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何必消耗在这种与整个战局无补的小事上?
张璟严令各墩台守军,若遇鞑贼,只需将警讯传出即可,能战则战,否则便固守堡内,不得随意出战。而被他派出去的哨骑也是如此,只需探明敌踪即可,除非狭路相逢,否则,不必与贼接战。
有生力量没必要浪费在这上面,只要防御体系完备,大明边军只需固守城池,就足以让北虏无从下手,等消耗掉北虏的锐气与士气,再挥军出击,一战而溃敌,他不香吗?非得跟北虏硬碰硬干嘛,完全没有必要呀。
这是军神李牧惯用的战术,非常好用,谁敢说自己比军神还牛?
“毛里孩率部入驻河套,看来已将河套当成了他的后花园了,”孙琦有些咬牙切齿的说道,“可惜咱们骑兵太少,否则趁他入寇之时,总戎派轻骑突袭他的老巢,定教他赔了夫人又折兵!”
张璟点头,这的确是个好主意,多了不说,若是自己手头上有四千到五千骑兵,分出一半,用以牵制毛里孩南侵的部队,其余人则长途奔袭,一举端掉毛里孩的老巢。
这并非异想天开,霍骠姚可以率领八百轻骑,深入草原,斩杀了栾提产,俘虏罗姑比,杀敌数千。他张璟率领两千人,面对不论是人数还是战斗力都远不如匈奴的鞑靼,又有什么不行的?
可惜,骑兵还是少了点,总不能领着步兵去千里奔袭吧……
一旦毛里孩得到消息,率军回援,若是辎重充足,张璟自然不怕,论野战,大明对阵北虏就没输过!哪怕以步对骑,也绝不会输。
可是一旦辎重耗尽,这仗可就没法打了。李陵的悲剧他不想重复。
所以,张璟不敢冒险。霍骠骑敢率领八百人长驱直入,奔袭数千里,是因为卫烈侯的大军已经将匈奴的主力牵制住了,匈奴后方空虚。
张璟缺乏这样的先天条件,自然不能去冒险。
也不需要去冒险,现在大明对鞑靼与汉武初对匈奴,是攻守易势,耗不起的是北虏,张璟又何必去冒险?
马政不给力,骑兵自然就跟不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可不是他们边军能够决定的事情。
“还是先琢磨琢磨怎么吃掉敢来犯边的贼寇吧,”张璟收拾心情,既然目前缺乏直捣黄龙的条件,那就把能够做好的事儿做好,若是能够把毛里孩南侵的士卒给一锅端了,也是大功一件。
同样能够起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至于将北虏彻底赶出河套,这不太现实,除非大明有驻军能力,别说河套了,阴山都给你打下来。现在的问题是,国家财政不允许,要不当初也不会把东胜卫内迁。
大明的财政,说起来都是泪,太难了!是只能对农民征税,无法对商人、地主征税,老百姓种那点地,才挣几个大子?又能收上多少来?
而在实际掌控政府权力的文官集团中,已经发展成了官商一体化家族,为维护自身利益,当然要阻止政府试图从工商业获得收入的企图,收不上商税来,仅靠收百姓那点钱,够干嘛的?
农业社会里,农业就是经济最大的来源,把大明与两宋对比一下,从耕作面积来看,宋朝的国土面积三百万平方公里左右,南宋更少,明朝六百万平方公里左右,耕地面积明朝远远超过宋朝。
再说工商业,明朝也肯定是远远高于宋朝的,那为什么宋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好?明朝的领土面积,人口数量都远远大于南宋,仅仅盐、酒、茶三项的消费更远大于宋朝,然而南宋政府从中获得的收入接近五千万两白银的税收,而明朝政府却只有三百万两不到。
这是为何,便一目了然了。宋朝盐、酒、茶都是官营,而大明呢?江南十二郡,无一人食官盐,这就是大明朝。这些利润基本都让以官僚集团为代表的商人给赚去了。
结果就是国家财政破产。国家财政破产的结果就不必多说了,大明怎么没的?
赋税收入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大明还能维持国祚近三百年,足以说明大明的强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