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朝阳:“啥太想进步了?”
迷大爷:“就是想当作家呀,或者说,想成名成家。”
孙朝阳:“那谁不想啊,孩子有这个思想也很正常。不过,写作这种事情太吃天赋,也不知道她有没有这个能力。如果娃有灵气,培养一下,改一改稿子,能不能达到发表的标准我不敢说,但提高写作能力我还是有信心的。”
自从我们的孙副社长去年从东京回国之后,已经不太搞纯文学了。一是社里的工作实在太繁忙,杂务也多,一天下来哪里还有工夫去想新书的事情。二是,搞纯文学实在不赚钱,他现在名气也有了,社会地位也有了,实在提不起精神。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他每天都会写上一两千字《灌篮高手》的故事提纲,凑一星期就寄到吴盼盼那里去,让她改成漫画稿,这也牵扯了不少的精力。
《灌篮高手》的销量在那边长期都在排行榜第一梯队,稿费,版税,加上各种周边,源源不断地为孙朝阳和吴盼盼带来海量收益,拿钱拿得极爽。
孙朝阳虽然不写作了,但骨子却有种好为人师的恶习,遇到有潜力的作者,都喜欢提点两句。如此看来,编辑这个工作倒挺适合他。
迷大爷:“我那个小姨子没灵气,非常没灵气。打个比方吧,她就是块榆木疙瘩,当作家只是她不自量力的狂想。”
孙朝阳笑道:“哪里有这样说自己小姨子的?”
迷大爷:“我就说了,榆木疙瘩,榆木疙瘩。”这话说得怒气冲冲,显然平时没有少受小姨子的气。
孙朝阳好奇心起,问:“究竟怎么了?你细说……长途电话挺贵的,你那边方便不。”
迷大爷回答说:“方便,我现在邮局呢,今天自掏腰包跟你唠五块钱的嗑,我妻子家说起来和你们北京有缘。”
原来,神圣的迷迭香老婆家姓冉,岳父是山东即墨人,岳母祖籍北京。当年四川不是搞三线建设吗,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都入川建设国防长城。
当年,岳父和岳母早之前在老家就结婚生了两个女儿。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四川,去的是眉山车辆厂。
神圣的迷迭香成名成家后,娶的是冉家的大姐,他又当了乡长,加上作家又有社会地位,也是个人物。小姨子冉云挺崇拜他的,成天缠着要跟姐夫哥学习写作。
“学习写作,这玩意儿怎么学,没办法学的。”迷大爷说:“也没办法教,全凭自己悟,我是被她烦的快崩溃了。”
小姨子叫冉云,初中文化,因为是家里的老二,当年也没有像大姐一样下乡插队,而是留在车辆厂当工人,主要工作是打螺丝。从十六岁打到二十出头,工资四十来块一个月,但好歹解决了正式工作。
车辆厂那边孙朝阳以前去过一趟,好像在一个叫什么思蒙的镇上,距离眉山县城几十公里,又是丘陵小山区。而且,三线工厂企业办社会,和外界也没有什么接触,很闭塞。
像冉云这种三线厂的小姑娘从出生起,人生就相当于固定了:在厂子弟校读书,进厂办技工校学习,毕业下车间解决指标。然后和车间的小伙子相恋,结婚,生孩子。下一代依照父母的人生轨迹,再来一个相同的循环。
这样的人生或许无聊,但未必没有一种淡淡的幸福。生活,哪有那么多暴风骤雨壮怀激烈。
冉云以前思想挺简单的,但认识迷大爷后,人生观和世界观就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听到这里,孙朝阳插嘴问:“怎么了,你把你小姨子怎么样了?”
迷大爷呸一声:“朝阳你别说不正经的话,有的玩笑开不得。”
事情是这样,就在去年孙朝阳在东京的时候,迷大爷即将出任乡长,志得意满。恰好国庆节,他手头也没有工作,就出资带着岳父一家老小去北京玩了几天。
岳母以前不是北京人吗,这次算是故地重游,寻找小时候的记忆。
迷大爷稿费颇丰,相比于这个时代的人,也算是个小资。一路吃喝玩乐,让小姨子见识到作家的经济实力,也让小姑娘见识到大都市的繁荣和纸醉金迷灯红酒绿。
小姨子冉云就起了个念头:大家都是人,凭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北京,而我冉云却要生在山沟沟里。如果我妈当年不是犯糊涂嫁给了爸爸,我不也是北京人了。对,我就是要在北京生活。
可是,冉云就是个普通车间打螺丝的,又不是什么特殊人才,在户口制度非常严格的八十年代,根本没有可能调到北京工作,解决北京户口问题。
直到冉云听姐夫说到孙朝阳的名字,看到孙朝阳家的四合院,一个移民计划在心里逐渐清晰。
当时孙朝阳和何情去东京旅居的事情,迷大爷并不知道。他全家来北京玩,自然是要拜访老朋友的。
于是,神圣的迷迭香就和妻子一家进了孙朝阳的四合院,无奈孙同志不在,接待他们的是孙永富和杨月娥老两口。
迷大爷给孙朝阳带来了不少家乡的特产,主要是泡菜。二位老人吃到家乡的味道,开心极了。
攀谈间,冉云才知道孙朝阳也是四川老乡,刚起步的时候跟自己一样也是车间工人。他和姐夫哥一样,也是靠着一支笔功成名就。只不过和姐夫止步于一乡之长不同,孙朝阳更是杀到了北京,买了大房子,做了大编辑。
还开着三四十万的豪华汽车。
大家都是人,孙朝阳能够走到这一步,我为什么不能?
冉云顿时起了“大丈夫当如是哉!”的宏图大志。
小姑娘很快在心中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先跟姐夫哥学习写作,然后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引起全社会轰动,加入四川作协,加入中协,然后联系北京的文化单位,以知名作家的身份调过去。解决户口问题,住房问题,成为一个地道的北京人。
没错,这相当于复刻孙朝阳的成功履历。
……
孙朝阳听到这里,再次插嘴:“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迷大爷,我这个人你是知道的,最喜欢和理想主义者打交道了。对了,你小姨子是从哪家刊物起步的。”
迷大爷:“小妮子心气高,处女作投的是《收获》。”
孙朝阳:“好家伙,发表在哪一期,我去找来拜读。”
迷大爷:“石沉大海,那边怎么可能用。后来,冉云又投了《当代》《十月》和《人民文学》,都无一例外的一场空。”
孙朝阳:“好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了,你小姨子水平如何,究竟有没有作品发表?”
“水平嘛,乱七八糟,全是文字垃圾。”迷大爷不客气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发表还是发表过两篇的,我帮她投过地区的一家报纸,就是那种豆腐块文章……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后悔,就是后悔。”
事情是这样,北京旅行回来,冉云就发下要当作家,功成名就,移民北京的大愿。
小姑娘就天天泡在工厂的图书阅览室里,将各大文学期刊细细读来,读上几日,感觉有所收获,就铺开稿子写了一篇中学生作文,投给《收获》。
现实很残酷,她实在没有这个天分也没有这个能力,投了十几家刊物没有回信后,换任何一个人,早就认清楚自己,转移志向了。所谓,立常志。
不过,女性比起男人最大的缺点是偏执,最大的优点是耐得了烦,意志坚定。冉云不服气,依旧笔耕不辍,写完还让姐夫哥帮着点评和修改。
她一星期写六七篇中学生作文,产量很大。
刚开始的时候,迷大爷看在妻子的面上还指导了几次,发现小姨子实在不是那块料,就烦得不行。
他以为小姨子也就是一时心血来潮,没准过得一段时间兴趣就转移了,不用当真。为了摆脱这张讨厌的狗皮膏药,迷大爷忍无可忍,索性亲自提笔把小姨子的两篇作文动了大手术,投去地区的报纸。
报社的文艺版编辑和迷大爷是朋友,加上迷大爷的文笔是真的不错,稿子也用了。
不料,冉云发表作品后,受到鼓舞,写起东西来更是狂热,产量更大。
迷大爷做了乡长,工作本就繁忙,累了一天回家,还被小姨子的文字垃圾轰炸,你还不能发怒,还得小心照顾小姨子的情绪,维持家庭气氛的和谐,搞得身心俱疲。
《中国散文》搞征文之后,冉云有了兴趣。她感觉自己在地区小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实在拿不出手,必须上大刊物才能成名成家,才能移民北京。
《中国散文》是散文界标杆,如果再拿一个奖,那就是一举成名天下知。
于是,冉云花了两个月时间精心炮制了一篇文章,于上个月投给编辑部。
不出意料,文章石沉大海,杳无消息。
冉云急了,就让姐夫迷大爷问问孙朝阳,看能不能上刊物,再得个奖项什么的。
小姨子的水平迷大爷是知道的,实在拿不出手。如果跟孙朝阳打招呼,搞不好还被孙同学嘲笑,那你受得了吗?
那天,迷大爷在外面应酬回家,喝了点酒,有点醉。冉云过来说这事,迷大爷忍无可忍,终于说了实话。道,冉云,你没有写作才能,你的文章都是垃圾,垃圾中的战斗机。我也是要面子的,跟孙朝阳打招呼可以,但你也得有那个水平才行,这么搞,不是胡闹吗?
我劝你,还是老老实实上班,我再给你介绍一个青年英才结婚生孩子拉倒。对了,县卫生局潇洒科的小周,大学生,前途无量,要不要处一处?
潇洒科就是消毒杀菌科的谐音,很独特的部门,小周据说要提为科长了,在婚恋市场上很抢手。
冉云一个文青,没想到姐夫竟然说出这种庸俗的话来,哭着把姐姐家桌上的剩饭剩菜摔了一地,捂脸痛哭而去。
迷大爷妻子回家,看屋里一片狼藉,问清楚缘由,又把迷大爷给修理了一顿。
冉云被姐夫埋汰了一顿,很痛苦,也很不服气。
想了两天,连假都没有请,直接买了火车票杀往北京找孙朝阳,说是要问问稿子的事情,问能不能发表,能不能得奖。
离开四川的时候,冉云在成都火车北站给姐夫打了个电话,说了这事,还放下豪言壮语,道:“我的稿子非常好,肯定能发表,一定是编辑看走了眼睛,我要找孙朝阳谈谈。”“我会拿奖,拿大奖,我要成为着名作家。”“我还要留在北京,在北京生活。”
家里知道这事后,天都塌下来了。
迷大爷被妻子一顿暴打,实在没有办法,替冉云给单位请了假,又打电话找孙朝阳。
说完这事,他道:“我小姨子纯粹是脑壳搭铁,她肯定会去找你,如果看到人,麻烦朝阳你劝她回家。你跟她说,她没有这个方面才能的,当作家就是做梦。”
孙朝阳道:“一个人有没有文学才能,你说了不算,没准你小姨子能够成为作家呢?文学创作这种东西没有木桶效应,决定一个人文学成就的,不是看短板,而是看最长一根木板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作家和作家不一样,有的人擅长写人物写感情,但故事构架却差;有的作者擅长故事,但文字上差了些火候;有的人故事构架和文字都一塌糊涂,但设定却好,一样能够获得成功。”
迷大爷急眼:“我小姨子真不行,朝阳,你还跟我上起文学课来了。”
孙朝阳:“放心吧,见到冉云我会帮你劝她回家的,一个小姑娘漂在北京也不像话,遇到坏人怎么办?至于文学创作,既然孩子有这个爱好,看到你的面子上,我会帮你雕琢雕琢的,我最喜欢带作者了。”
迷大爷:“别介,还是那句话,她就是块榆木疙瘩,雕琢不出来的,最后的结果是雕琢得人不人鬼不鬼。”
孙朝阳:“嘿,我还真有点不服气了。我孙朝阳带过的作家,还没有不获得成功的。”
迷大爷:“不说了,不说了,长途电话费很贵的,我身上钱不多,再说下去可就走不了啦。冉云的事情你多费心,她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我会被爱人打死的。”
结束通话后,孙朝阳确实不服气了。
他回到编辑室,对评委会的几人道:“大伙儿受个累,帮我找篇稿子,作家名字叫冉云。”
王骁波举手:“我知道这篇稿子,印象深刻。”
孙朝阳意外:“骁波,能够引起你注意的稿子应该是有闪光点的,怎么样?”
王骁波笑了笑:“朝阳,我帮你把稿子找出来,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