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鹿安辞别自己的母亲,神情落寞地走了出来,刚好看到自己的三个妻子看向了自己,或许是看出了张鹿安的情绪不高,连一向活泼好动的许紫衣也闭上了嘴巴。
“你们自己吃吧,我去大元帅府,还有很多事要做。”
陈利芸连忙接口道:
“好,夫君你去忙吧,不必担心,再大的问题,都会找到解决办法的,或者就让时间来消弭一切吧。”
张鹿安点点头,然后在亲兵的护卫下,来到了登莱的大元帅府,召集了登莱境内的文武官员,召开了一次政治军事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高举大明的旗帜,用实际行动来声援山西境内的义军抗清。
张鹿安的决定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
张鹿安于是命令宣传部门写了一份《援晋抗清讨贼檄》,文中细数了满清的残暴统治和发动的一系列大屠杀事件,清廷的圈地运动和无休止的派捐拉丁,使得老百姓完全活不下去,说明山西的百姓举义乃是天赋之抗争之权利;
另清国的统治者多尔衮弑兄杀侄,强暴孤嫂,强迫幼侄称呼自己为皇父摄政王,纯属于大逆不道之举,量中华之八千年文明史,环顾寰宇之内,未见有如此厚颜无耻之辈……
今大明蓼国公张鹿安秉承天地之正气,亲率二十万大军,誓将清贼赶出北京城,收复故都,还我河山!
张鹿安命令将上述檄文抄写数万份,派人分别往南直隶、河南和北直隶大量的派发。
山东西部与河南大部的地方军民,自打收到张鹿安的《援晋抗清讨贼檄》后,变得群情激奋,大量的明朝遗老遗少激动不已,纷纷站出来组织百姓义勇偷袭清军官吏和军队,使得鲁西和豫东一带乱成一团。
趁此机会,永历三年十月初一
大明蓼国公张鹿安调集莱州镇和胶州镇两镇全军,再加上自己从辽南带回来的一个骑兵协、两个炮兵协、四个步兵协和四个独立步兵营和一个独立骑兵营,再加上由王公弼亲自率领的辅兵两万余人,共计人马八万人,对外号称二十万,以索忠信的第十六步兵协为全军前锋,开始陆续渡过胶莱河,进攻被清军占据的山东西部。
直面明军的寿光、昌乐和临朐三县百姓,自动打开了城门,放明军进入,明军得以几乎兵不血刃地来到了青州城外,正在青州城内的新任清国登莱巡抚朱国柱,在明军大兵压境,再加上自己的二弟朱国梓的书信劝说,朱国柱得知自己的家眷都在张鹿安的控制之下后,率领城内的清军五千绿营,击杀了数百名满蒙将士,稳定了青州城内的局势后,打开青州城门,向张鹿安投降。
张鹿安对于朱国柱的“反正之举”是大加赞赏,将朱国柱暂时聘为军中参谋,为张鹿安出谋划策;
而跟随朱国柱一起反正的清将张德昌和冯大栋,原本就是已故明将虎大威的部下,如今也算是重新变回了明军将领。
张鹿安任命两人为游击将军,暂时各自统领两千五百人,随中军一块行动。
轻而易举攻下重镇青州后,明军前锋索忠信所部直接兵临邹平、淄川和博山城下,威胁到济南府的东面。
清国山东巡抚方大猷被吓的是魂不附体,急忙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式,派人给北京城送去了急信,为了给自己减轻责任,他在信中把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了新任的登莱巡抚朱国柱,同时还将张鹿安派人发布的《援晋抗清讨贼檄》给附加在奏折中,上交给清廷。
清廷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看了一眼《援晋抗清讨贼檄》后,气得差点直接背过气去,狂怒之下出手将檄文和方大猷的奏折一起,全都给撕了个粉碎。
撕完了奏折,多尔衮才想起来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查看方大猷的奏折,向下人问道:
“方大猷那个狗奴才到底说了什么?”
由于方大猷上的并非秘折,早就被有司给抄写多遍,作为多尔衮的身边人,多尔衮下首处,正在伺候着的心腹内臣祁充格(注:乌苏氏,隶满洲镶白旗)自然是心知肚明,便开口回复道:
“回主子爷,方大人说的是张匪率领数十万大军正在进攻济南,他请求朝廷速派大军进行增援……”
“荒谬绝伦,简直是疯了,明军主力前不久不是还在辽西吗?怎么这会就到了登莱?
宁完我那个狗奴才是怎么办事的?这么点情报都搞不清楚?
另外方大猷那个狗奴才难道没有一丝主见吗?他除了会请求朝廷援助之外,他还会做什么?自从让他担任山东一地的主官,山东何曾消停过?”
多尔衮气的大骂,祁充格作为多尔衮绝对的心腹幕僚,开口说道:
“主子爷,话虽如此,但是眼下还得尽快派兵增援,一旦山东不稳,运河被断的话,我们就被动了。不过好在山西的战事已经基本停息(注1),可以让王爷们挥师东进了。”
多尔衮点了点头,随即按照祁充格的意见开始进行操作,自从范文程出了馊主意害死了豪格,导致代善被气死,紧接着又有众多的宗室成员向多尔衮逼宫,那次被动以后,多尔衮就开始疏远了范文程,而是加倍信任自己本旗内的“好奴才”祁充格。
注1:祁充格口中的山西的战事停息指的是顺治六年十月,清将阿济格率军围困山西大同城经年有余,城内兵民死亡殆尽,姜镶的部将杨振威趁机发动了叛乱,诛杀姜镶的兄弟、子侄数十人,打开大同城门,放了清军进城。
清将阿济格痛恨大同军民的抵抗,下令将大同城连同下属县的百姓,除了杨振威和他的部下的家人以外,全部屠杀殆尽,史称“大同之屠”,并将大同城墙削低五尺。
此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大同城的地方志一度断档,从零星的有限史料中可以发现,大同城附近此后数十年都是荒凉无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