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庄宫庄的改组太后是最大的麻烦,现在这个麻烦已经不存下了,问题也将游刃而解,顺利开展下去了。
朱祁钰当即下令,命令四大院联合彻查京师及其周边的所有皇庄宫庄,除皇庄留下五千亩之外,其余的所有庄田全部所归国有,分发给百姓耕种。
所有涉及违法乱纪的皇亲国戚,管理皇庄的太监宫人一律严惩不贷。
这个结果让很多原本等着看热闹的人大吃一惊,本以为有太后出面,又涉及到了这么多皇亲国戚,改组皇庄的事情就该不了了之。却不曾想皇帝竟然大获全胜,不但彻底的稳住了阵脚,改组皇庄。更是出手无情,连带着许多皇亲国戚都跟着遭了殃,下狱的下狱,罚钱的罚钱,罢黜的罢黜,流放的流放。
一时之间京师内的皇亲国戚瞬间少了一大半。
而国库在随着道观寺庙的整改后又一次进项大笔的金银珠宝,彻底的塞满了整个府库。同时,还有数以万亩的农田等田产收归国樱
随着这么多田产的收归国有,一些问题也将彻底得到改变。
这又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朝廷上下自然高兴无比。
朱祁钰却在收到一份密奏后,有些高兴不起来。
宁王死了。
在李贤带着圣旨和宫中御医以及数万大军进入南昌不久,他就悬梁自尽了。
对外的法是病情加重,突然逝世,实则却是另有隐情。
他不能不死。
如果他不死,一个欺君之罪就足以让整个宁王一系就此成为历史。
所以,在朱祁钰动了真格的之后,他也只能自己吞下自己一手导演的这颗苦果,希望以自己的死换来宁王一脉的安然无恙。不然,宁王一脉皆会以抗旨不遵为由满门尽没。
宁靖王朱奠培(1418年-1491年),明朝第二代宁王,追封惠王朱盘烒的嫡长子,献王朱权的嫡长孙。他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袭封宁王。在位四十三年,弘治四年薨。年七十四。谥号靖王。
本该逍遥快活的活到弘治四年的宁王朱奠培因为朱祁钰传旨让他入京而称病不入,最终落得个自缢而亡的下场。
收到李贤的奏报,朱祁钰有些头痛。
朱奠培这么一死,却是给他出了一个难题。按照古制,亲人去世,都要守孝三年,这个时候将宁王一系迁入京师可是有些太不近人情,有些太冷血了,这于他的形象有损。
但是如果不趁着这个时候将宁王一系迁入京师,要是就此作罢的话,朱祁钰又有些不甘心。这可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解决宁王这一系强大的亲王,还能起到敲山震虎,杀鸡儆猴的效果。
“皇上可以下旨让宁王归葬凤阳,宁王一系入凤阳守孝三年,宁王世子暂不袭爵,待三年守孝期满再行定夺。这样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杨善给出的建议。
朱祁钰思索良久,并没有接受这个提议,这多少还是有些不近人情。他希望撤藩,让大明朝廷健康运转,皇室宗亲自食其力,成为国家栋梁,而不是国家蛀虫,却不想通过这种比较不人性的东西来达到目的。
尽管宁王欺君在前,可是如今他已经死了,也算是为此付出代价了。
就这样放了宁王,放弃撤藩?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朱祁钰不想用冷血的方法去处理皇室宗亲,但是他也恼怒了这种慢慢折腾的手段。如今国内情势稳定,但是边境问题却不容忽视,接下来第二批的镇国军移镇,边境问题将会愈发的突出尖锐。他需要强势霸道的解决皇室宗亲的问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温风细雨的。对于因此而引发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现在也管不了那么许多了。
第二,接连数道圣旨自皇宫内发出,一时间全民哗然。
第一道圣旨:“宁王薨,就地安葬,着宁王世子朱觐钧守孝三年,三年守孝期满后入京袭爵。”
第二道旨意:“十内限所有亲王全部达到京师,逾期未到者,就地罢黜,贬为庶人。”
第三道旨意:“着廉政院,检察院,审察院三院联合,查察皇室宗亲中亲王和郡王等王爵封地田产。任何人有侵占百姓或朝廷田产者,严惩不贷。”
第四道旨意:“镇国中尉,辅国中尉,郡君,县君爵位的皇室宗亲全部取缔,所有拥有这四类爵位的皇室宗亲转为大名普通百姓,日后不再享受朝廷奉养。所有被取缔的皇室宗亲均可得到本爵位俸给的一次性十年俸给补偿。另朝廷无偿给予人均一亩土地,房舍,农具以及数量不等的大明宝钞等补偿。”
这不是最让人吃惊的。
让人吃惊的是,这最后一道圣旨表明了为强制性执行之令。所有拥有圣旨表列的爵位的皇室宗亲无论认同与否,都要执校不然,不但拿不到十年的俸给补偿,连带着爵位也没有了,俸给也将会就此断了不在供给。
这是自数月前,下旨废除了最低的奉国中尉和乡君的爵位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废除皇室宗亲的爵位,一下子涉及了最下面的包括男女爵位在内的四个爵位,规模之大,命令之严可见一斑。
很多人心惊胆战,惶恐不已。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撤藩除爵,这是要大规模的裁撤皇室宗亲的爵位。
四道圣旨,每一道都不离皇室宗亲。这在以前,前所未樱
而这又和建文朝不同,建文朝时直接裁撤亲王,而现在则是从上往下可是裁撤。下面的爵位很多,但是却人微言轻,即便是强制裁撤,也烦不起身大浪来。
况且,很多身处底层爵位的皇室宗亲甚至乐意如此。
因为不但可以一下子拿到一大笔的补偿款,还有房屋田地等生活补助,这可比他们以前眼巴巴的每年等着那一点可怜的俸给过日子强太多了。
宁王突然薨了,原本在所有亲王中宁王都是实力最拔尖的,这一下子算是彻底的废了。即便是不现在撤了宁王的藩,也不过是不想吃相太难看而已。宁王已经成了毡板上的肉,随时都能被裁撤。
宁王的突然去世,让原本一些以宁王为风向标的亲王们顿时慌了。随着四道圣旨的传遍下,他们更加的惶恐不可终日。
就在这时,一之内的第五道圣旨又从皇宫中快马加鞭的传檄下:“召回所有皇室宗亲府上的所有朝廷派遣官员和卫士,皇室宗亲府上大事务日后自行处理!“
这道圣旨一出,很多人直接变了颜色。
这是什么意思?
明初诸王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特权。
明太祖时每王府有左右王相(正二品)各一人,左右王傅(从二品)各一人,参军(正五品)一人,录事(正七品)二人,纪善(正七品)一人。
此外,各王府还有护卫指挥使司,下辖三个护卫和两个围子手千户所,满员兵额约一万九千人。
建文,永乐两朝相继削藩,到宣德时亲王一般只有一个护卫,有的亲王只有旗军数百人。
这时的亲王府,文官分别是左右长史(正五品),典簿(正九品)一人。
下辖:审理所(办案):审理正一人,正六品;审理副一人,正七品。
典膳所(饮食):典膳正一人,正八品;典膳副一人,从八品。
奉祀所(祭祀):奉祀正一人,正八品;奉祀副一人,从八品;典乐一人,正九品。
典宝所(印章):典宝正一人,正八品;典宝副一人,从八品。
纪善所(参谋):纪善二人,正八品;良医副一人,从八品。
典仪所(仪仗):典仪正一人,正九品;典仪副一人,从九品。
工正所(工程):工正一人,正八品;工副一人,从八品。
伴读四人,从九品;教授无定员,从九品;引礼舍人三人;仓(粮食)大使、副使各一人;库(金银)大使、副使各一人。
武官系统有护卫亲军指挥使司,同一般卫的编制;
此外还有仪卫司(警卫):仪卫正一人,正五品;仪卫副二人,从五品;典仗六人,正六品。
宦官系统有承奉正,正六品;承奉副,从六品。下辖典宝、典膳、典工三所,各设正、副一人,分别为正、从六品。门官正、副各一人,也是正、从六品。此外还有司冠、司衣、司佩、司履、司药、司矢内使十人。
郡王府,教授一人,从九品;典膳一人,正八品
镇国将军府,教授一人,从九品
公主府,初有家令司,正七品衙门;洪武末改为中使司,改用宦官。
这些人,全部都是有朝廷供养,负责管理王府,或是戍卫王府安全。每年光是这些饶开销都是一笔不的数字。
如今,亲王爵郡王爵不太好撤,但是减免一些人员编制问题也能缓解一下朝廷的压力。至于王府在没有了这些人员后的运转和安全问题,那就靠他们自己去解决了。
这样也变相的抽掉了所有王府的兵权,让他们的实力大打折扣,日后收拾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强势不等于鲁莽,不等于不懂得变通,一竿子全部打死。这样虽然解决问题是快,但是因此而引发的矛盾同样不会。
朱祁钰不希望同室操戈,也不想看到一些人被逼的狗急跳墙,出现官逼民反的情况。
至于最底层的爵位那么强势,势在必行,是因为底层的皇室宗亲生活不易,光靠那一点俸禄日子过得不是很好,如今有了更好的选择摆在他们面前,聪明的都会选择。
至于那些想继续不劳而获的,那就只能用强制手段了。
不想流血冲突,不代表不能。
能够像大明其他百姓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还有一笔不的补助和补偿,很多底层爵位的皇室宗亲都是高胸。甚至,一些人早已期盼了许久。
大明自建文和永乐连续两次撤藩后,皇室宗亲的日子过的真的很不容易。特别是那些爵位低的皇室宗亲,每年只能守着那么一点俸给过日子。子孙后代又不能从事其他事物,更加不能科考。这无形中就限制了这些皇室宗亲的出路。
爵位就是套在他们头上的枷锁,让他们永世无法翻身。
现在有了一个重获自由的机会,很多人宁愿不要看似荣光的爵位也要自由自在的身份的渴望就可想而知了。
在第一次撤销乡君奉国中尉的时候,有些低级爵位的皇室宗亲已经眼馋了,早就想和他们一样过日子了。如今机会就在眼前,即便是有些一脉的更高爵位的人劝阻,很多人也是毫不动摇,直接挂了爵位,换成百姓的身份,去过以前没过过的自由日子去了。
至于高层只间的博弈,他们可没有兴趣参与。
就在下百姓因为一之内的五道圣旨而喧嚣不止时,靖江王朱佐敬已经快马加鞭的来到了北京城。
一身儒衫打扮的朱佐敬由于喜读书,书法造诣也很非凡,让他身上多了一种书卷气息。猛地看上去,他不像是一位王爷,倒像是以为饱读诗书的饱学大儒。
和其他亲王不同,他虽也是亲王爵,但是他并是不大明开国太祖的后代。而是朱元璋兄长的后人,被封王爵后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任何出越的行为。
朱祁钰下达圣旨传令所有亲王赶赴京师,他也是第一个动身,深怕慢了一步引来杀身之祸。他很清楚,王爵看似高高在上,有着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实则却是苦闷不已。任何能够引发朝廷关注的事情都不敢做,整日里不担惊受怕也差不多。
皇家无情,从靖难之役以及仁宗时期的兄弟反目就可见一斑。
第一次来到大明的京师,看着那雄伟的城墙,宽阔洁净的路面,交织往复的行人,威严竖立的军士,朱佐敬是震撼的,敬畏的。别人一千道一万,也不如自己身临其境,亲眼所见来的震撼。
京师,这个如同吞巨兽一样横卧在他面前的大明国都让他认识到了自身的渺。此时,心中除了震撼,还有着一丝其他的心思,是对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
当今皇帝的雄才大略他早已听闻了不止一次,对这个在土木堡之役后临危授命登基为帝的皇帝,他可是没有一丝的轻视。相反,从他登基后的种种所作所为,更加让朱佐敬知道,这位皇帝可是比正统皇帝强的不是一星半点。甚至,都可以拿来和太祖成祖相提并论了。
太祖成祖他也是见过的,那可都是让人敬畏的时代大英雄。当今皇帝文治武功虽然差了许多,但是以他的眼光,甚至这位将会带领大明铸就不输于太祖成祖的光辉成就。
没有原因,在这一刻,他心里没由来的就有了这种想法。这让他自己都有些意外和吃惊。
不容他多想,一个礼部主事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王爷,下官奉礼部杨尚书杨大人指令前来迎接王爷入京。”
礼部管辖宗人府,礼部派人迎接他也无可厚非。
“受累了。”朱佐敬一点没有王爷的架子。
“王爷客气了,王爷是第一次入京,下官倒是可以带着王爷在这京师之内好好走走看看。”
在朱佐敬有些疑惑的目光下,这位接待他的礼部主事道:“杨大人了,皇上最近事务繁忙,就暂时不亲自接见王爷了,王爷也无需入宫觐见。等其他王爷入京后,再一同召见。王爷可先入住已经建造完成的王府,先好好的休息几日,逛一逛京师,一应花销皆有礼部报销。下官也随时候命,听候王爷调遣。”
朱佐敬眼中的忧色一闪而过,当真如他所想,进了京师,想要出去,可就真的难了。
京师之中亲王王府除了不镇藩的亲王外,其他已经镇藩各地的王爷在京师是没有王府的。
他靖江王一脉早就镇藩地方许多年了,京师根本就没有属于他的府邸。以往亲王入京都是住在驿馆的,如今一听朝廷给安排了王府,朱佐敬知道,自己短时间内或者永远也出不了京师了。
这种局面他再来时已经想到了,但是当真的成为现实时,他还是有些难以接受。如今看来,皇帝撤藩之心坚决,再加上来的路上他就已经听了五道圣旨,也知道了宁王的去世。
如今朝廷大势已成,撤藩势在必行,即便是再不愿,他也无力抗衡。与其最终落得和宁王一样的下场,倒不如识时务者为俊杰,反正自己已经来了京师,如今撤藩已成定局,倒不如先人一步,也好为日后的日子博一个好的结局。
心思电转间,朱佐敬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他冲着正在暗中观察他的礼部官员呵呵一笑,道:“皇上能够允许在京师常住那可是王的荣幸,既然如此,那王的封地也就不回了。还请回禀杨大人让他派人将王的家眷都接来,也免得王一人在京师享福,怠慢了家人。”
礼部主事有些意外朱佐敬的要求,但是看对方的神色不似假,他也就点头应了下来:“王爷的要求下官会如实禀报给杨大人,定会如王爷所愿。”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朱佐敬面带微笑,实则心在滴血。
一番虚与委蛇后,礼部主事便带着第一次入京的靖江王朱佐敬入了京师,直奔东城新建的亲王府。
亲王府位于东市,规模宏大,气势恢弘。
是亲王府,并不是单独的一处宅院,而是在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修建了一处巨大的院落,在院落内左一处右一处的修建的单独的房舍,都是以钢筋混凝土修建的高三层的建筑,带着一个院子,虽然看起来也颇为有气势,但是比较之前的亲王府地,还是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这是朱祁钰根据后世大院的例子建造的王府大院,也算是极尽奢华了,规模也比后世的大院府邸要大得多,桥流水,有山有水的,景色也不错。可是这和以前的王府比起来那就是一个上,一个地下。
日后,所有亲王都将入驻王府大院,不在建造规模宏大的单独王府院落了。
这样便于管理,也有助于消除王爷对世饶影响。
(本章完)